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六位資深牧師談弟兄事工的最佳實踐
2025-09-04
—— Sarah Eekhoff Zylstra

過去一年裡,研究宗教統計的人發現了一個罕見現象,甚至可以說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的趨勢。在Z世代中,去教會的男性比例竟然高於女性。

事實上,大約有四分之一在 2000 年後出生的男性表示,他們每週都會參加教會聚會。這一比例不僅高於同齡女性,也高於 1960 年至 2000 年間出生的男性。Z世代的男性比千禧一代男性更有可能說信仰對自己很重要,而且這一比例與Z世代女性幾乎持平。

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教會正在呈現出一種堅實而充滿活力的男性氣概願景。

「當我和妻子在主日禮拜中一同敬拜,以信仰爲中心建立關係時,我感到自己很有男子氣概。」Z世代內容策劃人、神學院學生路克·西蒙(Luke Simon)寫道。「當我與弟兄們一起查經,彼此挑戰、在屬靈的弟兄情誼中共同成長時,我感到自己很有男子氣概。當我在工作中努力付出、造福社區,知道自己的付出貢獻於比我更宏大的事業時,我同樣感到自己很有男子氣概。」

對於一個被兩種極端男性形像所塑造的一代人來說——要麼是自我中心、支配欲強的男性,要麼是被動、猶豫不決的男性——教會提供了一個更好、更真實、更健康的男性氣概願景。西蒙如此總結道。

那麼,教會該如何把這件事做好呢?

福音聯盟採訪了幾位牧師,詢問他們在教會裡看到的弟兄門訓方面最大的需要,以及他們自己做過的,或在別的教會見過的、對弟兄事工最有幫助的做法。

最大的需要

「當然,弟兄們最終需要的是福音。」密歇根州荷蘭市中央大道基督教改革宗教會(Central Avenu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CRC)主任牧師查德·斯廷威克(Chad Steenwyk)說,「但在這個充斥著各種混亂福音的時代,社會公義、基要主義式的律法主義、道德治療神論(therapeutic moral deism)摻雜其間,弟兄更需要在教義和信仰告白上的門訓。」

換句話說,他強調:「弟兄需要回到最基本的問題:神是誰,基督是誰,福音是什麼。爲了反對美國教會的『女性化』,有人試圖把它『男性化』。但若要真正像基督對待教會那樣去帶領、去愛,男人首先必須認識基督。」

這種認識需要在群體中發生。馬薩諸塞州佩珀雷爾基督徒團契(Pepperell Christian Fellowship)牧師斯蒂芬·維特默(Stephen Witmer)指出:「弟兄最大的需要,就是要刻意地在其他弟兄帶領下接受門訓。」

因爲,即使弟兄們掌握了正確的教義,他們往往也不清楚該如何把理念轉化爲實際的帶領。

在奧馬哈的「在神面前教會」(Coram Deo),弟兄蒙召在教會和家庭中承擔起帶領的責任。(圖片提供:鮑勃·圖恩 Bob Thune)

「許多弟兄在屬靈道路起初主要專注於個人成長,但他們往往沒有準備好在屬靈上帶領別人。」北卡羅來納州羅利「神的形像教會」(Imago Dei Church)教導牧師沃爾特·斯特里克蘭(Walter Strickland)說。

佛羅里達州坦帕「活信聖經團契」(Living Faith Bible Fellowship)牧師達里爾·威廉姆森(Darryl Williamson)也在牧養中看到了類似的情況:

「我們需要幫助弟兄們建立一個願景,讓他們明白,即使不是牧師或敬拜團隊的一員,他們依然可以在教會裡中心服事基督。我觀察到,許多人更渴望深入探討個人議題,好像只要能敞開透明,就算進入了門訓的突破口。但真正的需要,是找到忠心服事基督的方式。作爲牧師,我們必須幫助弟兄看見,他們如何能夠忠心而有果效地服事。」

在家庭中,帶領同樣是一大挑戰。俄勒岡州波特蘭鑫森浸信會(Hinson Baptist Church)牧師邁克爾·勞倫斯(Michael Lawrence)說:

