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书评
失重狀態下的性
2020-04-13
—— Alastair Roberts

社會學家馬克·雷格納斯(Mark Regnerus)在他那部大膽和充滿爭議的新作《廉價的性:人、婚姻和一夫一妻制的鉅變》(Cheap Sex: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n, Marriage, and Monogamy)中,嘗試解釋現代感情關係爲何急速改變。瑞格納羅斯列出詳盡的全美統計數據(他主要依據2014年進行的美國感情關係調查,這份調查有15,000人參與,並由他本人監督),並親自訪問了100個具代表性的年輕人,由此探索文化轉變及影響人行動和思考的因素之間的連繫。

雷格納斯回應了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1992年所著的《親密關係的變革:現代社會中的性、愛和愛慾》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一書。雷格納斯認爲,吉登斯看來未卜先知的感知分析有助我們明白促成25年後今日社會狀況背後的力量。吉登斯強調避孕的廣泛運用對人際關係與性慾的影響,又認爲(引自英文版第7頁):

這影響不僅是更容易去限制懷孕。當這與其他影響家庭大小的因素結合,就指向一種個人生活的深刻轉變。對女性──或在不同意義上對男性──而言,性慾變得可塑,可以成爲各式形狀,又成爲個人的潛在「財產」。隨著性逐漸從生殖條件中分別出來,性慾就成爲一個存在。

瑞格納羅斯以市場力量來詮釋這種複合的性習慣。性變得「廉價」,是因爲三個重大的科技進步: 

  1. 避孕藥的需求增加,使不會導致懷孕的性愛隨此正常化
  2. 容易獲得及高質量的色情物品廣泛流傳
  3. 交友網站和程式快速發展,使人容易結識交往對象

如果人可以在享受性愛時,不必負擔懷孕丶產子和育兒的巨大代價,如果性伴侶可以更容易地遇上,如果自慰的素材充斥,連性愛經濟中的失敗者的性慾都滿足了,那麼性愛就不再如此貴重了。

性市場

雷格納斯將大家的眼光引向一個容易展示(但有爭議)的事實,就是男女配對市場並不對稱。在兩性關係的互動中,男性大多是追求的一方,而女性則多數是「性追求的接受者」(英文版53頁)。男性自然地比女性有更明顯的性慾(這會有例外,而女性當然亦對性有需求,但男性性慾較大的格局是清晰及跨文化的),而女性自然地要爲生育承受較大代價。在歷史上,女性需要男性的保護與供養,而男性則需要女性去生兒育女及滿足他們的性慾。

從前女性控制著性的獲得——集體地維持高昂的「價格」藉以支付生產及養育子女的代價,以及挑選有能力和負責任的丈夫及父親。但自從避孕性行爲的興起,性的代價不再必然高昂(Timothy Reichert的這篇文章描述了「市場」如何運作)。避孕確是有得有失:女性獲得更多從男性經濟獨立的機會、更多性自主,但因性的價格下跌而失去在性方面把關的權力。「女人想要男人但不一定需要他們,而男人想要性但如今有更多選擇」(英文版60頁)。

時至今日,很多女性都抱怨雖然她們的事業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但人際關係的質素卻越來越不理想。男性不願意委身,又爲性慾文化定出各種條件,而與她們一起的男性,表現往往不值得付託終身。

但雷格納斯認爲,現今男性在男女配對市場中享有的特權是平權主義擴張的結果。他指出:「在性與感情關係的範疇中,男性品行高尚的程度是按照女性集體所要求的」(英文版177頁)。雷格納斯表示,曾接受他訪問的女性中很多都抱有不設實際但可以理解的希望:希望有願意犧牲、忠誠的男人出現和追求她們,但她們自己卻希望可以與其他男人隨便上床。

避孕降低了性的價格,改變了「性交易」的平衡以致男性一方看來佔優。男性不再作承諾,非因他們不能,而是他們不再需要這樣做。但雷格納斯與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和凱瑟琳·沃斯(Kathleen Vohs)一樣,認爲這情況不會真正使男性或社會獲益。

當性變得「便宜」,男性不再有其他強大的推動力去做個負責任和適合結婚的人。這使得人人都成爲輸家。雷格納斯認爲,男性會變得消沉,失去鬥志、生活也失去意義與目標。欠缺動力的男性從前或會努力奮鬥建設社會,但如今卻成了社會的負累。

而女性在社會中要建立並維持自我價值會更困難,因爲她們對男性的價值大大下降。同時,她們被迫與其他女性在外表及性開放程度方面作更激烈競爭。

避孕雖然帶來這些缺點,但因對女性在性與經濟的解放事關重大,即使得失代價已清楚知道,也不太可能影響避孕的實際使用。

《廉價的性》引領讀者遊歷美國的男女配對市場,並指出時下年輕人經歷的主要形態,包括情侶第一次性行爲的時機、重疊的伴侶、在兩性關係中因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而沮喪、現有關係的歷程無法與未來目標(例如婚姻)連接。

