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五种迷思
對聖經的五種迷思
2023-08-10
—— Chris Bruno

編注:本文係十架路出版社「五種迷思」5 Myths)系列文章之一。「迷思」的英文爲myth,或譯「誤解」,即「常被信以爲真,但實際上是錯誤的觀念」。

迷思一:聖經的文本和翻譯完全不可靠

幾年前《新聞週刊》(Newsweek)有一篇文章,作者聲稱:「沒有一個電視佈道家讀過聖經。同樣,也沒有任何一位福音派政治家讀過聖經。教皇也不例外。你我都沒讀過。我們充其量只是讀了一個糟糕的譯本——一個手抄本的抄本的抄本的譯本的譯本的譯本,聖經就是不斷抄寫翻譯數百次後的結果。」

我希望這只是誇大之言,因爲我無法理解這個記者怎麼會發表這種觀點。他說我們能找到的最好版本不過就是一個譯本的譯本的譯本。我想他的意思是指現代英文版新約由拉丁文翻譯過來,而拉丁文版則從希臘原文翻譯過來。對於電視佈道家、福音派政治家、教皇,我無法置評,但我知道有我的很多學生還有同事都經常讀希臘文原文新約,而且非常精通。我們還發現眾多英文版本的聖經,如ESV, NIV,NASB等等,都非常可靠。

但有人可能會說,即使我們能翻譯好聖經,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原文是什麼。畢竟,幾千年來,聖經的文本經過了成千上萬人的手工傳抄,這個過程當中出現了數以萬計、有意無意的錯誤。

確實,在15世紀之前,聖經的文本全部是手抄複製的,有時抄寫員會抄錯。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所擁有的文本與原始著作相差甚遠、完全不可靠。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特別是當我們將聖經與其他古代文本進行比較時,聖經的準確度遠遠高過其他文本的準確度。我們擁有超過6,000份希臘文新約抄本(更不用提接近20,000份古代譯本)。

這6,000份希臘文抄本中的矛盾之處被嚴重誇大了。雖然文本中存在許多差異,但大部分差異要麼是拼寫差異,要麼是詞序問題。還有一些其他差異根本沒有改變文本的含義,尤其是使用同義詞方面。不到1% 的差異涉及到意義改動,但是其中沒有任何一個影響基督教的核心教義。我們還沒有說到成千上萬的希伯來舊約卷軸和抄本呢,它們也同樣可靠。證據很清楚:現代聖經譯本是對可靠文本的可靠翻譯。

迷思二:聖經書卷是人隨意挑選出來的

我稱第二種迷思爲《達·芬奇密碼》迷思(儘管第一種迷思也出現在那本書中)。故事大致如下:主後頭兩百年裡,教會使用了成百上千份基督教經卷。多馬福音、彼得行傳,甚至猶大福音等書籍與馬太福音、羅馬書、啓示錄以及其他新約聖經一同得到廣泛閱讀。直到公元4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合法化後,這個書單才縮減爲今天的27卷新約聖經。在《達·芬奇密碼》中,丹·布朗讓書中人物描述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當初選哪些書可以放到新約聖經裡時,有80多部福音書可供選擇,然而最後只選了少數幾本,其中就包括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福音書。」當有人問書中人物,誰來決定哪些福音可以收錄到聖經中去時,他回答說:「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聖經》是由異教徒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編撰而成。」儘管布朗在書中的這些論述有點誇大其詞,但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大致相信這些話。

的確,在主後的頭兩三個世紀裡,早期基督徒寫下了幾十份、甚至數百份書信經卷。新約聖經的正典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之前就一直存在爭議,這也確有其事。

但是,《達·芬奇密碼》說對了的也就是這些。基督徒從未考慮過什麼80本福音;事實上,基督徒認真考慮過是否納入新約正典的福音書就是我們現在新約裡的四本福音書。它們是最早的福音書,與眾使徒的聯繫也最多,並且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教會的普遍接受。多馬福音可能是這些其他「福音」中最早的一個,但它大概是在公元150-180年左右寫成的。新約中的福音書則寫於公元60-100年間,那時使徒們還活著。

新約的其他書卷也是如此。儘管早期教會用了一些時間才普遍認可了這27卷新約聖經,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君士坦丁大帝影響了對聖經文本的挑選。

迷思三:聖經不懂科學,而且也不可靠

即使是基督徒,也有很多人多多少少相信這點。他們會說聖經意在教導晚青銅時期或者古代近東的科學理論。 我們不能相信這樣一本對科學有如此多誤解的書,對嗎?

