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向你們的天父祈求
2018-08-31
—— John Piper

馬太福音7:7-12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爲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爲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當你想到:上帝無比強壯,能做他想做的任何事,他又無比公義,所以做的事情都對,他又無比良善,以致所做的事情都美好,他也無比明智,完全知道什麼是對的和好的,他還無比有愛心,他一切的力量、公義、良善和智慧,都在於努力提升他所愛之人的永恆喜樂,直到最大限度——當你真的靜下心來思考這些,上帝那慷慨的邀請(邀請你向他祈求美好的事物,他還應許,一定會將美物賜下),就顯得無比美妙了。是不是呢?

不願禱告的悲劇

我們看到,教會中因短見導致許多大悲劇,其中之一就是人們對禱告不夠熱心。我們總是轉去追求一些別的事情,卻迴避世上最偉大的邀請,這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上帝邀請我們參加有史以來最盛大的宴席,我們居然用以下的話來回覆他:「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準我辭了。」或者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準我辭了。」或者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路14:18-20)。

培養嶄新的禱告之愛好

我希望這成爲過去,我爲你們禱告,在2007年,求神使用這篇信息和《馬太福音》7章中耶穌的話語,以及其它影響你們生命的因素,喚醒你對禱告全新的熱愛。我盼望查考這段經文的過程中,你也祈求上帝,來成就這樣的工作。

我們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在《馬太福音》7:7-11的經文中查考八個關於禱告的勸勉。第二步,我們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如何準確理解這個關於禱告的應許——我們祈求就必得著,尋找就尋見,叩門就我們開門。

耶穌關於禱告的八個勸勉

其中六個勸勉在經文裡明顯可見,剩下兩個是隱含在經文中的。我認爲很清楚,耶穌在這段經文中的主要目的,是要鼓勵我們、發動我們去禱告。他就是想要我們多多禱告。那麼,他又是如何鼓勵我們的呢?

1. 他邀請我們來禱告

他三次邀請我們來禱告——或者可以說,他三次慈愛地命令我們禱告,向他祈求我們所需要的東西。正是這麼多次的邀請,引起了我們的注意。7-8節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這裡的重複,就是要告訴我們,「我真是這個意思。我真希望你們這麼做。無論需要什麼,你都要向天父祈求。你要尋找他,讓他來幫助你的缺乏。你要到天父的門口敲門,讓他給你開門,並且把你需要的東西賜給你。祈求,尋找,叩門。我向你發出了三次邀請,因爲我真想讓你來享受從天父親而來的幫助。」

2. 只要我們肯禱告,他的應許就在那裡

比這三次邀請更美好和奇妙的,乃是其中的七個應許。7-8節說:「你們祈求,①就給你們;尋找,②就尋見;叩門,③ 就給你們開門。 因爲凡祈求的,④就得著;尋找的,⑤就尋見;叩門的,⑥就給他開門。」然後11節後半句末尾是第七個應許 ⑦:「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這可是七個應許啊:就給你們,就尋見,就給你們開門,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的天父一定會把好東西給你。很確定,這些慷慨大方的應許,就是在對著我們說:快來吧,我鼓勵你們快點來。向上帝禱告吧!你們的禱告不會徒勞無功。上帝絕不開玩笑,他會應允我們的禱告。你禱告,他就必定會把好東西給你。你們要得著激勵,要多多禱告,經常禱告,在新的一年裡,滿懷信心地去禱告吧。

3. 上帝在不同的層面上與我們相交

耶穌不僅通過多次的邀請和應許,而且藉著三重多元化的邀請來鼓勵我們。換言之,無論你在哪個層面就近上帝,他都隨時準備正面回應你。

祈求,尋找,叩門。假如父親就在身邊,孩子只要開口祈求,直接告訴父親自己想要什麼就好了。假如父親在屋裡某個地方,孩子可以找到他,再向他要所需的東西。假如孩子發現父親的書房關著門,他就可以敲開門,得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裡的重點似乎在於,不管上帝在哪裡,或在你身邊觸手可及之處,或在較遠的地方,甚至你們之間存在著重重阻隔,他都會聽見你的禱告,並且要把好東西賜給你,因爲你專來就近他、仰望他,而不是去別的地方尋求幫助。

4. 每個祈求的人都會得著

耶穌鼓勵我們禱告,並且明明承諾,每個祈求的人都會得著,而不是其中某些人會得著。第8節說:「因爲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當他在第8節添加了「凡」,是指每個人,他就是想要我們克服膽怯和猶豫的心態,覺得禱告或許對其他一些人管用,對我們可能不靈驗。當然我們要留意,他這裡指的是上帝的兒女,而不是所有人。就是說,假如我們沒有把耶穌當做救主,沒有把上帝當做父親,那麼這些應許就不適合我們了。

