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可以讓人疲憊不堪——那還是指沒有社會動盪的時候。
我們的屏幕——以及它們所帶來的互動——往往比我們意識到的或願意承認的更耗費精神。我還沒有聽到有人從「數字禁食」(即一段時間停止使用網絡——譯註)中回來後說,「哇,這日子簡直沒法過。」通常情況下,我聽到的是,「哇,我又感覺到自己是個人了。」
聖經呼籲我們「尊敬眾人」(彼得前書2:17)。服從這一命令從來都不容易,但在我們的社交媒體時代,它有沒有變得更困難?
值得慶幸的是,神的話語給了我們指導。以下是在網上做一個忠心基督徒的四種方法。
大多數信徒都知道,聖經對語言的力量有很多論述,這樣的經文不勝枚舉。我們知道它們,它們既不令人困惑也不晦澀難懂:
我們中的一些人是否仍然懷有這樣的想法,以爲打字打出來的語言在某種程度上不如說出來的語言直接、真實?因此,耶穌不會審判我們在網上說的話,推特對於審判日來說太微不足道了,對嗎?
事實是,當我們站在耶穌這位大君王面前時,我們的「網絡自我」也會被追究責任。畢竟,我們的網絡自我就是真正的自我。
艾倫·雅各布斯(Alan Jacobs)在他的著作《喧譁的大多數》(How to Think: A Survival Guide for a World at Odds)反思了人類不斷釐清同時又擴大我們認爲的對手和我們自己之間鴻溝的傾向。很多時候,我們會把對方去人格化,好讓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是合理的。
然而,這樣的社交習慣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而且付出代價的不僅僅是我們的敵人。雅各布斯這樣說(原文直譯):
我們因討論和辯論的好鬥性而失去了一些人性;我們因妖魔化我們的對話者而失去了一些人性。當人們不再是人的時候,對我們來說他們只是我們想要剷除的立場的代表或代言人,那麼我們在贏得勝利的熱忱中,就會犧牲同理心,我們因此拒絕了理解他人的願望、原則和恐懼的機會。而這是爲辯論中所謂的「勝利」付出的巨大代價。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淡化真理。但「愛」的命令要我們記住:人遠比他們有時錯誤的立場要多的多,他們的形像並不取決於他們所持的觀點。
此外,我們的一些觀點也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必須以謙卑的態度行事。不是懦弱,不是不溫不火,不是沉默,而是謙卑。
耶穌在馬太福音7:12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爲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我們對這句話太熟了,以至於很容易忘記。但是,每當我們掏出手機時,這一黃金法則都在發揮作用。
今天最隱蔽的誘惑之一——被社交媒體放大的誘惑——就是誹謗和羞辱他人。我們會悄悄地想,爲什麼要假設對方的善意呢?爲什麼不把攻擊堆在他頭上?他們又不認識我。何況,我只是轉發別人的話而已。
控告者這個詞在聖經中出現了34次,這是對魔鬼的一種稱呼。他是最大的控告者。在社交媒體上像個撒但一樣,這種做法不是僅僅糟糕、不是僅僅錯誤,而是在反映撒但。
誹謗也是一種破壞性的行爲。它玷污了上帝在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財產——人,人類是帶著上帝簽名的神聖藝術品。難怪雅各說污穢的言語是從地獄裡出來的(雅各書3:6),難怪他把整個論述都建立在「上帝的形像」上(第8-9節)。
每個人都是按著神的形像被造的,擁有尊嚴和價值,應該得到合理的對待。在刷評論區或盯著一張小小的頭像時,可能很容易忘記這一點。但像素永遠無法縮小人格,我們的在線互動必須反映這一事實。
聖經中充滿了捨己、服事他人、犧牲、放下權利的呼召,但還有一條命令非常有意義,好像叫我們比賽:「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馬書12:10)。
那麼,我們在這場比賽中的表現如何?
聖經中的鼓勵是我們這個時代難得的貨幣,因此它非常有價值。假設他人的好意,看到他人的善行,並在別人身上發現美好品質,並因此讚美神所賜的恩。這樣做對於像我們這樣自我陶醉的罪人來說並不自然,它需要我們捨己,但它展示了一種更優秀的彼此對待方式。
清教徒湯姆·華森曾經說過,一個謙卑的基督徒「研究自己的弱點,研究別人的長處」。如果我們把順序顛倒過來——研究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我們就有可能長出一個自我誇耀的平台,並失去自己的靈魂。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4 Ways Not to Be a Jerk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