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五個屏幕敘事與技術的交鋒
2022-06-23
—— Brett McCracken

編注:福音聯盟評論過的電影並不適合所有人。爲了幫助讀者明智地做出觀影決定,請閱讀《「我可以看這部電影嗎?」:基督徒觀影指南》並查閱相關影片的內容指引。


從一個時代的銀幕敘事中出現的共同主題,你可以看出這個時代的焦慮。藝術總是傾向於反映文化的關注點。近年來,有一個主題在電影和電視中反覆出現:技術。從《黑鏡》Black Mirror)到《博·伯翰:隔離在家》Inside),從《社交網絡》The Social Network)到《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不乏對技術發展往往超過人類獲取智慧速度的世界中出現的道德和倫理問題進行的發人深省的反思。這也不僅僅侷限於科幻題材,近年以來,喜劇、電視劇,甚至動作片(見下)也在與技術相關的主題摔跤。

基督徒應該帶頭對技術進行明智的思考。現在有幾本新書可以促進這些討論。託尼·瑞科(Tony Reinke)的《上帝、技術和基督徒生活》(God, Technology, and the Christian Life),費利西亞·宋(Felicia Wu Song)的《不安的設備》(Restless Devices),傑森·薩克爾(Jason Thacker)的《人工智能時代》(The Age of AI),克里斯·馬丁(Chris Martin)的《服務條款》(Terms of Service),以及我自己寫的關於數字時代智慧的書,等等。如果好萊塢最近的作品有任何跡象表明我們的社會對技術的觀感衝突和不確定,那也只是反映了一個事實:即便世俗藝術家也能感受到技術發展帶來了道德複雜性。考慮拿起這些書中的一本,以便更好地將基督徒的智慧帶入流行文化中的各種問題中,比如下面五個敘事所提出的問題。

《楊之後》(After Yang

郭共達導演的這部家庭倫理劇是這份名單上最安靜、最微妙的電影,但它仍然提出了關於人類本質的重大問題。故事講述了一個四口之家,其中每個成員都有不同的背景,而「兒子」(楊)恰好是一個機器人。楊在開場的舞蹈場景(非常令人難忘)結束時出現故障後,影片繼續探討家庭的悲痛,就像失去了一個人類的孩子和兄弟。當一種關係的一部分不是人類時,人類間關係的意義是什麼?一個非人類的「存在」能否幫助人類重新發現生命中的奇妙質量?——從蝴蝶到茶、到「中國趣事」?如果像楊這樣的非人類可以體驗到友誼和愛情、工作和休閒、幸福和痛苦,以及在家庭和文化中的社會成員身份,那麼它在人類的經驗上缺少的是什麼?這部電影提出的問題比它回答的多,這是我喜歡的科幻劇類型。在Showtime觀看,該片評級爲PG。

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該片的標題非常貼切,正如它暗示的那樣,在這部出色的由楊紫瓊和關繼威主演的多元宇宙跳躍、甚至包含了大量武術動作的影片中發生了很多事情。該片由電影製作丹尼爾二人組(他們的另一部作品是《瑞士軍刀男》)執導,充滿了哲學思想和神學意義。雖然影片的想法五花八門,最終落在一個相當空洞的地方(「我們可以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什麼都不重要」——但無論如何要對彼此好一點),但這其實是互聯網時代生活的真實體驗形式。這部電影或多或少是你平均每天上網的一個縮影——瀏覽隨機彈出的信息、看到人們毫無背景的碎片生活,以及感到被世界上任何特定時間展開的、永不休止的事件所淹沒。影片的三部分結構(一切、無處不在、同時爆發,組成了英文片名)也捕捉到了智能手機時代感知生活的壓倒性混亂。在智能手機裡,我們真的可以一下子獲得一切,覺得自己無處不在。互聯網已經克服了空間、時間和地理的舊有限制,給人類帶來了他們所經歷過的最接近神的力量(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難怪影片的主角是向夏娃("Evelyn")致敬——她的選擇與夏娃在伊甸園面臨的選擇是一樣的,也是我們在打開谷歌時面臨的選擇。我們是否接受無限的知識和時間線轉換的試探,接受「我們可以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這一超現實主義幻想?還是滿足於我們的侷限性,爲我們能知道一些事情、在某個地方、生活在某個時間而感到高興,即使我們不能做到這一切?現在正在上映,本片評級爲R級。