《約翰福音》1:12說,「凡接待他 耶穌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要想成爲神的兒女,我們就必須接待神的兒子,即耶穌基督,他就會賜我們權柄——被上帝收養的權柄。這些應許就是賜給他們的。

接受了耶穌的人,每一個都可以來祈求,並且會從天父那裡得著好東西。這裡的要點是,沒有一位屬神的兒女會被排除在外,他們都會受歡迎,都被勸勉來就近神。馬丁路德在這裡看到了耶穌採用的激勵我們的方式:

「他知道我們膽小,害羞,覺得自己不配,不適合來到上帝面前訴說自己的需要……我們感到上帝是那樣偉大,而我們是如此渺小,所以我們就不敢來禱告……所以耶穌要引導我們脫離這種羞怯,拋棄這種顧慮,懷著滿滿的信心和勇氣,站到上帝面前去。」(《登山寶訓》The Sermon on the Mount,Jaroslav Pelikan翻譯, 《路德文集》第21卷,Vol. 21 of Luther’s Works, Concordia, 1956年, 234頁。)

5. 我們是來到我們的天父面前

現在讓我們按照經文自己的強度,把隱含的意思清楚說出來吧:當我們藉著耶穌來到上帝面前,其實乃是來到我們的父親面前。第11節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父親這個稱呼,並不是耶穌隨口說的,其實這是最偉大的真理之一。上帝是我們的父親,意思乃是,他永遠、永遠都不會把不好的東西給我們。他是我們的父親啊!

6. 天上的父比我們在地上的父親更好

耶穌接著鼓勵我們禱告,因爲天上的父比我們在地上的父親更好,更知道什麼對我們有益。與世上做父親的不同,天父是至善的。

再看11節:「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我清楚,耶穌更清楚,地上做父親的都有罪性。因此聖經反覆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到這兩種父親間的共同點,同時也顯明了他們的差異(比如來12:9-11;太5:48)。

因此,耶穌不僅說上帝是你的父親,還告訴你,他比你地上的父親更好,因爲世上做父親的都是罪人,神卻不是。耶穌這裡不留情面的直率言語,表明他的觀點:人人都在罪中。他假定門徒也都是惡人——他用詞相當簡明,並不婉轉(比如「有罪」,或「軟弱」),他說門徒是惡人(ponēroi)。

所以千萬不要把天父侷限在你對自己父親的經驗裡,反而要謹記,上帝絕沒有你父親那些罪性、侷限、軟弱或拖延。

耶穌要說的是:就算墮落有罪的父親,通常也有足夠的普遍恩典,懂得把好東西給孩子。暴虐的父親總會有,但大多數父親都會爭相給兒女好東西,儘管有時候他們並不清楚什麼是真正好的東西。而上帝總是比所有人更好,在他裡面毫無邪惡。所以,這裡的論證強而有力:你在地上的父親尚且要把好東西給你(就算不是真的好東西!),你在天上的父豈不更要把好東西(肯定是好東西!),給那些求他的人嗎?

在這第四個勸勉裡隱含著某些東西——就是「每一個」這個詞。「每一個祈求的都必得著。」假如耶穌稱門徒是「邪惡的(中文和合本譯「你們雖然不好」。——譯者注。),」那麼,那些能夠來到上帝面前禱告的人,就更是神的邪惡的兒女啦。你是神的兒女,但你是邪惡的,換句話說,即使被上帝接納,有了兒子的名分,你仍然有罪。但是耶穌說,每個人都要得著——屬神的每個邪惡的兒女!我們稍後會進行解釋。

7. 我們相信上帝的良善,因爲他已經接納我們做他的兒女。

這裡隱含著另一個關於禱告的勸勉:上帝會把好東西賜給我們這些兒女,因爲他已經把那份禮物賜給我們——讓我們成爲他的兒女。

這個洞見來自聖奧古斯丁:「在孩子祈求的時候,他還有什麼理由不賜給他們呢?因爲他已經把那麼尊貴的位份賜給他們,他已經收養他們做自己的兒子!」我們已經說過,來到耶穌面前時,我們就接受了這份禮物,成爲上帝的兒子(約1:12)。《約翰福音》8:42那裡,耶穌對法利賽人說,「倘若神是你們的父,你們就必愛我。」但是,神並不是他們的父,因爲他們拒絕了耶穌。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神的兒女。但是,一旦神收養了我們,讓我們白白成爲他的兒女,豈不更要把我們所需的賜給我們嗎?

