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基督不會隨時再來
2019-06-04
—— Sam Waldron

基督是不是隨時都會再來?

我猜想今天大多數的福音派信徒都會回應,「當然!」 實際上,我懷疑一個 「不」 的回應似乎接近異端邪說。確實對於很多信徒來說,基督可以隨時再來的概念在過去200年的時間,已經基本成爲正統信仰的一部分。因此,當我提議說這一觀點不但聖經根據有限,而且還與聖經實際上所教導的相悖,這或許會讓你感到驚訝。

不要誤會——我確實相信基督即將到來,也會在下面解釋這一點。但首先,我要提供證據,解釋爲什麼基督 「即將"再來和基督"隨時"再來不是同一個概念。

耽擱的各種原因

一個 「隨時」 再來的概念,和某些事件必須在基督再來之前發生的概念,是互相對立的。還有,和 「隨時」 再來的概念相反,新約預言說許多事件在祂再來之前必須發生。這些事件都導致必要的耽擱,而耶穌教導我們要預料到這耽擱(太24:45–51;25:5;19章;路18:7;19:11–27)。對於這些 「導致耽擱」 的事件,讓我爲你提供五個例子:

  • 執行大使命要求一定的耽擱 (太24:14;28:18–20; 徒1:8;22:21;23:11節;27:24節)。
  • 彼得年老過世需要多年的耽擱(約21:18–19;彼後1:14)。
  • 耶路撒冷的毀滅,及猶太人被擄到各國去直到外邦人的日期滿了,這些都必先發生(路21:23-38)。既然新約大多是在這毀滅事件之前編寫的,至少新約的那些部分不能鼓勵信徒期待基督隨時會再來。
  • 保羅受託要把福音遠遠帶到外邦人當中、並且他將會在羅馬爲基督作見證的預言,意味著基督再來需要延後(徒9:15;22:21;23:11)。
  • 或許最清楚的,帖撒羅尼迦後書2章1-12節包含著保羅明確的教導,就是大罪人及沉淪之子這預兆必 「先」 發生,而他把這些事件連接於基督再來之前的一段時期。這樣的教導不符合基督將隨時再來的預測。

我要說明兩點。首先,其中一些事件已經明顯發生了,因此在時間線上它們已經不在現今的我們與基督的再來這兩個時間點之間。但它們都表示,「隨時性」 並不是基督即將再來的本質之一。

第二,接受耶穌將隨時再來這一教導的基督徒們通常把基督的再來分爲兩個階段以試圖解釋這幾處經文:一個祕密發生、教會在苦難前被提的事件,這一事件隨時可以發生;隨後一個公開,苦難後的顯現,而這一事件便會有一些預兆在它之前發生。這或許是一個解讀經文的勇敢嘗試,但如果我們讀下去就會發現,這樣的解經和新約所提供的資料是起衝突的。

「即將性」 的定義

說了那麼多,請讓我趕緊重複,我確實相信基督再來的即將性。但問題是「即將性」這詞彙應該如何定義。這些英語詞彙「即將性(imminence)」 及 「即將(imminent)」 很少在我們的聖經譯本中被使用。一個快速的搜查顯示,這個詞在新美國標準版聖經(NASB)裡只被使用了一次(參考彼得的死,彼後1章14節),而在英語標準譯本(ESV)裡完全沒有。因此,我們若使用這詞來形容基督再來的即將性,我們並沒有現成的聖經定義。我們必須依據聖經末世論概念的要求下定義。

因此,聖經又是怎麼形容基督再來的即將性呢?這是以它的臨近度而定義。新約教導,基督的再來已臨近(來10:25)、近了(啓22:10),並且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 (羅13:11)。

但是,常識和聖經知識都告訴我們,一個臨近的事件並不等於一個隨時可能發生的事件。比如說猶太人節日的筵席在經文裡經常被形容爲臨近。這樣的筵席完全不是隨時發生的,而是發生在一年中固定的日期裡 (約2:13,6:4,7:2,11:55)。這臨近的語言也應用在一年中的其他時節(太21:34, 24:32;可12:38;路21:30),它們都是在定期的時候發生的。最後,這定義在路加福音21:28及彼得前書4:7裡被應用在一個明顯是苦難之後所發生的基督再來,因此大家都會同意這必定要先有預兆的發生,而不是隨時性地發生。

那信徒對基督再來的期望和警覺地做好準備又該怎麼解釋呢?

