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一場堪比黑死病時期的人口大變局即將到來
2025-01-31
—— Trevin Wax

自 14 世紀黑死病導致世界人口銳減以來,人類從未面臨過如此巨大的人口規模收縮。眾多專家預測,全球人口將在未來幾十年達到頂峯——預計時間從 2053 年到 2070 年代末或 2080 年代不等,之後將開始持續下降。

「等等!」你可能會說,「50 年前專家不是還在警告人口過剩的問題嗎?現在不是還經常聽說世界人口在激增嗎?」沒錯。但正如彼得·澤漢(Peter Zeihan)在《世界末日僅僅是開始》(The End of the World Is Just the Beginning)一書中所指出的,當前的人口膨脹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類壽命的顯著延長造成的。

死亡率的降低確實會帶來人口的大幅增長,這種影響在短期內甚至會超過出生率下降所產生的影響……但這種狀況只能維持幾十年。最終,人類壽命的增長必然會遇到瓶頸。到那時,儘管一個國家的總人口數量龐大,但兒童的數量卻寥寥無幾。之前孩子生的少,必然導致今天年輕勞動力的短缺,進而造成明天壯年勞動力的匱乏。而現在,這個「明天」已經來臨了。

全球進入人口負增長新時代

最近,尼古拉斯·埃伯施塔特(Nicholas Eberstadt)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爲《人口負增長的時代》(The Age of Depopulation)的文章,詳細描述了全球生育率的斷崖式下跌——目前的生育率僅爲上世紀 60 年代的一半。他在文中指出:「越來越多的社會正在步入一個持續且無限期的人口負增長時代。」東亞地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地區「在 2021 年就已進入人口負增長階段」。不僅如此,拉美和中東部分地區的生育率也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即便是伊朗和土耳其這些曾被認爲能憑藉文化或宗教傳統來抵禦這一趨勢的國家,如今也步入了同樣的軌道。如今,除非你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否則你所在的國家很可能都面臨著低於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問題——而且這種趨勢近年來還在不斷加速。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生育率的持續走低?埃伯施塔特認爲,這源於一場「家庭組織形式的革命」。在全球範圍內,我們都能看到「逃離婚姻」的現象——大家要麼推遲結婚年齡,要麼乾脆選擇不婚;同居變得越來越普遍;獨居人群也在不斷增加——簡單來說,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自生活。這種深刻的文化轉變,直接導致了生育率的下降和家庭規模的縮小,同時也使得家庭結構變得更加脆弱。

隨著傳統家庭觀念的淡化,人們對個人自主、自我實現和生活便利的追求與日俱增。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撫養孩子被視爲「極其麻煩的事」,而大家庭則淪爲了一種另類的存在。雖然宗教信仰能夠通過倡導婚姻和歌頌生育來抵禦這股潮流,但其影響力也是有限的。因爲家庭的形成與宗教信仰的關係遠比人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在《西方究竟是如何失去上帝的》(How the West Really Lost God)一書中,瑪麗·埃伯施塔特(Mary Eberstadt)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觀點:社會世俗化往往是家庭解體的結果,而不總是其原因。)

「老齡人」時代來臨

人口負增長必將引發一系列社會連鎖反應。尼古拉斯·埃伯施塔特指出,生育率的斷崖式下跌意味著社會中的「勞動者、儲蓄者、納稅人、租房者、購房者、創業者、創新者、發明家……以及選民的數量都將大幅減少。」更令人憂慮的是,到 2050 年,一些國家 80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兒童人口。正如他所說:

「在這個人口持續減少的世界裡,人口老齡化將成爲不可避免的趨勢。放眼全球,從低生育率到超低生育率的轉變,正在塑造出一個『頭重腳輕』的人口金字塔——老年人口開始超過年輕人口。在下一代人的時間裡,老齡化社會將成爲各國的普遍現象。」

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充滿深刻社會挑戰和經濟挑戰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裡,年輕一代的人數不斷萎縮,而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老年群體的規模卻在持續擴大。這種前所未有的人口結構變遷,將給我們帶來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社會圖景。

人口負增長時代下的教會使命

這些人口變遷將給全球教會和我們的使命帶來哪些影響?