根據多個大型全國性調查、與一百個男女面談、以及進化心理學、性別理論學者的主張,一個有關社會轉變、科技突破以及意料之外的後果的故事正在呈現。

匯流的愛

這轉變的結果,是由陪伴的(或浪漫的型式)關係轉移到一種「匯流」的愛:

當匯流的愛在一個「純粹」的關係裡,不確定性就是基礎、平權是運作原則、口味與情緒是晴雨表、探索是主要目標、而二人伴侶雖然是婚姻的基本結構,卻絕不會取代個人至上的意願。(英文版9頁)

此等對待關係的「匯流」態度會降低婚姻的吸引力與力量。

將重視個人喜好、性在婚姻以外容易獲得、女性經濟獲更大自主加起來,結果是婚姻裡生活交織、互相承諾依賴的的可能性降低。

男或女都不再像從前那樣需要對方,而雙方都越來越看重保護自己的利益、獨立性不受婚姻所損害。當女性對婚姻的需要改變,她們在婚姻裡會更容易不滿。雷格納斯證明了女性無論是在異性或同性婚姻裡都比男性有更大機會離婚。

表現的性慾

現今景況,可以太空人進入太空、脫離地球的重力作比喻。當地上的人或物失去地球重力的影響,就會開始表現異常,或是受到損害。水會怪異地以球狀擺動,人體會失去方向感,肌肉會退化。同樣,如果性愛脫離了生殖的自然引力,關係會出現奇特、不自然的形式,人會在性方面迷失方向,道德的肌肉會衰弱。

例如,性逐漸成爲一種遊戲,人們在其中探索自我身份、表現自己。吉登斯觀察到,異性戀只不過是「眾多口味的一種」(英文版60頁)。安娜·穆斯曼(Anna Mussmann)寫道(英文版80頁的引用):

「現代的性愛不應再是與老化、死亡處於同一週期。反之,它是個奇怪又單純地、焦急地嘗試阻止死亡支配我們性感的、皮膚曬黑的、健美的生活。」

來自生殖的引力減弱,會引致在性流動與性實驗兩方面增強。不論男女都追求「生殖器的生活」,各式各樣的性經驗;人們在性方面比從前表現出更大的可延展性。身體的主要目的變成性消費而不再是生育。

網上約會有助以性探索尋求自我實現。網上約會使男人接觸到更多類型的性、更容易找到性開放的伴侶、也降低了追求關係的代價。如果你在網上能找到千百個可配對的人在附近,爲何要繼續忍受某一個女人,或費力修補一段逐漸惡化的關係?在這選擇與拋棄越來越普遍的環境下,伴侶更易被看成是消費品。

雷格納斯亦討論男女在接觸色情物品與手淫的程度,以及這些對影響性行爲、口味、價值在男女間的差異。他探討在年輕女性使用色情物品程度上升的現象、色情物品爲男女關係帶來的壓力、以及男性如何間歇使用色情物品(episodic sexuality)引致沒精打采、使性活動從「絕非間歇性的男女關係旋律」分隔出來。(英文版126頁)

性與宗教

《廉價的性》不是基督教書籍(雖然瑞格納羅斯是天主教徒,但他是以社會學家的身份來寫這本書),但本書探索性與宗教之間的關連,有其洞見。在越世俗化的地方,往往越支持匯流模式的關係,而且更得到越來越多高舉宗教傳統的年青人支持。

廉價的性可以使宗教的衝動消沉。我們高估了科學論據令人世俗化的效力。科學的論述不會令人世俗化;科技才會。而與性相關的科技在這方面特別有效率。(英文版187頁)

在很多宗派裡,性倫理引起的矛盾只會持續增加,因爲基督教性倫理在教會以外越來越變得陌生。

固執的性別差異

《廉價的性》當中的一個主題是,雖然男女配對市場已因科技及社會創新變得面目全非,男女心理卻沒有變。雖然性變得流動,兩性在社會性行爲的差異仍是頑固的(在女性身上觀察到的可延展性程度,很大一部份是來自順從男性的喜好)。

同性伴侶中男女大不同的行爲模式正描繪出這一點。無論是女同性戀伴侶的性行爲程度低下與高離婚率,或是男同性戀者有更多的性伴侶:性別化的趨勢越來越穩固而不是有所緩和。性的雙重標準——男性看重在性方面容易得手的女性爲短期伴侶而輕看她們爲潛在的長期伴侶——又是一個心理慣性持續存在的例子。另一例子是,有研究認爲女人傾向覺得做傳統女性工作的男人比較欠缺吸引力。J·理查德·烏德里(J. Richard Udry)有以下觀察(英文版213-14頁的引用): 

