文化与艺术
每個基督徒都應該讀的三篇經典詩作
2020-10-08
—— Leland Ryken

下文討論的彌爾頓、羅塞蒂和霍普金斯的詩只是當今基督徒應該閱讀和珍惜的許多經典詩作中的三篇。我選擇了這三篇,因爲它們都是我所謂的「靈修詩」的典範。它們取自於我的新書《釋義的靈魂:經典靈修詩的寶庫》(The Soul in Paraphrase: A Treasury of Classic Devotional Poems)。這本書一共收集了90餘首詩,如果基督徒以靈修的方式讀這些詩,它們能夠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加深讀者的屬靈洞見和體驗。

下面是三篇詩作的內容和我的評註,我希望我的評註能夠增進你對這些詩作的理解和體驗,並且幫助你更好地在靈命上收到造就。

一,我思量自己可曾善用光明("When I Consider How My Light Is Spent"),約翰·彌爾頓(1608–1674)

下面是李婧的翻譯:

我思量自己可曾善用光明

我思量自己可曾善用光明,
人生過半,世界已黑暗,一片茫茫,
那一千銀子,把它埋藏我會死
留它傍身又無用,雖然我靈魂
熱切盼望服侍主,怕他回來,
我無賬可交,被他斥責,
可我忍不住癡言:「上帝叫人白日裡做工,
卻又不肯賜下光明?」
「忍耐」連忙阻我再發怨言,答道:「上帝不需要人所作之工,也不需要人獻上禮物。
人若努力背起他輕省之軛,就是盡力服侍。上帝君臨四方:一聲令下,千萬天使
不停奔走於海陸之間;
但那侍立等候的,也在服侍。」

創作這十四行詩時,彌爾頓剛剛44歲,他已經完全失明。一位早期的編輯創造了這首詩所熟悉的標題「關於他的瞎眼」("On His Blindness")這首詩發展出兩條思想路線,最後都被封裝在最後一行中(「但那侍立等候的,也在服侍。」)。一方面,這首詩是一個辭職聲明,因爲詩人表達了自己不得不屈服於只能站立和等待;但這首詩也是一種稱義的宣告,因爲詩人找到了一種方法來斷言那些站立和等待的也能服事。這位詩人的默想都圍繞著一個隱含的主題:人怎樣才能討神喜悅?整首詩作都假設神要人服事祂,因此關鍵動詞「服侍」出現了三次。

這首詩是建立在意大利十四行詩經典的兩部分結構上。前七個半行的論點是,上帝需要我們在世界上積極地事奉。這種思想越來越強烈地成爲了這位盲人詩人的負擔和焦慮,因爲他沒有辦法主動服事神。然後,接下去的六行提供了另一種服事方式,用擬人化的忍耐說了出來。另一種服事的方式包括了站立和等待,這具有多種含義。首先,它提供了一個好像王室中的畫面,人可以參與天使的讚美和敬拜,像天使一樣在天上服事著神,最後一行還勾勒出外部看不到的私人退休生活,在這一點上我們有必要知道,彌爾頓在失明之前是國際知名人士,曾經擔任過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國際事務祕書。

這首詩作是一個聖經典故的彙總畫面。葡萄園工人的比喻(太20:1-16)和僕人的比喻(太25:14-30)在其中顯得尤爲突出。這兩個比喻都將上帝描繪成是召集工人去做工的主人,以及作爲獎勵管家積極服事並懲罰他們懶惰的審判者。同樣重要的是,耶穌的關於趁著白日作天父的工這一命令也被凸顯出來:「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最後三行基於天使學(對天使的研究),對比了在世上工作的活躍天使與留在上帝天庭中的沉思天使。

二、受難日("Good Friday"),克里斯蒂娜·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1830-1894)

難道我是石頭,而不是羊嗎?
當我站在,基督你的十字架下,
數著你緩慢留下的一滴滴血,
卻不哭號悲傷?

