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五种迷思
對領導力的五種迷思
2023-10-05
—— Joanne J. Jung , Richard Langer

編注:本文係十架路出版社「五種迷思」5 Myths)系列文章之一。「迷思」的英文爲 myth,或譯「誤解」,即「常被信以爲真,但實際上是錯誤的觀念」。

有關領導力的一些有害言論

讓我們來看一下關於領導力的一些說法。雖然這些說法在我們的文化中得到廣泛認可,但它們未必真實。實際上,這些說法甚至可能對個人、組織及其所追求的使命帶來傷害。

迷思一:每個人都是領袖

這句話在有關領導力的寫作中隨處可見。互聯網上稍微搜一下,就會找到許多這樣標題的文章。通常,文章會給出領導力的定義,而且還有看似合理的原因來支持這種迷思。例如,有人可能將領導力定義爲影響力,既然每個人都有影響力,那麼每個人都是領導者。顯然,領導力的一部分就是影響力,每個人對其他人或多或少也有點影響力,但這就像是在說每個人都是醫生,因爲我們每個人都要和疾病打交道;或者每個人都是大廚,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會準備食物。如此寬泛地定義醫生和廚師只會讓這些詞變得毫無意義。貝琪·喬丁(Betsy Jordyn)指出:「人人都是領導者」被盲目地奉爲圭臬,它實際上淡化了領導天賦的意義和獨特性,使那些不具備領導天賦的人無法發現自己真正擅長的是什麼 。」

那麼,到底什麼是領導力?不可否認,領導力比較難定義。雅各布·摩根(Jacob Morgan)在研究準備寫作《未來領袖》(The Future Leader)一書時,對全球的 140 多位首席執行官提出一個問題:何爲領導力?他注意到受訪者停頓了一下,這個大家一直在用的詞卻沒有明確的定義。他收集了眾人的回答後,在書裡評論道:「這 140 多個人,沒有兩個人給出的定義是一樣的。」

摩根的回答顯示出大家對領導力的定義不一,雖然這有一定道理,但這所帶來的問題很容易被誇大。只要我們不追求完美、放之天下皆準的定義,普通詞典裡的定義就夠了。例如,《牛津英語詞典》中關於「領袖」一詞的解釋包括「(某行業)最重要或最傑出的成員」、「地位顯赫且有影響力的人」以及「引導他人行動或觀點的人」。此外,領袖是「在任何事業、企業或運動中帶頭,並擁有跟隨的信徒或擁護者」。這些定義很好地闡明了我們共同的直覺:領袖是有跟隨者的人;領袖是最傑出的專家或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人;領袖不僅僅是群體中的一員,而是引導群體方向的人。如果領導者的定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擁有跟隨者這一事實所決定的,那麼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浮現出來: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都必須有人成爲跟隨者,因此不可能每個人都是領導者。

有人可能會認爲,這不過是在如何談論領導力方面咬文嚼字。然而,我們說話的方式會帶來後果,有些後果甚至可能對我們的靈魂、組織、和社區帶來危險或破壞。

我們經常說每個人都是領袖,因爲我們希望兼容幷蓄;領導者就好像一個獎盃,我們希望人人都有。然而,這種願望實際上傷害和排斥了我們想要包容的人。正如我們所指出的,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在某一個特定環境中,並非每個人都是領袖;實際上,大多數群體成員都是跟隨者,而不是領袖。但如果我們說每個人都應該成爲領袖,那麼「跟隨者」這個詞就成了「失敗領袖」的代名詞。這樣一來,做跟隨者不再意味著這是一份你可以做好的工作,而是意味著你是個不合格的領袖。在這種思維方式下,跟隨者要真正獲得成功,唯一的方式就是成爲領袖。

迷思二:每個人都應該想做領袖

可能有人會說,即使不是每個人都是領袖,那麼至少每個人應該渴望成爲領袖。如果一個人不能在所有情況下都是領袖,那麼他至少可以在某些情況下做領袖。可是,爲什麼要這麼說呢?爲什麼每個人都必須渴望領導地位呢?是因爲做領袖好而跟隨者不好嗎?是因爲每個人天生都是領袖,所以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潛能?是因爲我們如果不成爲領袖,我們就不會有成就感?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這些說法是正確的。

