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
2018-09-25
—— John Piper

《馬太福音》5章7節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蒙憐恤。

我們今天要在很有限的時間裡,討論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蒙憐恤。我想通過以下四個問題來展開今天的信息:

一、人心如何能充滿憐恤呢?或者說,憐恤是從哪裡來的?

二、什麼是憐恤?或者說,一個憐恤人的人是什麼樣的?

三、一個憐恤人的人應該一直施予憐恤嗎?或者說,基督徒可以做律師去控告人有罪嗎?

四、如果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那麼爲什麼只有憐恤人的人在末日審判時能得到神的憐恤?

你可以看到,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實際問題。爲了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一起先來看一下本節經文的上下文。

一、人心如何能充滿憐恤?

讓我們一起回憶上週的講道,《馬太福音》5章3-5節「八福」中的前三福,那裡描述有福之人如何倒空自己――第3節說他們是「虛心的人」(英文爲「靈裡貧窮之人」);第4節說他們爲罪和自己可悲的景況哀慟;第5節說他們面對生活中的艱辛和困擾時,心存溫柔、並不反抗。

這種蒙福的虛己,還包括緊接著的第6節所說的「飢渴慕義」。接下來是3個描述,「義」如何充滿一顆渴慕的心:第7節說「憐恤」,第8節說「清心」,第9節說「使人合睦」。

因此,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憐恤來自這樣的一顆心――首先感到靈裡的匱乏,然後爲罪懊悔,並且學會了謙卑等候主,在渴慕中呼求主來憐恤我們,以他的義來來滿足我們。

神所賜的憐恤本身就是神的祝福。它就像一枚果實,在破碎的心、溫柔的靈和渴慕上帝憐恤的魂中成熟。只有憐恤才能產生憐恤,我們對彼此的憐恤來自神對我們的憐恤。

要成爲一個憐恤人的人,首先要成爲一個破碎的人。憐恤人的力量來自你內心真實的感受――你爲自己所做的一切深感虧欠,不得不尋求從神來的憐恤。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爲憐恤人的人,我們就必須認識神和我們自己,使我們可以全心宣告:「我們所有的喜樂、美德,甚至我們生活中的痛苦都是上帝對我們的憐恤;他白白地憐恤我們,這本是我們所不配得的。」

二、什麼是憐恤?

或者說,一個憐恤人的人是什麼樣的?有時候,如果我們從反面去思考問題,就會更容易明白。因此,我也試著發現「憐恤」的反面是什麼。《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描述給了我們一些幫助。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馬太福音》9章10-13節的經文。

耶穌在屋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的先生爲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憐恤和獻祭的比較

在這個例子中,憐恤的反面是獻祭。第13節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是引用《何西阿書》6章6節,主耶和華指責百姓的愛就像草上的甘露,甘露只在清晨時短暫停留,然後便迅速消散,百姓的愛也是如此,最後剩下的只不過是形同虛設的燔祭。

重點是,神要他子民的心活著。他要他們對他有愛慕之情、對彼此有憐恤之心,而不是例行公事地、刻板地履行宗教義務。

在《馬太福音》第9章中,耶穌把罪人當作需要醫生的病人和不幸者。即使他們是當時的稅吏,非常富有,他們仍是有病的人,唯有耶穌有醫治的妙方。可法利賽人看到的卻是儀式上的問題,認爲和罪人吃飯就會讓人變得污穢。他們的生活只是機械地遵行著律法。這裡潛伏著一個巨大的危險,但他們卻看不見也感受不到。那永久的疾病現在可以得醫治了,他們卻被潔淨禮的繁文縟節捆綁著。

所以,憐恤的反面是宗教的繁文縟節。

憐恤與濾出蠓蟲之間的比較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這樣的例子。《馬太福音》23章23-24節:

你們這假冒爲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爲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

在主耶穌這些刺耳的話中,與憐恤相反的是什麼呢?就是「濾出蠓蟲來」。換句話說,與憐恤相對的是,你把全部的信仰熱情都耗費在思考這類問題上――我是應該按照全部的收入來奉獻呢,還是按照淨收入奉獻?還有,生日禮物要不要算在內?

