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九个事实
九個事實幫助你認識特蕾莎修女
2021-05-04
—— Joe Carter

2016年9月4日星期日,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一世在梵蒂岡主持彌撒儀式,冊封特雷莎修女爲聖徒。她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以服事窮人和垂死之人著稱,以下的九個事實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認識她。

第一,本名爲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Anjezë Gonxhe Bojaxhiu)的特蕾莎修女1910年生於時屬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今北馬其頓共和國首都)。十八歲時,她隻身加入了愛爾蘭洛雷託修會(the Sisters of Loreto)。正是在那裡,她依聖徒小特蕾莎(Saint Thérèse of Lisieux)的名字更名爲瑪麗·特蕾莎修女。一年後,特蕾莎修女於1929年移居印度,在一所天主教女校教書。

第二,特蕾莎修女於1946年領受了她後來稱之爲「聖召中的聖召」。她自稱耶穌親自對她說話,呼召她放棄教職,去加爾各答的貧民窟服事城中最貧弱的人。1950年,梵蒂岡批准她成立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這群修女們發願以貞潔、貧窮、順服爲誓言,「全心全意、不計報酬地爲最窮困的人提供服務。」到70年代末,仁愛傳教修女會在亞洲、非洲、歐洲和美國都建立了分會。

第三,1967年知名記者馬爾科姆·蒙格瑞奇(Malcolm Muggeridge)爲BBC的電視節目採訪了特蕾莎修女,由此,她和她所在的宗教團體獲得了國際關注。由於採訪節目大受歡迎,蒙格瑞奇一年後趕赴加爾各答拍攝了紀錄片《神所行的美事》(Something Beautiful for God)的紀錄片,該片描述了特蕾莎修女創辦的「垂死之家」("House of the Dying",蒙格瑞奇1971年也出版了同名書籍)。

第四,特蕾莎修女一生所獲獎項和榮譽超過120項,可謂享譽國際。教宗保祿六世於1971年頒予她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和平獎,1979年她又被頒予諾貝爾和平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其獲獎理由中寫道:「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之所以把和平獎頒給特蕾莎修女是因她的工作給受苦的人類帶去幫助。今年,世界的關注已轉向困境中的兒童和難民,這些正是特蕾莎修女多年來無私服務的領域。」她也於1985年受獲美國最高榮譽獎,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第五,特蕾莎修女在1979年諾貝爾頒獎大會上,稱墮胎是「和平最大的破壞者」:

我們現在在談論和平。但這些事正是破壞和平的,今天最大的和平破壞者就是墮胎,因爲它是一場直接的戰爭,直接的殺戮——由母親自己參與的殺戮。我們在聖經中讀到,上帝清楚地說:「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你的牆垣常在我眼前。」而最打動我的是經文的開頭,「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會忘記你。」今天最殘忍的殺害,也是和平的最大破壞者,就是墮胎。站在這裡的我們要記得是我們的父母要了我們。如果我們的父母曾對我們做了那事,我們將不會站在這裡。我們要我們的孩子,愛他們,然而還有數以百萬的人,她們怎麼想呢?很多人非常在意印度的孩子,非洲的孩子,她們中相當數量的人或死於營養不良、或死於飢餓等等,但也有數以百萬的人死於母親不可扭轉的意念之下。這就是今世和平最大的破壞者。因爲如果一位母親可以殺死自己的嬰孩——剩下的不過是你殺我我殺你的殘酷——除此以外再沒有其它了。

第六,因爲特蕾莎修女反對避孕和墮胎,所以世俗主義者常譴責她。但引起廣泛爭議的則是她允許其所在的慈善機構爲窮人提供不充足的護理,以及慈善基金存在潛在的管理不當。儘管她藉著聲望爲其慈善事工獲捐數千萬美元,其機構名下的孤兒院和護理中心卻經常不達標。羅賓·福克斯(Robin Fox )於1994年造訪特蕾莎修女的「垂死之家」後,將其經歷發表在英國醫療期刊《柳葉刀》上。福克斯指出,醫生只是偶爾探訪病人(絕大部分的護理工作是由未受訓練的志願者提供的),在減輕臨終病人的痛苦上,所提供的護理是不充足的,導致他們受了不必要的痛苦。另一位觀察者在2008年指出,「我震驚於所見的疏忽。用冷水沖洗針頭,反覆使用,過期的藥物被塞給犯人。若有恰當的看護,有些人本有機會活下去的。」