首先,我們沒有理由認爲帶領就是好的,跟隨就是不好的。這兩個都很有必要。如果有人在帶領,那他就該好好領導。如果有人在跟隨,他就好好跟隨。跟隨者和領導者都有好壞之分。

其次,我們沒有理由認爲每個人都是天生做領袖的料。當我們審視屬靈恩賜時,帶領(或管理)能力是眾多恩賜之一。它不是賜給所有人的。當然,即使一個人沒有帶領的恩賜,他也可以領導,但是很難想像爲什麼他會想去帶領,更不用說這會是普遍現象。當然,有時可能有必要——墮落的世界充滿了各種需求,這些需求並不總是與我們的恩賜或動機相匹配,我們相信神的恩典能讓我們迎難而上,有能力回應需求。這可能意味著在某時某刻我們其實不想來帶領,但神卻呼召我們去帶領。但這並不是說人人都必須想去做領袖,這只是意味著有時神的護理會安排我們來做領袖。

第三,有種說法認爲,我們必須要成爲領袖才能找到人生的成就感和意義,這種說法也不合常理。很多人的確覺得做領袖讓人很有成就感,但是這通常是因爲他們有這份恩賜或者有這樣的熱情。使用我們的恩賜和激情自然會讓人覺得充實。然而,正如我們所指出的,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帶領的恩賜,也不是每個人都很想去帶領他人。有些人在他人的領導下工作,依然感覺很快樂很充實,他們爲自己所在團體的成功而高興,也爲自己能做出貢獻而歡欣鼓舞。

在其他人無法貢獻的地方他們能夠出力,這讓他們感到特別高興,因爲他們覺得自己的角色很關鍵,甚至無可取代。他們可以體驗到所有這些快樂而不必「做領袖」。那麼,我們爲什麼要去糾正他們的方式呢?這種說法很難成立。

簡而言之,上述理由實際上都不支持「人人都應該渴望成爲領導者」的說法。的確,沒有人應該提前決定不要做領導者。有些人覺得自己不是當領袖的料,但這並不能保證他們不會蒙召去當領袖。如前所述,有些最優秀的領袖都是最初看起來不太可能或不合格的人——不僅有達爾文·史密斯(Darwin Smith)這樣的商界領袖,還有摩西、基甸和耶利米這些在聖經中出現的領袖。然而,蒙召願意領導與每個人都有義務領導是兩碼事。

迷思三:如果你不帶領,你就會錯過機會或者是不負責任

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領袖。這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如果有些人不做領袖,別人就會說他們荒廢了自己的潛能才幹。就像約翰·麥克斯韋爾(John Maxwell)所說:「你在這個世界上有影響力,但發揮你作爲領導者的潛能是你的責任。如果你努力成爲領導者,你就更能更深刻地影響他人。」這讓人覺得那些沒有成爲領導者的人是在埋沒自己的才能,耶穌寓言中的那個僕人就是如此行事,結果下場相當糟糕。那些沒有成爲領導者的人之所以感到內疚和沮喪,這種想法不乏其中。當人沒有得到該有的機會來領導時,他也可能感到不公平。最後,這可能會導致一些沒有特別的領導才幹、動力的人實際上在擔任領導,他們覺得做領導是應該的,因爲他們不願意別人指責他們好像不忠心的管家,把自己的才能埋在土裡。

迷思四:領導力是基督徒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

當我們認爲人人都該做領袖,並將它與耶穌講的善用恩賜的寓言結合起來時,我們就很難不認爲領導力是基督徒成熟的一個基本標誌。但實際上,雖然蒙召的領袖要成熟,但並不是每一個成熟的人都會蒙召成爲領袖。領導能力不是聖靈所結的果子,而聖靈所結的果子才是基督徒成熟的特徵。一個人可以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溫柔、節制,但不需要成爲領袖才會有這些果子。回去重讀一下這份清單——這些品質是領袖獨有的嗎?當然不是。我們的領袖如果有這些品質,我們會喜歡,但這些並不是成爲領袖的決定性特徵,也不是獨有的特徵。事實上,我們印象中更多地是將這些品質與跟隨者,而不是領導者聯繫在一起。