當耶穌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和「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時,我們學到的功課是:憐恤之心的最大障礙和敵人,就是任憑我們的生活被繁文縟節佔據。被繁文縟節捆綁,這就是對無憐恤之人的詛咒。

當耶穌說「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他是想說:「要謹慎,不要在瑣事上消磨光陰、所思所想都是無關緊要的事。」神要我們保持警醒,免得我們歡歡喜喜地抱著電視機過日子,卻從不去思考該如何憐恤別人這樣的大事。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此,如果你想要得到祝福,你就必須抵擋宗教和世俗瑣事的捆綁,並將你的生命貢獻給律法中更重要的事:公義、憐恤、信實。憐恤不是無關緊要的瑣事,它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中體現的憐恤。

在《路加福音》10章25-37節中有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也是在講什麼是毫無憐恤。

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那個人問耶穌說,一個人應該做什麼,才能期待在審判的日子得到憐恤、承受永生。耶穌回答說:「那些盡心愛神、愛人如己的人,可以領受永生的憐恤。」換句話說,「憐恤鄰舍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要在將來蒙永生的憐恤。」

所以,這個故事和我們今早的經文有緊密的聯繫:「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蒙憐恤。」

當我們繼續看下面的比喻時,這一點將變得更加明顯。那個律法師問道:「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接著用第30-37節中「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回答他。

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他說:「是憐憫他的。」

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在比喻中憐恤的四個特徵

在這裡,《聖經》爲我們呈現出一張非常鮮明的畫面,憐恤和無憐恤形成鮮明對比。在此故事中,憐恤有四個特徵。

首先,憐恤人的人能看到不幸(第33節:「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

第二,他從心底深深地憐憫和同情一個不幸的人(第33節:「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第三,他用看得見的、實際的努力去減輕這個人的不幸(第33節:「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第四,即使那個不幸的人在宗教和種族上是自己的敵人,憐恤仍然出現(第33節:「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一個在扭曲的宗教傳統下的混血猶太人,停下來幫助恨他的猶太人。

一雙看顧不幸的眼睛,一顆同情的心,一份施以援手的努力,一種不計前嫌的態度――那就是憐恤。

在這個比喻中憐恤的反面

在這裡,憐恤的反面是什麼呢?

這個比喻和《馬太福音》9章13節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這難道不令人深思嗎?在那節經文中耶穌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在這個比喻中他說:「你去照樣行吧。」在比喻中,祭司和利未人與《馬太福音》9章13節中的「祭物」象徵著同樣的事物,即空洞的宗教形式主義。

這個故事是耶穌編的,那他爲什麼選擇用祭司和利未人來舉例說明什麼是無憐恤呢?就像是以牧師和同工爲例似的?這難道不是牧師、長老以及我們所有人發出的警告嗎?我們往往太在意儀式化的宗教活動,對那些不幸的人,卻眼不看顧,心無同情,也不想施以援手,好讓他們靠著福音得解救。

憐恤是生命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

那麼,現在回答我們的第二個問題。什麼是憐恤?我們應該說憐恤是生命中最重大的事情之一 。在瑣事纏累中變得冷漠是危險的,無論是世俗的瑣事,如看太多的電視,還是把你的精力耗費在一些閒暇愛好或者宗教瑣事上。什麼是宗教瑣事呢?可能是任何的宗教活動,從講道到禱告、從教導到「什一」奉獻――任何不能培養我們關注生命中其他重要事情(比如憐恤)的宗教活動都是宗教瑣事。宗教活動是否美好在於我們是否能看到不幸、生出同情、給予幫助,甚至憐恤我們的仇敵。

我們問的第三個問題是:

三、一個憐恤人的人應該一直施予憐恤嗎?

或者說,基督徒可以做律師控告人嗎?

在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中,現實生活對那些想認真活出信仰的基督徒來說是很複雜的。

  • 如果一個基督徒拒絕容讓孩子的無禮,而施以體罰,那他還是一個滿有憐恤的基督徒嗎
  • 一個老闆獎勵優秀員工,也懲罰消極怠工的人員,那他還是一個滿有憐恤的基督徒嗎?
  • 如果一名立法者制定法律條款,從嚴處罰酒後駕車者和虐童者,那他還是一個滿有憐恤的基督徒嗎?
  • 如果一個基督徒領袖遵照聖經對教會的治理原則,把公然犯罪且不悔改的會友逐出教會,那他還是一個滿有憐恤的基督徒嗎?