KIMI

史蒂文·索德伯格的《KIMI》是一部緊張的、節奏明快的驚悚片,基本上是爲Alexa和新冠疫情時代重新制作希區柯克的《後窗》。佐伊·克拉維茨(Zoë Kravitz)在一家科技公司的技術偏執型數據分析員中大放異彩,該公司的家庭助理("Kimi",本質上就是一個Siri或Google Home)同時也是一個監控巨頭。任何對大科技公司的數據挖掘能力心存疑慮的人,我覺得應該避免觀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讓人感到可怕的是它展示了一個世界的影響,在這個世界裡,你家裡(或手上)的技術會記錄你的每一個動作和決定。然而,這部電影也思考了技術的潛在好處,它使罪惡和不公正更難隱藏。但這樣的制衡是否值得?如果監控技術能夠揭露犯罪並將犯罪者繩之以法,我們是否願意放棄我們的隱私?而且,當客觀技術被以盈利爲目的、往往在道德上有虧的公司所擁有時,它的「講真話」真的可靠嗎?這部電影是對閱讀Shoshana Zuboff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的良好補充,讓我們對這些問題感到不安。在HBO Max上觀看,該片評級爲R。

《人生切割術》(Severance

這部在AppleTV+上備受讚譽的新職場劇有一個迷人的架空背景。神祕的公司盧蒙工業(Lumon Industries)開創了一種名爲「斷絕關係」的醫療程序,被選中的員工可以選擇隔絕他們的工作和非工作記憶,從而使他們實質上生活在兩個互相隔離的現實中。對於接受「記憶分割」的員工來說,他們在公司的自己只知道在盧蒙的生活,他們實際上永遠不會睡覺或離開,只是在工作(工作地點在地下,這種與地獄的平行無疑是故意的)。同時,公司外的自己不知道他們「公司內的自己」在公司究竟做些什麼,而且大多數人似乎並不關心。這個概念以誇張的方式展示了我們當下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字技術使我們能夠分裂和分割多個「自我」(例如,我們在Instagram上的自我與真實的自我,我們在Zoom上的自我與相機前的自我);日益流動的工作和生活界限的掙扎(誰不想在兩者之間有一個更乾淨的「休息」呢);如果技術允許,逃避壓力和其他不愉快的事情,如死亡的誘惑(「在盧蒙的生活是受到保護的」)。這部劇——剛剛發佈了第二季——在意識的本質和自我分裂的危險方面提出的問題難以置信地發人深省。隨著Web3、元宇宙和虛擬現實的日益突出,我們需要思考這些問題。在AppleTV+上觀看,該片評級爲TV-MA。

《天鵝輓歌》(Swan Song

馬赫沙拉·阿里(Mahershala Ali)在這部2021年科幻劇中大放異彩,它就像《黑鏡》中的一個更溫柔的情節。該片由本傑明·克利里(Benjamin Cleary)執導,以技術帶來的倫理困境爲中心,該技術允許身患絕症的人祕密地接受一個程序,讓這個程序創造出一個克隆版的自己,擁有他們所有的記憶和個性,但卻沒有宿主原有的病痛。如果有一天,他們的丈夫或父親的「健康復制人」被替換進來,而舊的那個人卻在祕密療養中死去,你的親人會知道有什麼不同嗎?對於技術來說,不計成本地減少人們的創傷和悲痛總是一個值得的目標嗎?這似乎是技術倫理學的一個關鍵問題。如果一項技術能幫助我們避免痛苦,這是否會自動地使它值得得到開發和實現?那麼,創造不朽假象的技術呢?在這種情況下,某些版本的「你」可以永久地複製(超人類主義的目標)傳承下去?或者說,人類的美好是否與它的偶然性和潛在的真實損失和痛苦不可逆轉地聯繫在一起?《天鵝輓歌》幫助我們以一種感人的、肯定生命的方式來思考這些問題。在AppleTV+上觀看,本片評級爲R級。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5 Screen Narratives Reckoning with Technology.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麥卡拉根)是福音聯盟高級編輯,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於加州聖安娜市,二人都是薩瑟蘭教會(Southlands Church)的成員,布雷特在教會擔任長老。
標籤
電影
技術
好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