8. 十字架是禱告的根基

最後,隱含在這些話語當中的,還有基督的十字架,這乃是我們禱告得應允的基礎。我這麼說,是因爲耶穌稱我們是邪惡的,卻又說我們是上帝的孩子。邪惡的人,怎麼能被一位全然聖潔的神收養呢?我們怎麼能自作主張就成爲神的兒女,更不用說還想著祈求就得到,尋找就尋見,叩門就有人開門呢?

其實耶穌已經不止一次回答過這個問題。《馬太福音》20:28,他說,「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他把生命賜下來,就是要買贖我們脫離上帝的烈怒,又讓我們成爲神的兒女,得到天父賜給的好東西。另外《馬太福音》26:28,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爲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正是因著耶穌的寶血,我們的罪惡都被赦免——就在我們信靠他的那個時刻。因此,儘管耶穌說我們是邪惡的,我們依然能夠成爲上帝的孩子,並且可以確信,我們祈求,他就會把好東西給我們。

耶穌之死是上帝一切應許的根基,也是禱告蒙應允的根基。所以禱告結束我們總要說,「奉耶穌的名禱告。」一切都是取決於耶穌的啊。

到這裡做個總結:耶穌確實在鼓勵我們禱告。如果他不想讓我們在新的一年裡把禱告當做頭等大事,就不會這麼說了。僅僅這一段話中,他至少勸勉了我們八次!

最後的一個問題

最後一個問題:怎麼來理解7節和8節中的六個應許:「你們祈求,①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因爲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這是不是說,神的兒女求什麼都能得到?

經文的上下文很清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當然不是這樣!我們不會得著所求的一切,而且也不該這麼期望;再者,我們也不願意真的得著想要的一切。爲什麼不應該?假如上帝給我們所求的一切,我們就成神了。而我們不應該作神,上帝才是神。爲什麼我說不願意?因爲我們沒有那無窮的智慧來承擔所得到的一切。作爲人,我們實在無法毫無差錯地決定,每個選擇會產生什麼結果,下一步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更不用說人類歷史的未來應該怎樣了。

其實經文本身已經暗示了這一點。9-10節耶穌說,一位好父親不會在孩子求餅的時候給他石頭,也不會在孩子求魚的時候給他一條蛇。我們不禁要問,「假如這孩子求的就是一條蛇呢?」這裡的經文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呢——天上的父親是否會把蛇賜給他呢?經文的回答就在第11節,耶穌從這些例子當中引出的真理是: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他只會給我們好的東西

他所賜的都是好東西。只會是好東西。他不會把蛇給孩子。因此,這段經文已經明確指出,「祈求就得著」絕不是說你一定會在想要的時候、按你要的方式、得著你求的那個東西。聖經可沒這麼說。經文也不是這個意思。

整體看來,這段經文所說的是,當我們祈求、尋找和叩門的時候——我們這些有需要的孩子把眼光從自己的資源挪開,去仰望那可信賴的天父時——他就會聽我們,並且要把好東西賜給我們。有時候他給的,就是我們所求的東西。有時候也是按我們所求的時間、按我們所渴望的方式給的。也有些時候,他會在他認爲更好的時間、按他認爲更好的方式,給我們更好的東西。

當然啦,這是對我們信心的考驗。因爲我們如果已經知道有更好的東西,開始就會去求了。可我們不是上帝,我們沒有無窮的大能、無上的公義、無盡的良善或是無比的智慧、無限的愛心,所以不能得著我們所祈求的一切,無論對我們,還是對這世界,其實都是件好事,都是神極大的憐憫呢。

耶穌的話是靠得住的

但是,如果我們認定耶穌的話是靠得住的,我們就會去認真地禱告。哎,因爲沒有祈求、尋找和叩門,我們喪失了多少祝福——對自己,對家庭,對教會和我們國家,以及整個世界的祝福!

明白了這些道理,你是否願意和我一起,在新的一年裡,以全新的姿態委身,花更多時間自己禱告、和家人一起禱告,在小組中禱告?我們特別爲大家準備了小冊子,希望在這個禱告周的剩餘時間裡,你們能夠更多理解和應用今天講道的信息。

John Piper(約翰·派博)是「渴慕神」網站(DesiringGod.org)的創始人及導師,伯利恆學院和神學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校長。他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伯利恆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三十三年,著有五十多部書籍,包括《渴慕神 : 論禁食禱告》、《十點十分的盛宴》、《思想的境界:讓頭腦被靈性的激情點燃》等。
標籤
釋經講道
禱告
馬太福音
渴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