第七,基督徒也因爲特蕾莎修女淡化傳福音,支持普救主義而對她提出批評。在她的《聖靈中的生活:反思、默想和禱告》(Life in the Spirit: Reflections, Meditations and Prayers)一書中,她提到說:

我們的目的是把神和祂的愛帶給貧窮中最窮困的人,無論他們的種族和信仰如何。我們判斷是否給予幫助的關鍵是需要而非信仰。我們從不勸人歸信基督,而是在工作中爲神愛的同在作見證。如果天主教徒、新教徒、佛教徒或無神論者由此成了更好的人——僅僅是更好——我們就心滿意足了。對個人來說,他歸屬於哪個教會是重要的。但如果某人認爲並相信這是來到神面前的唯一方式,那這就是神進入他生命的方式。如果他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方法,如果他心中不存疑問,不認爲還需要另覓他徑,那這就是他得救的道路。

當一位天主教神父問她是否會勸人歸主時,報導稱她給出了以下的回答,「是的,我會勸他歸信。我會勸他成爲一個更好的印度教徒,或更好的穆斯林,或更好的新教徒,或更好的天主教徒,或更好的帕爾西教徒,或更好的錫克教徒,或更好的佛教徒。在你找到自己的神後,你就要做神要你做的事。」

第八,特蕾莎修女去世後,她披露於世的信件顯示,她經歷了將近50年的信仰危機,時而懷疑神的存在,時而感到神在她生命中的缺席。這種缺失感始於1948年間,不久後她就開始在加爾各答事奉窮人,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她1997年去世。就如大衛·凡·畢馬(David Van Biema)在時代週刊中所寫的:

在超過四十封書信中她哀嘆自己經受的「乾涸」、「黑暗」、「孤獨」和「折磨」。其中大部分書信從沒有被發表過。她將這些痛苦比喻成地獄的煎熬並因此懷疑天堂甚至上帝的存在。她深深意識到自己內心世界和外界形像的巨大差別。「我的微笑」,她寫道,「是一副面具」或者「遮蓋一切的斗篷」。同時,她也懷疑自己是不是在言語上欺騙了公眾。「我講話的時候好像我是發自內心地愛著上帝。但是,如果你看到我的內心世界,你會說,『多麼虛僞』」,她對一位顧問說。

第九,對天主教會而言,特蕾莎修女要被封爲聖人,需要經過漫長的宣福冊封和封聖環節。封聖過程通常歷經多年,其開端一般不會早於其人去世的第五個年頭,但特蕾莎修女得到了教宗保羅二世的特許。在宣福前(確認該人有能力在神面前,以她的名義爲人代求),候選人必須要有一個在其死後被勘定的神蹟。在宣福禮之後,教會要在封聖前尋找第二個神蹟。如果已經找到一個,兩個神蹟又符合其他條件,教宗會爲其舉行特殊的彌撒,封此人爲聖人。據稱跟特蕾莎修女有關的第一項神蹟是對印度婦女莫妮卡·貝思拉(Monica Besra)的醫治,她患有腹部腫瘤,醫生已判定其無藥可救,但在把一枚碰觸過特蕾莎修女遺體後的神奇吊墜放在貝斯拉的胃部上方後,她的腫瘤不治而愈。第二個神蹟則是一位巴西男子宣稱,在他和家人向特蕾莎修女祈禱後,腦部的細菌感染得到了治癒。

爲什麼像福音聯盟這樣的福音派網站要寫一位所持宗教觀點和福音如此相悖的人物呢?我認爲有兩個理由讓福音派了解特蕾莎修女:第一,她是一位聞名於世的歷史人物。她一生中曾18次獲得提名入選蓋勒普年度最值得尊敬的人物。在全球範圍內,她是美國人最崇敬的十名知名女性之一,在80年代、90年代曾數次位列第一。1999年,美國的一次民調中,她當選爲20世紀最受尊敬的人物。其次,對很多人而言,特蕾莎修女成爲了基督教慈善的代名詞。基於這些原因,我們需要對這位加爾各答的修女有所了解。儘管我們應當把特蕾莎修女看作反墮胎的勇士,對窮苦人士有熱切的關注和服事,我們也該注意到她的許多缺陷與不足,不至於把她當作無可爭議的基督教領袖。


譯:EYZ;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9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other Teresa.

Joe Carter(喬·卡特)是福音聯盟的編輯,同時也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Arlington, Virginia)的麥克林聖經教會(McLean Bible Church)擔任牧師。
標籤
九個事實
天主教
慈善
特蕾莎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