「我們很多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看到堅實的、合乎聖經的互補主義榜樣。而僅靠讀書,很難學會如何帶領妻子和兒女。他們需要看到實際的榜樣,但遺憾的是,我們缺少足夠的年長弟兄爲他們做出示範。」

我們的最佳實踐

一、呼籲他們帶領

雖然許多弟兄一開始可能並不覺得自己適合帶領,但呼召他們站出來仍然至關重要。

斯廷威克解釋道,在中央大道基督教歸正會,按立聖職的教會領導職責歷來由弟兄承擔。「他們確實不負所托。」他指出:「正是在理事會和堂會的議事廳裡,這些弟兄們接受著系統的門徒訓練,既學習牧養會眾之道,又操練帶領家庭之責。」

二、一對一查經

沒人希望出現裝備不足或缺乏果效的領袖,而弟兄們自己也不希望如此。訓練弟兄成爲帶領者的一個最佳途徑,就是「一對一的門訓和小型門訓小組。」維特默牧師分享說,「透過這種最基本的方法,我們看見有人歸向耶穌、新信徒在信仰中成長,也有弟兄得到裝備,預備好在教會中承擔帶領的角色。」

維特默從英國劍橋大聖安德烈堂(St. Andrew the Great)中學到了這一點。

從右到左:斯蒂芬·維特默、他的前實習生、牧會駐堂同工,以及新來的副牧師。維特默說:「這張照片對我格外珍貴,因爲它代表著我們教會致力於培養更多福音工人的承諾。」(圖片提供:斯蒂芬·維特默)

「他們建立了一種一對一門訓的文化,深入到教會的方方面面。我猜,教會裡有 60%到 70%的人,都在和另一位基督徒一對一地讀聖經。」維特默說,「這令人驚歎,而且在傳福音和門訓上都非常有果效。」

斯廷威克也表示,查經是他服事的弟兄事工的核心。威廉姆森也認同這一點。

「我很欣賞納什維爾以馬內利教會(Immanuel Church)的做法,他們裝備所有弟兄在神的話語裡扎根。」威廉姆森說,「我見過(榮休牧師)雷·奧特倫(Ray Ortlund)帶領查經的方式,即便是深入的舊約研讀,也能與個人的鼓勵和互動緊密結合。」

如果要推薦材料,佩珀雷爾基督徒團契會用馬提亞媒體(Matthias Media)出版的小冊子《初學者手冊》(Just for Starters)幫助新信徒。

「這個方法非常有效。」維特默說,「我帶領過四輪門訓小組,每輪持續 12 到 18 個月,每組大約 5 到 7 個人。我們教他們如何查經、如何帶領查經,我們一起研讀神學,也在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關係。」

最近,他又帶領了三期爲期一年的長老訓練課程,使用的是鮑勃·圖恩(Bob Thune)的《福音長老職分》(Gospel Eldership)。「我們教會裡現在服事的幾位敬虔長老,就是通過這些訓練成長起來的。」他說。

三、培養友誼

小組學習的另一大益處,就是能幫助弟兄們建立關係。1990 年,僅有 3%的男性表示自己沒有親密朋友;而到 2021 年,這一比例上升到 15%。在 30 歲以下的男性中,更是高達 28%

「我們爲弟兄們提供的最有意義的活動之一,就是讀書會。」斯特里克蘭說,「這些小組一週會在不同時間聚會,討論各種主題。這種形式能夠回應許多成年男性面臨的兩大挑戰:一是缺乏深厚的男性友誼,二是交流浮於表面。」

隨著年紀增長,男人們往往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工作、婚姻、育兒、社區參與。斯特里克蘭說:「這些責任使得他們很難像大學時期那樣,因爲有大量的時間在一起,可以自然而然地交到朋友。」

如果他們搬到新的社區,想建立深厚的友情就更難了。

「教會如果能爲弟兄們創造一些環境,大家一起屬靈成長,彼此督責,就像聖經所說的『鐵磨鐵』。」他說,「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有結構的聚會,往往會慢慢發展出更自然、更隨性的友誼。」

