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五种迷思
對臨終關懷的五種迷思
2023-08-13
—— Kathryn Butler

編注:本文係十架路出版社「五種迷思」5 Myths)系列文章之一。「迷思」的英文爲myth,或譯「誤解」,即「常被信以爲真,但實際上是錯誤的觀念」。

迷思一:除非人行將就木,否則沒有理由去討論臨終關懷。誰想談論死亡呢?!

很少有什麼能像死亡這個話題迅速地終結一個對話。死亡是墮落的可怕後果,是我們鄙視的罪之結果(羅6:23)。沒有人喜歡談論它。

但是作爲神的管家,對神賜給我們的生命,我們也要負責到底(林前6:19-20),然而太多的時候,人在彌留之際其實是最需要對話的時候,但那時卻已說不出話來。重症讓人變得恍恍惚惚。爲了幫助重病患者呼吸,需要將插管置入氣管,爲了能忍受這種不適,病人需要服用鎮靜類藥物,可是這樣他們就無法交流。當悲劇臨到我們時,鑑於這些困難,很少有人能夠理清自己的優先事項,更不要說帶著禱告來尋求神的旨意。如果我們等到自己「差不多了」才來討論臨終關懷的問題,就可能面臨過度的痛苦,甚至無法再談這個問題。

我們對臨終關懷的問題避而不談也給我們所愛之人帶來沉重的負擔。當醫生無法與我們交流醫療治理方案時,他們會聯繫家屬,而很多家屬會覺得自己毫無準備。家庭成員在重症監護室去世後,親人常常經歷抑鬱、焦慮、悲慼交加,甚至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有時長達一年之久。

關於臨終關懷的對話讓人很不舒服,而且也很困難,但是在當今如此複雜的醫療技術時代裡,這種談話很有必要,因爲其影響範圍遠遠超過我們自身。

迷思二:聖經要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地延長生命

主賜給我們生命,要求我們珍惜它。祂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了我們,讓我們管理受造物,並侍奉祂(創1:26,2:19-20),聖經明確教導我們珍視生命,要在一切事上榮耀神(出20:13;林前10:31,14:8)。人的生命是神聖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各種不同醫療治療方案時,要考慮的是那些能夠治癒的維持生命之療法。

但是生命之神聖和人必有一死並無衝突(羅5:12,6:23)。雖然聖經指導我們尋求能夠帶來康復希望的治療方法,它並沒有強迫我們接受所有的干預方案,這些方案有的只是拖延,有的讓人無端受苦。「盡一切努力」拯救生命可能是對的。但是如果不加區分對所有情況都採取這種方法,就可能會給病人帶來不必要的痛苦,而這時最重要的是禱告和同情。

最後,當我們對自己的死亡視而不見時,我們就否認了復活。我們忘記了我們終生的事是在神的手中(詩31:15,90:3),忽略了祂的恩典在我們生命中的力量,不記得主叫萬事都互相效力——甚至是死亡——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約翰福音11章;羅8:28)。

迷思三:如果我懇切禱告,神必醫治我

上帝能夠醫治,也確實治癒過病人。在臨床實踐中,我見過一位患者不可思議地痊癒了,上帝用這樣的例子來吸引我接近祂。耶穌在祂的事工中施行了許多神蹟,醫治了許多人,這不但榮耀了天父也加深了人的信心(太4:23;路4:40)。聖經鼓勵我們要懇切禱告(路18:1-8;腓4:4-6),所以如果聖靈感動我們,讓我們求痊癒的話,無論是爲自己還是爲鄰居,我們就應該如此懇切地去禱告。

但是在我們禱告時,我們必須要區別這一點:儘管神能夠醫治我們,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假設祂就一定會這樣做。

死亡將戰勝我們所有人。基督再來時,沒有疾病會毀滅上帝的創造(啓21:4),但此時此刻,隨著身體的每況愈下,我們能做的只有等待嘆息。我們可能會把康復看成是最大的好事,但是神的智慧超過我們最深刻的理解(賽55:8)。上帝能行奇蹟。諸山在祂面前消化如蠟,祂攔阻海水不衝擊陸地(詩97:5;約38:8-11),然而,那種滿足我們最深切渴望的奇蹟卻不一定與祂神聖完美的旨意一致。

在客西馬尼園裡,當整個世界的痛苦都壓在耶穌身上時,耶穌向天父禱告,希望能不受這苦。但是最後祂的禱告是,「不是照的我的意思, 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作爲基督的門徒,願我們也能懷著同樣的信任和謙卑來到天父上帝面前。

迷思四:拔掉親愛之人的生命維持系統是不對的

神叫我們要像愛自己一樣去愛鄰舍,去服事受苦的人(太22:39;約13:34;約壹3:16-17)。神如此愛我們,所以我們也必須以同情憐憫之心互相關愛(路6:36;彼前3:8;約壹4:7;弗5:1-2)。

但是憐憫待人並不能爲主動安樂死和醫生協助自殺行爲開脫,因爲這兩種措施都以結束生命爲唯一目標。然而,憐憫確實會讓我們遠離無效痛苦的干預措施,如果這些措施徒勞無益,或者它們所帶來的折磨超過了任何的益處。在很多垂危病人的身上,我們看到技術造成痛苦,卻沒有帶來任何康復的指望。雖然我們要盡力去維繫神所賜予的生命,但是聖經並沒有強迫我們不斷地去追求那些只會造成痛苦而沒有康復希望的治療方案。

當過度醫療手段只是在拖延死亡時,將關注重點從病人的康復治癒轉向讓病人舒適可以體現基督徒的同情心。當所愛之人無法從晚期重症中康復時,拔管可以減輕痛苦和不適,也讓病人回到天家。儘管這種情形會讓我們心情非常沉重,但是當我們帶著禱告和分辨的心去做時,我們就是在履行對彼此相愛的呼召(約13:34-35)。

迷思五:垂危者的床邊沒有希望

即使我們重病纏身,即使絕症將我們的生命攪了個天翻地覆,但我們在基督裡的身份——蒙愛、得贖、更新——依然絲毫不變。作爲基督徒,即使在地上的最後一刻,我們依然安息在活潑的盼望中,「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爲你與我同在」(彼前1:3;詩23:4)。我們歡喜快樂,因爲藉著基督的重生,「死亡被得勝吞滅」(林前15:54-55)。神如此愛我們,祂的犧牲如此的讓人震撼,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將我們和神分開。正如保羅寫道:「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羅8:38-39)

這個破碎的世界並不是終點。基督已經勝過了罪,所以在重獲新生的確信面前,我們暫時的死亡也不過如此。我們堅信基督的應許:「凡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11:25-26)神在基督裡對我們的愛超越一切人的知識,沒有任何呼吸機、監護儀、可怕的疾病能夠將我們從祂手裡奪去。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十架路出版社英文網站:5 Myths about End-of-Life Care.

Kathryn Butler(凱瑟琳·巴特勒)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醫學博士,也是一名外傷急重症中心的外科醫生,最近她離開了臨床實習,在家教育她的孩子。她曾經爲「渴慕神」和《今日基督教》撰寫文章,她也寫了本關於透過基督信仰的視角看生命末期看護的書:《生死之間》(Between Life and Death),於2019年由十架路出版社(Crossway)發行。
標籤
臨終關懷
十架路出版社
五種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