迷思五:我們的目標是做領袖

讓每一個人都期待自己能夠成爲領袖,就相當於讓領導力成爲北極星。北極星是我們在旅途中的指路明星,它指引我們,讓我們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方向是否正確。我們許多的教育、社會學、政治和政府都是靠著領導力之星的指引。在這些領域工作的人會問,誰是領導者?有多少領導者?他們滿心想的就是如何成爲領袖,如何提供培訓、裝備,讓人成爲領袖。我要聲明一下,我們(理查德 [Richard] 和喬安 [Joanne])並不認爲成爲領袖不好,我們當然也不認爲領袖之途對某些人路障重重,尤其不應該基於種族、階級或性別來設置阻礙。消除這些障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這也會極大地改善制度。但是,將領導力作爲我們唯一的路標很危險。

我(理查德)從父親那裡學到了很多關於領導力的功課。父親是一名研究科學家。他在這方面非常出色,他也非常喜歡他的工作。但是,他從來沒有獲得過升職。他也從未做過研究小組或部門的負責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沒怎麼思考這個問題。父親看上去十分滿意他的工作,我爲什麼要去操心呢?大學畢業後,我在一家研究實驗室工作了一段時間,以此來支付神學院的學費。我注意到實驗室負責人花在實際研究上的時間非常少。事實上,在那裡工作的三年時間裡,我根本沒有見過他在實驗室裡工作。不過,他一直在忙著籌集資金、服務委員會、與有影響力的領導建立聯繫,以及處理機構問題。他的時間不是用在實驗室,而是會議室、宴會廳和董事會議室。他是一位非常高效的實驗室主任。我意識到,如果是我父親的話,他一定非常討厭這份工作!他喜歡親力親爲——在工作臺上修修補補,從零開始發明創造。而我的實驗室主任卻喜歡看到成果,只不過他不是親自動手。他和我父親的動機截然不同。我很慶幸父親夠明智,他選擇了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情,不爲做領袖所打動。

同樣,我們需要非常小心地觀察生命前方的景象,而不是側方的景象。基督徒尤其需要把對上帝的愛和對鄰舍的愛放在正前方,向前看就能看到。這些愛與領導力不是一回事。在我們追求愛上帝和愛鄰舍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機會來帶領他人,但這些機會來自側方。它們會加入我們的旅程,但是我們的目的地不是帶領之地,而是愛與服務之地。

結論

我們希望我們已經清楚地表明,我們並不反對領導力。事實上,我們是領導力的忠實擁護者。我們只是想將領導力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而不是到處都是領導力。事實上,我們希望領導力的倡導者能夠多花一點時間來確定領導力在個人和組織中的正確位置,少花一點時間向每個人推銷領導力。我們希望做出這樣的改變,並不是因爲我們想貶低領導力,而恰恰是因爲我們尊重、重視領導力——我們應該避免淡化領導力,沒必要讓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可以說自己是領袖。我們還應該讓人們從無休止的帶領義務中解脫出來。帶領是一種呼召,帶領是一種恩賜,帶領是一種責任,但它不是唯一的呼召、唯一的恩賜、唯一的責任。事實上,我們在本書中提出的最重要的見解之一就是,儘管有許多對跟隨者的迷思,但成爲跟隨者和成爲領導者一樣,都是一種呼召、恩賜和責任。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十架路出版社英文網站:5 Myths about Leadership.

Joanne J. Jung(喬安·榮)博士畢業於富勒神學院,現擔任泰爾博特神學院聖經和神學研究教授、副院長,主管在線教育和教職員發展。她與丈夫諾曼(Norman)一起在加利福尼亞州爾灣市參加馬裡納斯教會(Mariners Church)。
Richard Langer(理查德·朗格)博士畢業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是拜歐拉大學的神學和聖經研究教授,也是信仰與學習整合辦公室的主任。他按立已經二十多年。他和妻子夏裡都是加利福尼亞州富勒頓市富勒頓自由教會(Fullerton Free Church)的成員。
標籤
呼召
領導力
恩賜
十架路出版社
五種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