人類社會結構是照著性別而建立,因爲男性與女性有不同的、受生物學影響的行爲慣性。依性別而設的社會結構,是根據此生物學事實的一種普遍性調節。社會在這調節方面有很大自由––可以強調性別、或淡化、或不去改變。即使要忽略這事實、它也不會消失。

雷格納斯在書末列出一系列2030年兩性關係的預測。他大致相信當今趨勢不會逆轉,性只會變得更廉價。他的書的目的並非提供解決辦法,而是要描述及了解現代男女配對的大環境。大多數讀者閱後將有更多迫切的疑問而不是答案,但同時亦更能夠掌握我們面對的問題的本質。

性的面貌

根據我從前參與社會學討論性文化的經歷,使我知道真正的理解經常會被累積的數據代替,所以預料會有些失望。

然而,雷格納斯最令人印象深刻就是此一點:本書持續、經常深入感知地探索各種促成今日的性面貌的力量。他的分析敏銳、關注人性,與其他同類著作比較下十分出色。在多個訪問中,他富有洞察力而溫和的問題使受訪者頓悟,由此可見他對廣大文化模式背後的人類動態的直覺。

有些時候我會質疑雷格納斯的分析與預測,但次數不多,我十分驚訝。雖然他會提出一些有力而富爭議性的論點,但他的論據的力量在於這些論點的解釋力有實證研究支持。他不用將結論強加於讀者;因結論富爭議性,很多人會反對,但他們如要爲種種證據提出更佳解釋卻不容易。

《廉價的性》一書是由在此領域有廣泛第一手研究經驗人士所撰寫,因此比其他外行人會看的此類書籍都更好。此外,雷格納斯主要目的是描述及理解,而不是作社會論述及開藥方,所以本書對那些反對基督教性道德的人會更發人深省。

如果基督徒有興趣明白現今性面貌的形態及其背後的動力,這是一本我極力推介的作品。

性經濟學

雷格納斯提供的跨文化分析不多,這可以理解,但如果有的話他的論點或會更有力。例如,比較美國與非西方國家(例如日本)的性現代化程度––兩者在不同文化背景都經歷性行爲的激烈變化––將很有啓發性。這種比較對探討男女性慾可塑造的程度會特別有幫助。

雷格納斯在某些論點也許對男女差異的影響不夠留心。例如,雖然他有提及一個常見的講法:男性性慾比女性強,但男女性慾在性質上的分別亦同等重要。在一篇紐約時報訪談中,女性性向研究員梅雷迪思·奇弗(Meredith Chivers)表示:

「我在思考的事情中,其中一項是男女構成的二元關係。女性固然是有其性慾,甚至可以比男性更多,但一種可能性是,它是一種反應過程並不是要主動出擊得手。如果這二元的其中一方是充滿睾丸激素、又更不怕冒險、更有侵略性,就構成強大的推動力。如果另一方是個相似的力量,那並不合理。你需要一些東西互補。我常常覺得女性性慾關乎接受、被渴求是很有力量的。」

男女在慾望的形式的差異有證據支持,包括大量跨性別人士接受激素治療的第一手證詞。它或同時有助更詳細解釋雷格納斯探究同性戀人士經歷方面的一些現象。

性經濟模型對雷格納斯的分析非常重要;然而,他對此雖偶有提及,我會希望看到更多討論有關婚姻如何淡化兩性關係的交易動態,而現代社會則如何使它受注視。性經濟模型概念的實用程度,或許取決於社會順應匯流的愛關係模式的程度。

根據基督教教導,夫婦二人是一體的。在婚禮宣讀誓言時,我們會看到另一種關係的邏輯,可能抗拒著由性經濟模式主導的分析。

在這婚姻的目光裡,並不是有兩個自主的個體憑藉議價能力、衡量得失尋求達成一份雙方同意的條約;反而是兩個人甘願爲對方付上生命、一起建立一個超越個人本身的全新共同現實。即使交易的要素仍然存在,競爭的邏輯已被推翻。

雖然本書描述的範圍比很多基督徒期望讀到的狹窄,我仍大力推薦。本書讀來如當頭棒喝但又令人心酸;無論誰想了解當今流行的性環境以及不斷發展的科技與社會力量如何去改變這環境,此書都不可或缺。


譯:Thomas Kwan;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Sex in Zero Gravity

Alastair Roberts(亞歷斯特·羅博茲)博士畢業於英國杜倫大學,目前服事於福音聯盟的神學期刊(Theopolis)及另外兩個機構,也參與播客。
標籤
婚姻關係
書評
社會學
性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