很多人提議說,期望及警覺性這倆來自聖經的概念,意味著基督再來具有隨時性。但這未必如此。

拿期望這概念來說。常識顯示我們經常抱著期望,等待著我們明知不能隨時到來的東西,比如春天的到來。再說,每個傳達期望的希臘詞彙,都使用在末世的事件上, 而大家都承認它們都不可能隨時發生:

  • 「等候至大的神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 (提多書2:13)
  • 「神的眾子顯出來。」 (羅8:19)
  •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林前1:7)
  • 「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 (彼後3:12)
  • 「新天新地(的到來),有義居在其中」 (彼後3:13)

甚至確信耶穌的再來是隨時性的基督徒,也一致同意以上的事件會在最後苦難之後才發生。然而,「期望」這術語同樣應用在上述事件上。

這和警覺性(暨:保持警醒、謹守)是同樣的。聖經中提到警覺性的詞彙經常出現,比如說,耶穌在橄欖山講論他自己在 「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 之後必到來(太24:29,42-44章;參閱彼前1:13;4:7)。簡短來說,即便從一個苦難之前、隨時性的觀點來說,上述事件都是發生在苦難之後,因此不能隨時發生。然而,警覺的術語仍然應用在它們身上。

因此,要從期望或警覺的術語中推斷隨時性,是不可能的。依據聖經的教導,你可以抱著期望及警覺來等候基督的再來,並同時不必然認爲祂會隨時再來。

這樣的區別又意味著什麼?

這整個辯論或許感覺是在吹毛求疵,而我也不想誇大它的重要性。然而,不符合聖經的教導是永遠不會完全沒有代價的。因此,讓我們簡略地思考這爲什麼是重要的。

或許實際的主要問題就是:相信基督的再來是隨時性的,相近於當代帖撒羅尼迦教會信徒所犯下的錯誤,就是以爲主的日子已經到來了(帖下2:1-2節)。這錯誤的信念似乎導致了一種喪失鎮定及遠見的現象,因此造成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辭掉工作等等(帖下3:6-15)。

重要地,保羅是這樣回應帖撒羅尼迦教會的錯誤觀念,他向他們保證,除非某些事件先發生,否則那天必定不會到來(帖下2:3-12節)。我們或許會辯論這位 「大罪人」 真正的身份,或爭論我們是否能夠在沉淪之子出現時而辨認祂。但一個不需辯論的事實,就是這隨時性的概念確實結出了要不得的果子。而保羅的回應就是,當面否認這概念,並保證說一些預兆必須在基督再來之前而發生。

我並不是在宣稱,每個相信耶穌將隨時再來的人都犯下這樣的錯誤。我是說,這和帖撒羅尼迦的錯誤非常相似,並且常常和基督教在文化活動及體制上的退縮,扯上莫大的關係。我是在提議,我們應該向保羅而不是帖撒羅尼迦教會學習,否則我們會像後者一樣犯下同樣的錯誤。


譯:Lin;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hrist Will Not Return at Any Moment

Sam Waldron(薩姆·沃爾德倫)博士畢業於浸信會南方神學院(SBTS),目前擔任聖約浸信會神學院(Covenant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校長,並且在肯塔基州歐文斯伯勒(Owensboro, Kentucky)的恩典改革浸信會教堂(Grace Reformed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
標籤
基督
新約
末世
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