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九个事实
九個事實幫助你認識教會年曆
2019-12-10
—— Joe Carter

12月1日是2019年將臨節(Advent)的第一個主日,也是教會年曆的第一天。以下是九個事實,能幫助你了解許多教會都採納使用的教會年曆。

第一,基督教年曆(也被稱爲教會歷 [liturgical calendar] 或禮儀年 [ecclesiastical calendar]),其實是一個貫穿全年的日程表,標註出和救恩相關的日期或時段。一些宗派——包括聖公會、路德宗、循道宗和長老會——都會遵循大部分的傳統節日予以紀念或慶祝,而另外一些宗派——比如浸信會或大多數無宗派的福音派教會——他們只留意個別節日,一般就是聖誕節和復活節。在宗教改革期間,許多改教家選擇性地保留了一些被他們稱爲「福音性節日」的日子但以理·海德(Daniel Hyde)說「現在我們(教會)已經不再把這些日子作爲獲取救恩的必要條件。事實上,教會會在這些日子裡慶祝在基督裡已經成就的救恩。其中包括了:道成肉身(聖誕節),受死(受難日),復活(復活節),升天到父的右邊(耶穌升天節)和賜下聖靈(五旬節)。教會借助這些寶貴的日子來慶祝基督和祂的福音。」

第二,將臨節(也做「降臨期」),是一個新教會年的起頭,從將臨節主日——也就是聖誕節前四周的星期天——開始。將臨節(Advent)這個詞源於拉丁文單詞Adventus,意思是「抵達」「即將到來」,是從希臘文Parosia翻譯過來的——這個希臘詞指的不僅僅是基督第一次以肉身的降臨,也包括了他的第二次再來。將臨節是一個通過聖誕節紀念耶穌基督來到這個世界的節日。(四周中的)前兩週,人們會更加專注於對耶穌第二次再來的等候,而後兩週則是爲了慶祝(耶穌第一次道成肉身的)聖誕節。(教會歷史學家)雷恩·里夫斯(Ryan Reeves)寫道:最早關於將臨節的書面記載出現於現代西班牙和當時的歐洲,而首次官方提及將臨節則在薩拉戈薩大會上(公元 380年)。因爲聖誕節被確定爲每年的12月25日,那麼每年將臨節的開始時間就都不一樣了。

第三,在教會年曆中,聖誕節後的一段日子常常被稱爲「聖誕季」 (Christmastide),從12月25日開始,持續12天,止於主顯節(Epiphany)也就是1月6日。「聖誕節」(Christmas)是一個組合詞,原意是「基督的彌撒」(Christ’s Mass),源於中世紀英語中的「Cristemasse」。聖誕季的12天從12月25日開始(含),包含到次年1月5日。在一些宗派裡(比如路德宗和聖公會),12月24日被視爲將臨節的最後一天,而在另外一些宗派裡(天主教和一些循道宗),聖誕夜(12月24日)那天的太陽一下山,就意味著聖誕季開始了。

第四,主顯節這個詞是從希臘詞「manifestation」來的,是爲了慶祝基督的道成肉身。在某些宗派裡,這也被稱爲「三王日」Three Kings' Day),因爲這一天是爲了紀念「聖誕節後第12天」,或者說是「基督降生後的12天」——根據教會傳統,也就是東方的博士們見到馬麗亞、約瑟和他們孩子的日子。(當然在《聖經》裡從未提及有幾位博士,也沒有記載當時的日期)。在另外一些教會傳統中,主顯季(Epiphanytide)(譯者注:類似聖誕季爲聖誕節後的一段日子,主顯季爲主顯節後的一段日子)結束於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之前的那個主日,聖灰星期三標誌著大齋期的開始。大多數五旬宗教會會在最接近1月6日的那個主日慶祝主顯節。

第五,在一些傳統中,從主顯節到復活節之間的這段日子被稱爲大齋期(Lent)——這個詞源於古英語的「lencten」,意思是「春季、春天」。從聖灰星期三開始,到聖週六(Holy Saturday),大齋期是這個期間扣除星期天的40天。這40天代表著耶穌基督在曠野中的40天,勝過撒但的試探,預備祂的事工。泰德·奧爾森(Ted Olson)解釋說:「如同許多基督教的『聖日』(holy days)和『節日』(holidays)那樣,(大齋期)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會有改變,但是其目的始終如一:省察,悔改,操練自我否定,預備復活節到來。」大齋期結束於濯足節(Maundy Thursday)(譯者注:星期四,耶穌在受難前,爲門徒洗腳的日子)或聖週六的日落時,不同的宗派傳統有一些區別。

第六,受難週(Holy Week)是復活節前的那一週,這一週有許多宗教節日,包括了:棕枝主日(Palm Sunday),濯足節,受難日(Good Friday)和聖週六(Holy Saturday)。許多新教徒都只過受難日,來紀念耶穌基督在加略山上被釘十字架受難。(譯者注:受難日的英文直譯爲「好星期五」。我們並不知道最初教會爲何使用「好」這個詞,一些詞源學家認爲「好」這個詞在古時候和「聖」(holy)是一個意思)。傳說在初代教會時期,人們會聚在耶路撒冷過受難週。最初關於受難週的文字記載出現於公元第四世紀亞歷山大主教(Bishop of Alexandria)亞他那修(Athanasius)的作品中,康斯坦西亞(Constantia)的主教愛比法(Epiphanius)也提到過這個節期。受難週不包括復活節主日。

第七,復活主日(又稱「主復活日」,拉丁文是Pascha),是教會年曆中最需要被分別爲聖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紀念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發生在猶太人的逾越節前後,而逾越節則是在春分(太陽自南向北穿越赤道的日子)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主後325年的尼西亞大會把復活節定在春分後,月圓當日或之後的那個主日。因此,復活節可以是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

第八,耶穌升天日(也被稱爲「升天星期四」或「聖週四」),用來紀念耶穌基督的身體被接升天的事件。耶穌升天日通常在週四,也就是復活節後的第40天(根據馬可福音16:19,路加福音 24:51和使徒行傳 1:2可知),儘管有一些宗派把這一天的慶祝放在了那天之後的週日。

第九,五旬節(星期天)是爲了紀念基督教教會的生日,也就是聖靈降臨在第一批信徒身上的那一天(使徒行傳 2:1-4)。五旬節(Pentecost)這個詞源自希臘文的「七七節」,是猶太人慶祝豐收的節日,是獻搖祭後的第五十天(利未記 23:16)。在教會年曆上,五旬節是復活節後的第五十天,也就是復活節主日後的第七個主日,從耶穌升天日算起的第10天。


譯:之是;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9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the Christian Calendar

Joe Carter(喬·卡特)是福音聯盟的編輯,同時也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Arlington, Virginia)的麥克林聖經教會(McLean Bible Church)擔任牧師。
標籤
教會
歷史
節日
宗派
九個事實
將臨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