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表现型个人主义
教會不是餐館
2023-08-08
—— Trevin Wax

在上一篇專欄文章中,我們探討了 教會如何在「表現型個人主義」的世界裡忠心事奉。但是,當教會不挺身而出時會發生什麼?

在以消費爲導向的社會中,教會會眾將會把教會默認爲宗教商品和服務的提供者。我之所以說「默認」,並不是因爲認定了每個去教會的人都會這樣看待他們所屬的團體,而是因爲,如果沒有堅持不懈地用合乎聖經的方法去看教會,大家將自然而然地從消費主義的角度去看。

J. D. 葛瑞爾(J. D. Greear)在《從失去中得到》(Gaining by Losing)一書中使用了三個比喻來幫助我們理解這些不同的教會觀。

教會如遊輪

一些基督徒視教會爲遊輪,爲全家人提供基督教風格的奢侈品,例如體育活動、娛樂休閒、托兒服務、商務社交。他們來教會只會問:「這間教會能提高我的宗教生活質量嗎?它有良好的家庭事工嗎?牧師講道是否合我的口味,夠幽默、時間也不太長?教會的音樂是我喜歡的那種風格嗎?」

教會如戰艦

還有些基督徒認爲他們的教會像一艘戰艦。教會是爲了傳福音而建立的,爲福音爭戰的聲音越是響亮、越是激烈,就越是成功。這種教會觀肯定比「遊輪」觀好;然而,它意味著大部分的爭戰都由教會作爲一個機構來完成。教會成員用金錢來支持牧師,牧師負責每週尋找開火的目標,成員們圍觀。持這種教會觀的人將教會的節目、聚會和事工視爲傳福音的主要手段。

教會如航母

我想提出第三個比喻:航空母艦。航空母艦像戰艦一樣,也參與戰鬥,但方式不同。 航空母艦爲飛機提供支持,讓飛機在其他地方開戰……想要「勝過陰間的權柄」的教會必須學會將自己看成是航空母艦,而不是戰艦或遊輪。成員需要學習在沒有牧師的幫助下,如何在社區中分享福音,開展事工、查經小組、甚至建立教會。 教會必須成爲門徒製造工廠、「差派」機構,裝備成員,幫助他們向敵人發起攻擊。

我喜歡葛瑞爾的教會觀分類。它有助於我們理解爲什麼要聚在一起,而不陷入對「使命型」「吸引型」或「傳統型」模式上的分歧。我在和其他牧師交談時,發現幾乎每位牧師都認爲教會裡「遊輪心態」的會眾比我們願意承認的要多,即使是以傳福音爲導向的教會也很容易回到那種消費心態裡。在消費社會中,我們總是很容易滑向消費主義。

教會如餐館

我想再加上一個比喻。它與遊輪有點不一樣。在這個比喻裡,重點不是爲什麼你去這間教會而不去那間教會, 而是爲什麼你選擇去好幾間教會,卻沒有委身其中任一間。把教會當作餐館,就會出現這種現象:

「我的教會」並不取決於我是哪間教會的成員或者哪家教會最讓我有歸屬感。哪間教會給我最好的宗教體驗,那間教會就是我的教會。就像出去吃飯一樣。我和家人有一家「默認」的餐廳,每次到外面吃飯我們都會去那裡。但是我們還有很多其他喜歡的餐廳,吃牛排的時候去這家,吃雞去那家,像品嚐美式菜餚、墨西哥菜、附近小吃也都有固定餐館。 教會也是如此。「我們的教會」 是我們經常去的那家,但並不意味著它就是我們唯一喜歡的。

現在的情形是教會成員爲了換換口味,去到另一間教會去聽道敬拜,如果覺得需要熟悉的環境,就再回到原來的教會,再或者因爲短宣去往第三間教會。這樣就導致他們在任何一間教會的出席率都不穩定。

牧師注意到有成員一陣子沒來了,就去詢問,他發現這位成員的經常缺席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這讓牧師很不解。 這位成員沒有生教會的氣,也沒有遭遇什麼不好的事;對於他們來說,參加禮拜就像點餐,三明治還是漢堡包, 全看當時心情。

這種心態在聖經地帶尤爲普遍,主要存在於那些教會很多,規模風格不一,但多少都有點福音派氛圍的地區。如果當地只有一兩間小教會,這種情形就不那麼常見。

將教會視爲餐館, 這是「遊輪觀」的加強版,因爲這兩種模式都是隻關注主日敬拜。來教會的人投入時間或金錢,期望著一場宗教服務。這是在消費福音,而不是在傳揚福音。但更大的挑戰是,來的人甚至不會委身遊輪。在這種情況下, 教會都無法讓人保證每週都來,這就更難挑戰他們的消費主義心態了。

在那些有許多教會可供選擇的地方, 其他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嗎?如果你注意到了, 你是如何解決的呢?


譯:DeepL;校:變奏曲。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作者博客:Your Church Is Not a Restaurant.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員會(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資源開發部的副總裁,也是錫達維爾大學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羅馬尼亞的宣教士,是福音聯盟的定期專欄作家,並爲《華盛頓郵報》、宗教新聞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擔任《福音計劃》(The Gospel Project)系列叢書的總編輯,並在惠頓學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課程。瓦克斯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本真性
西方文化
表現型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