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表现型个人主义
陷入 「純感動」 的激流
2023-08-29
—— Trevin Wax

上篇專欄文章中(表現型個人主義對當今教會提出的挑戰系列文章之一),我提到在這樣的文化中,罪的觀念會發生什麼改變。當「活出真我」成爲最重要誡命時,最大的罪是不做自己,其次就是拒絕他人的自我表達。

我們對罪的定義已經改變,原來是從神的角度,現在轉變成通過道德主義或療癒 達到個人滿足的角度,而這種轉變並不一定會減少人們認爲自己「屬靈」甚至「虔誠」的感覺。我們可以用表現型個人主義社會裡爲人熟知的字眼來重塑基督教,甚至用在參加主日敬拜上。結果是,基督教由來已久的真理和教會的道德要求,被推到了個人宗教體驗的邊緣,而一種更寬泛的「感動」被拉到了中心。

我把這種拉力比作激流。這股強大的激流能夠將毫無防備的人捲入大海。在一個充滿表現型個人主義思想的社會裡,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受到這股「純感動」激流的影響。耶穌及其話語的道德權威被推到了信仰生命的邊緣,而我們則被「純感動」帶離岸邊,捲入海底。

純感動

我說的「純感動」是指那種積極向上、讓人「感覺良好」的信息,旨在提升我們,讓我們重整旗鼓,按照自己設定的道路繼續前行。有些感動明確來自聖經,比如新約的鼓勵勸勉、詩篇的哀慟、先知的預言等等。但如果我們脫離經文的歷史背景,或擺脫其聖經上下文,這些話語就不再具有挑戰我們的力量。相反,它讓我們正義凜然地走在自己選定的道路上。

換句話說,教會出席、每日靈修、敬拜歌曲——所有這些都成了幫助我們實現夢想生活(找到並表達出最好的自己)的工具,而不是徹底重新定位人生、改變我們對自我理解的大能話語。在生命的道路上, 我們可以如鷹展翅上騰,奔跑卻不疲倦,剛強壯膽,沉浸在上帝讓我們得飽足的計劃中。這些話語和意象都源於聖經,但它們卻陷入了「純感動「的激流中。

你在基督教廣播節目中看到過這種情況。我之前曾寫過一篇專欄文章來批評那些認爲基督教電臺上只有無聊內容的評論家。事實並非如此。今天許多最受歡迎的歌曲都富含神學意義。然而,即使是具有神學內容的歌曲——當它們被放在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的氛圍中時——也會被重新定向到表現型個人主義所決定的生命目標上。(「我本來很消沉,但我找到了這家福音電臺,它讓我覺得自己可以繼續前進,永不放棄。」)讚美詩中頌揚上帝的歌詞甚至也可能被重新定向,到後來,我們根據自己有多受鼓舞、多感動來判斷讚美詩的力量。

一些基督教書籍也是這樣。它們中有很多積極向上、振奮人心的信息,零星穿插一點經文和參考資料。這些書在教義上沒有任何問題,因此從神學角度看來,是「安全」的。然而,在一個表現型個人主義社會中,即使是忠於聖經的書籍也會被捲入「純感動」的漩渦中。評判一本書的標準是看它有多激勵人,而不是有多扎心、有沒有用聖經來指出讀者的問題,幫助他質疑自己追求自我現實的做法是否正確。

講道與激流

傳道人也被捲入了「純感動」的激流嗎?是的。今年早些時候我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假設你在新約的證道中提到,耶穌向祂的追隨者應許「豐盛生命」,或者聖靈賦予我們克服生活障礙的力量。爲了鼓勵那些正處在困難時期的人,我們可以引用各種鼓舞人心的經文,告訴他們上帝與我們同在,祂在我們身邊、在我們裡面,祂幫助我們。我們說的這些,從神學和聖經角度來說,都是正確的。

但在北美,大家會不可避免地通過自身感受來理解這些真理。他們會認爲,之所以信靠神,是因爲神會幫助我們,讓我們過上豐富幸福的人生,這種豐富可能是指物質財富、升職或內心的平安。即便你從來沒有說任何神學不正確的話,聽眾也有可能從成功神學的角度來思考你的講道。即使你從未偏離聖經教導,聽眾也有可能從道德主義治癒性有神論的角度來理解你的講話。

除非我們從聖經出發定義何爲豐盛的生命,否則大家會按照世界的標準來理解。他們會整天對你的教導說「阿們」,但實際上,你和聽眾說的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你們的理解也是從兩個不同框架出發。你所講的豐盛是以神爲中心的豐盛生命,它屬於每個基督徒,包括那些目睹妻兒被屠殺卻仍然有盼望的殉道者。而美國大眾對豐盛生命的理解則是一個披著基督教外殼的美國夢。

福音爲中心的感動?

那些以福音爲中心的傳道人,他們反對道德主義,高舉恩典的良善、上帝對每個人的個人相交之愛,即使如此,他們的話也可能被理解爲推崇表現型個人主義而不是挑戰它。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的有些話可以被簡化爲「純感動」的鼓勵性話語。如果凱勒的話都可以被如此曲解(而凱勒對如何挑戰表現型個人主義最是敏銳不過),那麼,我們所有傳道人——包括那些以福音爲中心的傳道人——都需要意識到我們的教會多麼容易陷入「純感動」的漩渦。

要明確的是,我不反對鼓舞人心的講道、書籍、歌曲。我沒有一棒子打倒所有「讓人感覺良好」的電影和音樂。「純感動」並不是最糟糕的,但當人們只追求感動,而不是追求讓福音改變生命、 翻轉世界,「純感動」就會把我們帶入危險水域。它可以使我們生活的全部(對性的看法、政治立場、種族觀、消費習慣)遠離福音。當那些本該堅定地傳揚主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的人,被「純感動」或模糊的屬靈所吸引時,教會變得更像這個世界了。

那麼,在抵制表現型個人主義方面應該做些什麼?教會領袖如何有效地回應?下期文章會討論更多。


譯:DeepL;校:變奏曲。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作者博客:Caught in the Riptide of Mere Inspiration.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員會(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資源開發部的副總裁,也是錫達維爾大學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羅馬尼亞的宣教士,是福音聯盟的定期專欄作家,並爲《華盛頓郵報》、宗教新聞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擔任《福音計劃》(The Gospel Project)系列叢書的總編輯,並在惠頓學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課程。瓦克斯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本真性
西方文化
表現型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