這四個問題關係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家庭領域、商業和經濟領域、政府和執法領域以及教會領域。對於這些問題,我的答案是:在所有這些領域裡,憐憫和公義並存。從古至今,這一直是上帝的旨意。

公正和憐恤並存於這個世代中

神有時要我們給予別人他們所當得的懲罰或獎賞(這就是所謂的公正),但是有時,神要我們以過於人所當得的報償別人(這就是所謂的憐恤)。在堅持公義的時候,我們見證了神是一位公義的神;當我們心懷憐恤的時候,就見證了神是憐恤人的神。

  • 一個順服《聖經》教導的家長通常會有智慧地遵循用杖管教孩子的教導(箴13:24,弗6:4);但很多時候,當一個孩子犯錯後,家長沒有懲罰他,爲要教導他什麼是憐恤,並把他帶到基督的面前。
  • 一個遵循《聖經》教導的法官,會時時小心翼翼,根據罪犯作惡的程度公正地審判(羅13:4);但有時他也會爲了更好的結局而從寬處理。
  • 一位相信《聖經》的老闆通常會付給員工合理的工資,堅守正確的工作原則(帖後3:10)。但有時,他可能會支付一個人更多,超過他所當得的,甚至更進一步,他願意憐恤那些生病、上了年紀、十分困苦或尚未成熟的員工。
  • 一名遵照聖經教導的執事,會在教會內要求會友爲他們公然犯的罪付上代價,他會執行紀律,甚至把干犯紀律的人從團契中趕出去(林前5:1-13)。但是,他也會牢牢記得稗子和麥子的比喻,耐心地教導不完美的教會,直到世界的末了(太13:24-30)。

何時應公正,何時應憐恤?

那麼,什麼時候該公正、什麼時候要憐恤呢?我的答案是:當你親近耶穌的時候就會明白。《聖經》並沒有針對所有情況的現成條規,這並不出乎我的意料。《聖經》乃是爲要培育一種特定類型的人,而非給每個情況無休止地提供規條。

「八福」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而非「在任何時候和情況下都知道該怎麼施憐恤的人有福了。」即使在嚴厲地施行公正時,我們也要對人有憐恤之心。也就是說,我們必須:

  • 虛心
  • 爲罪哀慟
  • 以溫柔取代自我防禦和自大
  • 渴慕做正確的事
  • 看到他人的不幸與悲痛
  • 同情他人的痛苦
  • 盡力向更多的人做最正確的事

所以,「一個有憐恤人的人必須始終憐恤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堅決的「不」。不,你將時常擁護公正的宣言,給予別人所當得的,見證神是公義的這一真理,然後盡力向更多的人做最正確的事。

我說是一個堅決的「不」,因爲如果你是個憐恤人的人,那麼即使你打孩子屁股、審判罪犯或解聘員工,你的方式也會變得不同,憐恤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家長可能會哭出來,律師也許會去看望罪犯和罪犯的家人,老闆也可能會付讓員工接受培訓的費用,憐恤之心會展現出來。

我們問的第四個問題,也是最後一個問題是:

四、那麼,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怎麼解釋?

如果得救是本乎、也因著信,那麼爲什麼只有憐恤人的人在末日審判時能得到神的憐恤?

《馬太福音》5章7節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蒙憐恤。」換言之,當我們在末世與神面對面時,得到神憐恤的人,是那些憐恤人的人。

這是說救恩是靠行爲得來的嗎?我們是否要靠我們的憐恤贏得神的憐恤呢?不,因爲既是憐恤,就不能是掙來的。掙來的憐恤不是憐恤,而是一份工價。要確信,如果我們在審判那日得到任何益處,那將是 神完全的憐恤!

當神在審判之日查看你的憐恤記錄,他不會問,你憐恤了多少。你也不會說:「看哪,我行了八小時的憐恤,我的工資在哪兒?」

相反,神會向你要病例。你將謙卑柔和地把自己的病例檔案交給他。那時,他會宣讀你是怎麼信靠他爲你神聖的醫生,他話語的妙方和他聖靈的醫治如何在你的生命中工作,因爲你依靠這一切來醫治你毫無憐恤的性情。當他看見你的信心和他的醫治憑證時,他會完全地醫治你,並歡迎你永遠住在天國中。因此,「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必蒙憐恤。」

John Piper(約翰·派博)是「渴慕神」網站(DesiringGod.org)的創始人及導師,伯利恆學院和神學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校長。他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伯利恆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三十三年,著有五十多部書籍,包括《渴慕神 : 論禁食禱告》、《十點十分的盛宴》、《思想的境界:讓頭腦被靈性的激情點燃》等。
標籤
成聖與成長
釋經講道
馬太福音
八福
渴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