不如那些蒙愛的婦女,
她們極度憂傷大放悲聲,
不如跌倒的彼得痛苦流涕,
不如那個受到感化的強盜。

不如太陽與月亮,
它們在沒有星星的天空掩面,
正午的黑暗帶來驚恐,
我,只有我一人。

但你沒有放棄,
反而尋找你的羊,真正的牧人,
比摩西更偉大,你轉身注視,
擊打了一塊磐石。

這是一首微妙的詩,其中前三節逐漸形成張力,並在飽滿的最後一節中達到斷裂點。前三節中一致的信息是一段自述,表達「我」對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景象不爲所動。「我」在詩中先是作爲一個典型的局外人出現。毫無疑問,「我」與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其他人甚至大自然所表現出的悲傷全無關聯。但即便「我」沒有以適當的悲傷來回應,這首詩所描繪的圖畫也使讀者爲垂死的基督感到悲傷。開頭用線條所勾勒的畫面(石頭和綿羊)是爲令人難忘的最後一節做出微妙鋪墊。

前三節是「我」的字數,但在最後一節中,詩人轉向基督祈求。「我」隱晦地宣佈自己在基督教信仰這條道路上失敗,求主開展營救行動。這祈求建立在三個彼此獨立的聖經要點上。首先是作爲好牧人的耶穌必然會尋找並拯救他迷失的羊;第二位摩西,他是舊約的至高英雄,但在新約的兩個著名段落(約翰福音1:17和希伯來書3:1-6)中,聖經宣稱基督比摩西更加超越。最後是祈求的高潮(被基督擊打,又服從於基督)是彼得對耶穌的否認。那個時候,詩中說到耶穌「轉過身來看彼得」(路加福音22:61),這令彼得認罪。此外,彼得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磐石,所以(正如最後一行所言)可以說耶穌是他的轉身一望擊打了彼得;此外,摩西也在曠野擊打了磐石。

用這首詩靈修應當帶來兩方面的果效。其一,這首詩能使我們面對耶穌爲我們的罪受苦的細節,並爲之感到悲傷。第二,它教訓我們跟隨耶穌,要求我們爲我們所缺乏的情感悔改,並順服他。當我們生活在這首詩中時,它逐漸帶領我們認罪並且尋求基督的饒恕。

三,「上帝的宏偉」("God's Grandeur"),傑勒德·曼利·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1844-1889)

(譯文來自網絡,略有修改:)

世界彰顯著上帝的榮耀,
如震動的銀箔,光華四射;
如榨好滲出的油,流向榮美。
爲什麼人類不敬畏他的權杖?
一代又一代踐踏、毀壞;
交易生麻木,苦勞生污穢,
帶著人類的污濁,染上人類的氣息:
今日大地竟如此貧瘠。
受著鞋的束縛,
人類的腳感覺不到這自然變化的信息。
儘管如此,自然不會消耗殆盡。
至愛的新奇,深層的東西,永不止息。
即便最後一線光從漆黑的西方離去,
哦,晨光,在東方褐色的邊際跳動,
因爲,聖靈俯下身,
以他溫暖的胸膛,光明的翅膀擁抱天地。

這首十四行詩的主題是自然所具有的永久的新鮮感:無論人類爲耗盡自然而做什麼,它都將永遠保持彈性和活力。霍普金斯對自然這一現象的解釋是斷言它宣告了上帝的榮美或偉大。因此,這首詩是一部自然詩歌,成爲讚美詩,甚至以關於聖靈作爲創造者的神學陳述而結束。

這首詩是由三部分組成的「信封原則」。前四行慶祝的是可以被稱爲上帝的本質。總結這一單元的問題實際上是過渡到了中間部分,這一部分描述了人類不屈服或聽從上帝統治的方式。第5至8行描述了人類的「本性」,即他們對自然的剝削而不是對自然進行培育。然後,最後六行返回神的本性,宣告聖靈的創造力使自然堅不可摧。

與其他霍普金斯的詩一樣,這一首詩要求我們花一些時間來解開每一個圖像的含義。語音效果,例如每一行的內部韻律和頭韻(留意彼此靠近的單詞中第一個元音的相似性)增強了這首詩的效果。


譯:Angel Lau;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3 Classic Poems Every Christian Should Read

Leland Ryken(利蘭·萊肯)是惠敦學院的榮譽教授,目前是他任教的第51年,著有超過50本書。
標籤
文學
詩歌
英語
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