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當負面情緒來襲:一位弟兄的情緒管理筆記
2025-04-22
—— Akos Balogh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負面情緒像潮水一樣向我們湧來,特別是憤怒或悲傷的時候。這時的我們往往難以保持清醒的頭腦,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會被負面情緒所主導。這些煩擾的想法和感受會一直縈繞著我們,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家裡,甚至整夜難眠。第二天醒來時,這些情緒依然揮之不去,並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繼續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

這些情緒也會以消極的方式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比如配偶察覺到有些不對勁,輕聲問道:「怎麼了?」而我們卻暴躁地回應:「沒事!」——這樣的反應恰恰說明有問題。孩子們在車後座上像往常一樣玩鬧,我們卻突然爆發:「就不能消停一會兒嗎?!」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麼把自己封閉起來,陷入無休止的負面情緒,甚至還會產生出受害者心理;要麼尋找各種消遣方式——瘋狂追劇、沉迷色情內容,或是藉酒消愁。我們做這些事情,無非是爲了轉移注意力,逃避那些已經佔據了我們生活的痛苦情緒。

究竟是怎麼回事?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沒有很好地處理這些負面情緒。

實際上,男人往往比女人更難應對情緒問題。受傳統文化影響,如果男性談論自己的感受,不會受到社會的認可(儘管這種情況正在改變)。我們常常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情緒,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尤其是那些強烈的、令人痛苦的情緒。作爲男人,我們習慣於解決具體問題,但情緒問題卻很少能輕易解決。

我自己也不例外。雖然作爲基督徒,我很幸運地擁有許多願意交流情感的朋友,無論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但在這個重要的領域裡,我仍在不斷學習和成長。接下來,我想分享一些我在處理負面情緒方面的心得體會。

正確處理情緒非女性獨有的,而是合乎聖經的

傳統文化中,男人談論自己的情感,往往不會受到鼓勵。在許多人看來,談論感受顯得過於「軟弱」,「不夠男人味」。相比之下,聊聊工作或足球比賽似乎更合適。雖然隨著社會對男性心理健康的日益關注,這種觀念正在改變,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一點:英國人那種在面對情緒時保持剛毅、不露聲色的處理方式,其實並不符合聖經的教導——甚至恰恰相反。

翻開詩篇,我們會發現其中的人物都能清晰地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詩人(以男性爲主)都能夠深入體察自己的情緒,並用生動細膩的筆觸將其描繪出來:

我因唉哼而睏乏。
我每夜流淚,
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溼透。(詩 6:6)
我的心哪,你爲何憂悶?
爲何在我裡面煩躁?(詩 42:5)

當我們注目詩篇所指向的彌賽亞時,我們看到的是一位不迴避情感表達,反而能坦然面對自己情緒的男性。想想耶穌在拉撒路墳墓前的那一幕:(約 11:33-36)

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嘆,又甚憂愁,說:「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裡?」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耶穌哭了。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

又或者想想他在聖殿裡對兌換銀錢之人發怒的情景(約 2:15-17)。

情緒不是墮落的結果,但是墮落影響了情緒

上帝創造我們的時候,就賦予了我們情感能力。在與祂的關係中,我們原本應當體驗到喜樂、滿足與愛。

然而,墮落確實影響了我們的情感。我們開始產生一些本不應該有的感受:對美的欣賞很容易滑向情慾或嫉妒;渴望建立良好關係可能變質成爲控制慾;連我們的慾望也會錯位——對世俗之物的追求,即使是健康和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些本該感恩的祝福,都可能超過了對上帝的渴慕。

如何面對負面情緒?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沉浸在某些情緒中、即使人在現場,卻像個局外人,這就表明你沒有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如果你總是通過轉移注意力來逃避痛苦的感受,或者試圖強行壓抑這些情緒,這些都不是恰當的應對方式。

這就像打地鼠遊戲一樣,被壓抑的情緒總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冒出來,有時甚至會以具有破壞性的方式爆發。不妥善處理負面情緒必然會帶來消極的後果。如果你不能合理地處理情緒,它們就會佔據你的生活,驅使你做出一些違背上帝心意、最終讓自己後悔不已的事。

負面情緒會模糊我們的判斷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爲更多地受情緒支配,而非理性引導。憤怒等負面情緒往往會扭曲我們對現實的認知,讓我們的視野變得狹隘。比如,當你對老闆、配偶或家人生氣時,這些情緒可能讓你不自覺地把他們妖魔化,同時把自己置於受害者的位置。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的話和做的事往往會與實際情況很不相稱。難怪聖經特別提醒我們說:「生氣卻不要犯罪。」(弗 4:26)

覺察情緒,把憂慮帶到上帝面前

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情緒狀態都沒有意識到,又怎麼可能去處理它們呢?相反,當我們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憤怒、悲傷或其他負面情緒時,我們就有可能開始以積極的方式來應對這些情緒。

當痛苦的事情發生時,如果你跟我一樣,負面情緒就會湧上心頭。這時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沉浸在憤怒或自憐之中[1]。我們不會想到要轉向上帝,甚至連想都不會想到祂(因爲整個人都被情緒淹沒了)。然而,處理情緒最好的方式,恰恰就是把這些情緒帶到我們天父的面前,像約伯或《詩篇》的作者那樣向祂呼求:(詩 71:12)

神啊,求你不要遠離我!
我的神啊,求你速速幫助我!