之所以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爲大家假設聖經是一本科學教科書,只是沒有使用我們習慣的語言表述而已。最近我讀到有人指責聖經存在著一個科學錯誤,因爲它描述了聖殿中的銅海是一個周長30肘、直徑10肘(王上7:23-24)的圓形物體。這使得π是3.0而非3.14。還有人認爲聖經教導地心說,因爲傳道書1:5提到太陽升起,太陽落下。他們其實是在苛求使用日常語言的聖經沒有采用科學的精確表達。 

如果我告訴你太陽在下午6點45分落山,你會指責我支持日心說,對科學一無無知嗎?事實上太陽並沒有真正在下午6點45分落山,而是因爲地球繞其軸向東旋轉,所以我們從那個時刻開始遠離太陽光線範圍而已。但如果我說「地球在下午6點45分旋轉到太陽光線範圍之外」,而不說太陽落山,你可能會覺得我有點奇怪。所以聖經就像你我一樣,在用日常語言描述科學現象。用另一種標準來要求聖經,這不公平,並且也不符合實際使用語言的方式。

儘管有關地球年齡和創造細節的問題與前面舉的例子有所不同,基督徒對如何最好地解釋這些章節存在分歧,但即使是創世記1-2章也並非意圖用詳細的科學語言來解釋宇宙起源。相反,創世記使用人類日常語言來教導我們,上帝從一開始就對祂的造物擁有大能。以這種方式閱讀時,這些所謂的科學錯誤都不能對聖經的絕對真實性和權威性構成嚴重挑戰。

迷思四:聖經主張父權主義

許多人認爲在古希臘羅馬世界中,婦女受到尊重、享有尊嚴,直到基督教出現後把這一切攪得一塌糊塗,因爲聖經教導虐待婦女。但這種看法未能真正理解聖經實際上對婦女的教導。的確,上帝設計男女在某些領域(如家庭和教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和責任,但是不同不意味不平等。

許多人曲解聖經來壓迫婦女,但這是因爲他們既沒有理解聖經關於婦女的教導,也沒有理解上帝設計男女互補的初衷。從一開始,《聖經》就很清楚地表明:男女都是按照神的形像所造(創1:26-27)。儘管在古代近東社會裡女子一直遭受虐待和欺凌,但《舊約》裡充滿了各種讚賞誇獎女子的故事,敬虔的如哈拿(撒母耳記上1-2章),智慧勇敢的如底波拉(士師記4章)與亞比該(撒母耳記上25章),拯救神的子民免於滅亡的有以斯帖(以斯帖記)。在當時的世界裡,女子幾乎等同於服務男人的工具,而聖經視女子按照神的形像所造,並要爲神使用來完成祂的旨意,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新約則更加清晰地展現這一畫面。耶穌尊重婦女、愛護她們,即使她們倍遭當時所處文化的羞辱(約翰福音4章;路7:36-50)。雖然他確實呼召女人悔改,但他沒有繼續讓她們陷在罪中, 而是視她們爲上帝形像的承載者,應當受到愛護和尊敬。在新約其餘部分中,我們看到姊妹們在各方面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比如在傳福音和教導方面,有百基拉(徒18:24-26),建立教會方面有呂底亞(使徒行傳16章),禱告方面有馬利亞,約翰的母親(約12:12)。姊妹們是保羅和其他使徒的同工(羅16:17)。

迷思五:聖經是一部大雜燴,故事互不相干,觀念也不一致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將一份1718年的法律文件、一本1818年的詩集、一部1918年的傳記以及一部2018年的歷史敘事組合在一起,來講述一個連貫的故事。這會很困難,對吧?許多人就是這樣看待聖經的。它是幾千年來,由數十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說著不同語言的人所寫成的。這樣的書怎麼可能前後一致呢?

但是,我們來看一下「後裔」這個概念在整本聖經中是如何展開的。創世記3:15提到了夏娃的「後裔」將有一天要傷蛇(也就是魔鬼)的頭。上帝向夏娃後代亞伯拉罕應許,祂會賜給他們某些福分(創12:1-3, 17:7),而亞伯拉罕曾孫猶大則得到了一個應許,上帝說祂的後裔將統治萬國。幾個世紀過去了,上帝告訴大衛王,祂後裔的國位將直到永遠(撒下7:13)。再過幾個世紀,先知以賽亞提到了童貞女的後裔將興起統治萬國(賽7:14, 9:6)。當我們來到新約時,我們發現夏娃的後裔,也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加3:16),同時也是猶大和大衛的王位繼承人(羅1:3-4)。最後,在對創世記3:15應許實現的異象式描繪中,大龍,就是那「古蛇」,試圖摧毀女人的後裔,但後裔卻徹底擊敗了大龍和其所有盟友(啓12)。

這只是聖經故事中眾多主題之一。聖經有許多層主題,它們絲絲相扣、以驚人方式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偉大的故事。這其中,有些部分有不同的側重點,不同的作者寫作風格也不同,從舊約到新約,故事不斷地展開。但聖經故事和細節卻是驚人的統一。聖經至始至終講述了同樣一個故事:上帝通過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將祂所創造世界中的一群人救贖出來。 聖經是如此一致統一,讓人拍案叫絕。

如果這是任何其他的書,我會很難解釋它爲什麼如此一致,而且如此有深度。這麼多的作者,這麼不同的歷史時期,怎麼能寫出前後如此一致統一的書呢?我們唯一能給出的答案就是聖經是神的啓示。數千年來,基督徒都承認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聖經是永生上帝的話語。上帝在這本書裡啓示了自己,我們若明智的話,就該好好地讀它,理解它,照著聖經去做,讓福音來翻轉我們的生命。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十架路出版社英文網站:5 Myths about the Bible.

Chris Bruno(克里斯·布魯諾)博士畢業於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現任北國國際大學(Northland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新約與聖經神學教授。他曾任夏威夷安提阿學院(Antioch School Hawaii)的常務董事和教務院長,並與馬特·德克斯(Matt Dirks)合著《跨教會合作》(Churches Partnering Together)。
標籤
聖經
十架路出版社
五種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