四、聚集

友誼同樣可以從大團體的活動中開始。

在佩珀雷爾基督徒團契,弟兄們會一起參加退修會、獨木舟之旅、保齡球活動。他們也會共同完成一些工作項目,舉辦遊戲之夜,或者一起動手做早餐、分享美食——當然,少不了大盤大盤的培根。

在中央大道改革宗教會的「學員計劃」(Cadets program)裡,不同年紀的弟兄們會一起動手完成項目。(圖片提供:查德·斯廷威克)

「這些活動都很有益處,它們加深了弟兄之間的關係,引導我們更親近基督,也讓大家有機會邀請還不信主的朋友一起來參加。」維特默說。

在美國西北地區,鑫森浸信會也在積極推動弟兄們的聚集。

「我們爲弟兄們舉辦的最好的固定活動,就是每季度一次的週五晚聚會。」勞倫斯牧師說,「活動的特色是豐盛的燒烤肉食,再加上一堂相關主題的教導——今年我們正在學習喬納森·利曼(Jonathan Leeman)的《權柄》(Authority)——之後大家會圍坐分組討論。」

勞倫斯說,這個形式非常有效:「它能吸引各種不同的弟兄來參加,也很有助於促進持久的關係。」

在佛羅里達州坦帕的活信聖經團契,弟兄們每月會在週六早晨聚會。

「活動從早餐團契開始,然後進入到查經或其他教導時間。」威廉姆森牧師說。

接著,到上午 10 點,他們就開始動手服事。

第五、積極服事

活信教會的弟兄們大約會花兩個小時幫忙打理教會設施,也會協助弟兄姊妹在家裡的需要,或者在教會周邊社區中服事鄰舍。

「我們認識到,要建立一個牢固的弟兄群體、並且加深關係,僅靠坦誠談話是不夠的,還需要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情。」威廉姆森說,「我們常常談到,作爲弟兄,要讓教會和社區感受到我們的存在。我們相信,敬虔的弟兄在場,本身就是神所賜下的一份特別恩典,我們希望這種存在能被人看見、被人感受到。」

在活信聖經團契,弟兄們會先一起查經、團契,然後再出去服事。(圖片提供:達里爾·威廉姆森)

斯特里克蘭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

「除了要創造能夠建立深層關係的環境外,我們還要認識到,很多弟兄其實是通過一起幹活,自然而然地建立起關係。一起服事、共同朝著一個以使命爲中心的目標努力,不僅推動了教會的使命,也爲弟兄們提供了重新學習如何建立友誼的機會。」

這類事工往往也可以和其他本地教會合作完成。

「我們從與另一間志同道合的本地教會聯合舉辦弟兄退修會/露營活動中,獲益良多。」勞倫斯牧師說。

在密歇根州,斯廷威克牧師提到:「有一間教會在校外爲社區裡的少年男孩開設事工,主要教授生活技能,比如電工、管道維修、打獵等。我們教會裡也有弟兄參與其中。他們或許並不是天生的老師,也不一定在課堂環境中有自信,但通過這些實際操作的活動,他們能與年輕人建立關係,從而分享基督,見證福音改變人生命的力量。」

這不是什麼新鮮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央大道改革宗教會的弟兄事工。(圖片提供:查德·斯廷威克)

這些想法其實並不新奇。無論是呼召弟兄擔任執事、開設弟兄查經班,還是組織週二晚上的公園足球賽,忠心的教會領袖們一直以來都在做這些事。

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在神面前教會牧師鮑勃·圖恩說:

 「我們爲弟兄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呼召他們積極參與到福音群體,也就是小組中來,並不斷呼召他們在家庭、小組和整個教會裡承擔起屬靈帶領的責任。」

「當我們這樣做時,往往會塑造出越來越渴慕神、屬靈成熟的男人,或者至少,靠著神的恩典,推動弟兄們朝著這個方向成長。」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6 Seasoned Pastors on Best Practices for Men’s Ministry

Sarah Eekhoff Zylstra(沙拉·茨爾察)是福音聯盟的資深作家,於西北大學獲得新聞學碩士學位。
標籤
門訓
友誼
弟兄
帶領
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