爲情緒命名:一種自我安撫與接納的方式

當我們能夠給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命名時,我們的心智就能夠開始接納這些情緒,進而逐漸平靜下來。正如神經學研究專家丹·西格爾(Dan Siegal)所指出的:

研究發現,僅僅是命名或標註我們的感受,就能降低大腦右半球的情緒活動。[2]

情緒的根源:我們如何解讀事情?

這十年來,我獲得了一個重要的領悟:引發我們情緒波動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理解和解讀。這個認識對於情緒管理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讓我們看一個常見的情況:當上司說了一些話讓你感到不快時,你最初可能會認爲是他/她「惹」你生氣。但實際上,這個過程是這樣的:

事件發生 —> 我們的解讀 —> 因解讀而產生的情緒反應

還是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上司批評了你的工作,你可能會不自覺地看他是個「壞人」——把上司塑造成一個不講道理的反派,把自己看作無辜的受害者。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事情,難怪會感到憤怒。

換個角度看問題,心情自然不同

如果我們能改變對事情的解讀方式,我們的感受就會隨之改變——要麼情緒本身會有變化,要麼至少這些負面情緒不會那麼令人難以承受,也不會那麼具有破壞性。比如,如果你能意識到上司的批評或許是有道理的(哪怕只是部分正確),那麼你對這番話的感受很可能就會完全不同。你可能會變得更願意反省自己,更傾向於承認錯誤,而不是一味地生氣和不滿。當我們明白是對事件的解讀而非事件本身影響著我們的感受時,我們會驚訝地發現,聖經中早就蘊含著這樣的智慧。讓我們看看《詩篇》第 46 篇的開頭: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
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所以地雖改變,
山雖搖動到海心,
其中的水雖砰訇翻騰,
山雖因海漲而戰抖,
我們也不害怕。

即使周圍的世界彷彿要崩塌(客觀事件),我們卻能不懼怕(情緒反應)。爲什麼?因爲我們對眼前的處境有著獨特的理解——上帝始終與我們同在。

在上帝的帶領下學習處理情緒

上帝以祂的智慧讓我們經歷各樣的困境,不是要摧毀我們,而是要讓我們在其中成長。正是通過這些艱難和痛苦的經歷,我們才有機會去面對和處理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負面情緒,從而在屬靈生命的成熟度上有所長進:(雅 1:2-4)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爲大喜樂;因爲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情感的成熟離不開對痛苦情緒的處理

如果我們總是迴避那些痛苦的情緒不去處理,怎麼可能在屬靈生命和情感上成熟起來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不能妥善處理這些令人痛苦的情緒,它們就會像簡易爆炸裝置一樣,在最意想不到和最不恰當的時候爆發出來。這不僅會影響我們處理重要情感問題的能力,還可能導致我們做出一些不當的應激反應。

弟兄們,其實很多人都在這個問題上止步不前。如果我們不去正視和處理生活和事奉中遇到的各種困境所帶來的複雜情緒,那麼當類似的處境再次出現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重複同樣消極的應對方式。

本文首發於作者博客

[1]每個人都有敏感之處,觸到的話會引發痛苦的情緒。比如對我來說,如果我覺得我在乎的人對我不公平時,我就會受傷;而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別人對他們的身材或能力的評論。

[2]引自丹尼爾·西格爾和蒂娜·佩恩·布萊森的《全腦教養法》(The Whole-Brain Child,2012 年蘭登書屋出版),第 27 頁。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澳大利亞福音聯盟網站:As a Christian Bloke, Here’s What I』ve Learned About Dealing With Difficult Emotions.

Akos Balogh(阿考斯·拜羅格)是澳大利亞福音聯盟的CEO。他與妻子沙拉(Sarah)養育著三個孩子。阿考斯出生在布達佩斯,1981年蒙恩以難民身份來到澳大利亞。他在高中時受朋友,家庭和學校讀經的影響開始信主。然後他進入新南威爾士大學學習航空航天工程,之後在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工作了五年。在獲得了莫爾神學院(Moore Theological College)神學士學位(B. Div.)後,他有幸在利斯莫爾南十字星大學(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Lismore)爲澳大利亞福音學生團契(AFES)服侍了六年。
標籤
情感
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