1.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勢在必行。

第四屆洛桑大會發布的《大使命現狀報告》(State of the Great Commission Report)著重指出,老年人口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爲教會提供了新的服事機遇。我們需要改變固有觀念,不能僅僅把老年信徒視爲需要照顧的對象,而要充分發揮他們在身體健康期間的服事潛力,讓他們成爲教會的重要同工。教會需要開拓多個服事方向:扶持多代同堂的家庭,應對社會孤獨化趨勢,爲老年人提供靈命塑造和服事機會。總之,我們要探索既能服事老年信徒,又能與他們攜手同工的新模式。

2. 人口負增長的危機,呼喚我們重建對婚姻、家庭和子女的重視 在當今這個推崇個人自主、追求便利的時代,教會理應展現一條不同的道路——這是一條以捨己之愛、盟約信實和代代傳承爲特徵的道路。

雖然在西方社會,「無宗教信仰者」(nones)的比例在持續攀升,但從全球視角來看,皮尤研究中心的預測顯示,到 2060年,「世俗人群」在世界人口中的佔比反而會低於現在,這主要是基於人口統計學的發展趨勢。埃里克·考夫曼(Eric Kaufmann)在其著作《宗教信徒將繼承地球嗎?》(Shall the Religious Inherit the Earth?)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未來的主導權將不會落入世俗精英之手,而是屬於那些持守深厚信仰的基層群體。

長期關注人口趨勢的觀察家羅斯·杜達特(Ross Douthat)認爲,那些能夠將生育率維持或提升至接近更替水平的國家,將比生育率持續暴跌的國家更具發展優勢。即便在生育率整體崩塌的國家中,那些能夠逆勢而上的地區也將成爲具有超強文化影響力的特殊存在。他指出:「要預測哪些美國州和城市最具活力,哪些宗教傳統和意識形態最具影響力,就要看哪些地方和群體不僅對年輕人友好,而且支持年輕人生兒育女。」

3. 人口負增長危機呼籲我們加強對單身群體的關懷與合作。

在單人住戶日益增多、大家庭關係日漸稀少的時代,教會作爲上帝的家,需要在這個充滿孤獨的世界中提供溫暖的友誼,爲那些承受經濟或社會壓力的人搭建新的支持網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會的服事工作必須重視單身群體的存在和需求,而不能將他們視爲上帝國度裡的二等公民。

你可能會覺得第 2 點和第 3 點之間存在矛盾,這種感受完全可以理解。如何在溫和地鼓勵年輕基督徒步入婚姻、孕育後代的同時,也能很好地支持並珍視那些蒙召過單身生活的人(無論是暫時的還是終身的),這確實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在不同場合、不同時機應該強調什麼,往往並沒有現成的答案。有些教會選擇傾向其中一方來化解這種矛盾,這也是我們在當今多數教會中所見到的情況——這種非此即彼的做法,難以照顧到基督身體的整體性。

如果我們讓人覺得婚姻和家庭是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就會疏遠這個不斷擴大的宣教禾場中數量龐大的年長單身者。相反,如果我們刻意淡化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儘管這在歷史上一直是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我們反而可能會推動而不是抵制即將到來的人口變遷趨勢。在當前這個特殊時期,我們需要調動所有基督徒的力量,發揮他們各自不同的熱忱、恩賜和呼召,共同應對眼前的挑戰,我們絕不能自我設限。

展望未來

擺在我們面前的人口挑戰確實十分嚴峻。然而,解決之道並非簡單地批評指責人口下降的種種原因,把自己擺在審判者的位置去責備那些我們本該服事的文化群體。相反,我們要憑著信心繼續前行,因爲縱觀歷史,教會總是在面對重大變革時不斷成長、與時俱進。

我們的盼望不在於生育率能否回升,也不在於人口趨勢如何發展,而是在於那位掌管禾場的主。在這個人口持續減少的世界裡,要確保基督徒群體能夠保持活力與韌性,繼續培養基督徒成爲世上的鹽和光,最終被差派出去服事世界,唯一的途徑就是忠心地完成主所託付的大使命。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e』re About to See the Biggest Demographic Shift Since the Black Death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員會(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資源開發部的副總裁,也是錫達維爾大學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羅馬尼亞的宣教士,是福音聯盟的定期專欄作家,並爲《華盛頓郵報》、宗教新聞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擔任《福音計劃》(The Gospel Project)系列叢書的總編輯,並在惠頓學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課程。特雷文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老齡化
人口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