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教會:喧囂時代的「寂靜之地」
2024-09-27
—— Brett McCracken

《寂靜之地:入侵日》(A Quiet Place: Day One)中最扣人心絃的動作場景之一,以主角從曼哈頓(Manhattan)地鐵隧道攀爬而出,進入一座空曠寂靜的教堂而告終。薩姆(露皮塔·尼永奧 Lupita Nyong'o 飾)和埃里克(約瑟夫·奎因 Joseph Quinn 飾)剛剛死裡逃生,躲過了那些被聲音吸引的外星怪物(在《寂靜之地》系列中被稱爲「死亡天使」)的追殺,在這座破損但依然屹立的大教堂中找到了庇護。他們加入了同樣在此避難的數十名倖存者,有些人正靜靜地跪在長椅上祈禱。

這一幕讓我想起了約翰·希爾寇特(John Hillcoat)2009 年改編自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小說的電影《末日危途》(The Road)中的一個類似場景。在那個場景裡,「男人」(維果·莫特森 Viggo Mortensen 飾)和「男孩」(科迪·斯密特-麥克菲 Kodi Smit-McPhee 飾)在一座大教堂的廢墟中找到了安全的棲身之所。他們在寒冷的夜晚生起火來取暖,蜷縮在教堂後殿的巨大十字架下。

《寂靜之地:入侵日》和《末日危途》這兩部電影都展現了一幅有時黯淡但終究充滿希望的圖景,描繪了當世界分崩離析時人將如何生存。而教會作爲一個獨特的末世論共同體,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有人可能會將這些搖搖欲墜的「避難所」大教堂視爲宗教在日益世俗化的世界中的最後掙扎。但在我看來,這些畫面既美麗又鼓舞人心:它提醒我們,教會應該堅持自己獨特的反主流文化特質,並牢牢把握其超越性的身份(可參考《王冠》第六季第六集)。當世界陷入弱肉強食的殘酷黑暗時,教會將繼續傳遞真正人性的光芒(參見《馬太福音》5:14-16)。在這個喧囂噪音震耳欲聾的世界裡,教會將永遠是那個爲疲憊憂心之人提供希望的寧靜港灣。

教會:野蠻世界中人性的燈塔

《寂靜之地》和《末日危途》這兩部電影都講述了末日後的生存故事,深入探討了一個核心問題:在艱難的處境中,我們如何既能生存下去,又能保持人性?在殘酷的世界裡,生存本能驅使許多人淪爲吃人的野獸,那麼,是什麼力量能讓一個人願意捨己爲人,將他人的利益置於自己之上呢?

《寂靜之地》系列的核心主題是基督教的捨己之愛,這一美德在三部電影中都得到了有力的體現。比如,在《寂靜之地:入侵日》的教堂場景中,埃里克冒著生命危險去一家廢棄的藥店,爲薩姆尋找急需的藥物。影片開頭就交代,薩姆是一位住在臨終關懷中心的絕症患者,時日無多。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裡,本不該有人爲了救一個將死之人而拿自己的命去冒險。然而,當埃里克看到薩姆(僅僅幾小時前還是個陌生人)痛苦不堪時,某種力量驅使他毅然離開教堂的庇護,冒著「死亡天使」的威脅去尋找藥物,只爲緩解她的痛苦。

電影中還有許多角色爲了幫助他人而置自己於險境——這是貫穿全片的一條主線。是什麼樣的犧牲精神能讓人壓制住求生的本能,轉而去拯救他人,甚至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答案是無私的愛。當年耶穌在充滿殺戮的古代世界中提出這一理念時,它是如此革命性。而在這個末日般的反烏托邦世界裡,它依然顯得那麼激進。

在我們這個後基督教時代,像自我奉獻和捨己之愛這樣的基督教美德仍在延續。在《末日危途》這部電影中,這種美德被比喻成必須傳承下去的「火種」。即使它的光芒日漸微弱,它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似乎越來越不合常理,但這火種依然在燃燒。而教會,正是代代相傳這一火種的載體。

教會:疲憊世界中的安息聖所

《寂靜之地》和《末日危途》這兩部電影都凸顯了教會作爲休息和庇護之所的重要性。在這兩部影片中,大家在教會裡睡覺、恢復體力。在這裡,他們暫時擺脫了外界的恐怖——無論是怪物、掠奪者,還是令人精疲力盡的求生之路。他們可以重新調整狀態,互相照顧,靜下心來深呼吸。對他們而言,教會既是治病的醫院,又是歇腳的溫馨客棧——一個體現《馬太福音》11:28-30 精神的安歇之所。

然而,今天的教會是否還擁有這樣的美譽呢?恐怕未必。因爲在太多情況下,危險也潛伏在教會內部。這就是爲什麼教會必須時刻警惕,防範狼的侵入,確保上帝的家真正成爲以耶穌爲中心的敬拜場所,是大家共同追求聖潔的健康避難所,而不是滿足私利和個人權力慾望的地方。

好在現實中仍有令人欣慰的一面。許多忠於聖經教導的教會正在吸引那些疲憊不堪、傷痕累累、脆弱無助的人們,將他們帶入一個安全、充滿福音力量的群體中,在這裡他們可以重獲希望,重建生活。理想的教會應該是人們逃離外界恐怖的避難所,這裡的「恐怖」也包括我們自身的罪所造成的。對於那些幾乎走投無路、勉強逃離他們的「死亡天使」的人來說,教會應該成爲他們找到新的立足點的地方。在這裡,他們可以在聖經的堅實基礎上站穩腳跟,在神子民的團契中藉著聖靈的工作得到更新。

教會:喧囂世界中的寧靜港灣

《寂靜之地》也讓我們想到,理想中的教會應該成爲喧囂漩渦中的一片寧靜綠洲。在這部科幻電影裡,噪音意味著死亡,而寂靜則代表生命。這個設定,不正是我們這個數字時代的絕妙比喻嗎?

如今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吵鬧。在網絡上,各種聲音像一支失控的合唱團,通過社交媒體的大喇叭不停地向我們喊話,或是用算法精心設計的「智慧女神」的妖言蠱惑著我們。這些不間斷的噪音正在侵蝕我們,麻痹我們辨別真理的能力,將所有的安靜時刻從我們的生活中驅逐出去——而這種安靜恰恰是禱告、默想和智慧成長所不可或缺的。

教會不該隨波逐流,模仿這種喧囂文化。相反,它應該認識到自己能夠提供越來越多人所渴望的東西:寧靜、敬畏、虔誠,以及在神面前的靜默。要吸引 Z 世代和 Alpha 世代來到教會,最好的方式並非通過更多的應用程序、廣告、網紅來輪番轟炸,而是邀請他們逃離這些紛擾,進入一個神聖的空間。在那裡,他們可以體驗從容不迫的臨在感、靜謐的敬畏之心、集身心靈一體的敬拜,和會眾一起,與永活之神相遇。

在這紛擾世間,暴戾如狂濤,匆忙似疾風,喧囂若雷鳴,耶穌基督的教會可以成爲我們心靈渴求的寂靜之地。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hurch as 『A Quiet Place』 in Age of Deadly Noise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麥卡拉根)是福音聯盟高級編輯,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於加州聖安娜市,二人都是薩瑟蘭教會(Southlands Church)的成員,布雷特在教會擔任長老。
標籤
靈修
禱告
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