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我爲什麼相信屬靈恩賜延續論
2025-10-14
—— Sam Storms

編者按:本文與史瑞納(Thomas Schreiner)的《我爲什麼相信屬靈恩賜終止論》相互呼應,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立場的論述。

那麼,爲什麼我認爲屬靈恩賜至今仍然持續存在呢?以下是我的理由。(請注意,我已經寫了幾篇文章,爲我提出的觀點提供了更詳盡的證據,但篇幅所限,這裡只能提及它們的標題。這些文章都可以在我的網站上找到。)

首先,新約聖經從頭到尾都一致地、普遍地、並且正面地談到屬靈恩賜。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並不在於恩賜本身,而在於信徒的不成熟。保羅在書信中的糾正對象,並非神所賜的恩賜,而是那些因幼稚、野心或驕傲而濫用恩賜的人。

此外,從五旬節開始,一直到《使徒行傳》的記載,當聖靈澆灌在新信徒身上時,他們都會經歷聖靈所賜的各樣恩賜(charismata)。聖經中並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些現象只限於當時的人或那個時代。相反,這些恩賜在新約教會中顯然是普遍而常見的。無論是在羅馬(羅 12)、哥林多(林前 12–14)、撒瑪利亞(徒 8)、該撒利亞(徒 10)、安提阿(徒 13)、以弗所(徒 19)、帖撒羅尼迦(帖前 5)還是在加拉太(加 3),信徒都經歷了超自然、帶有啓示性的屬靈恩賜。很難想像新約作者還能用比這更清楚的方式,來說明新約之下的基督徒生活應當是什麼樣的。換句話說,舉證的責任在終止論者(Cessationist)一方。如果他們主張某些「特殊類別」的恩賜已經停止,就必須提供充分的聖經根據來證明這一點。

充足的證據

我還要指出,新約聖經中有大量證據顯示,那些「超自然恩賜」的屬靈恩賜,並不只限於使徒。在羅馬帝國各地,許多基督徒弟兄姐妹,他們不是使徒,可是無論老少,都持續地運用聖靈所賜的這些恩賜(司提反和腓利也曾以神蹟奇事的能力服事人)。除了使徒以外,聖經中行使超自然恩賜的人還包括:(1)那七十位被差派的門徒(路 10:9、19–20);(2)五旬節那天在樓上聚集的一百二十人中至少有一百零八人;(3)司提反(徒 6–7);(4)腓利(徒 8);(5)亞拿尼亞(徒 9);(6)安提阿教會的信徒(徒 13);(7)以弗所那些匿名的信徒(徒 19:6);(8)該撒利亞的幾位女信徒(徒 21:8–9);(9)《加拉太書》3:5 所提到的那些未具名的弟兄;(10)羅馬的信徒(羅 12:6–8);(11)哥林多的信徒(林前 12–14);(12)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帖前 5:19–20)。

我們還必須注意到,聖經明確多次說明了這些屬靈恩賜的目的,就是爲了建立基督的身體(林前 12:7,14:3、26)。無論從新約的教導,還是從古今教會的實際光景來看,我們顯然尚未超越「需要受到造就」的階段。既然如此,又憑什麼認爲我們不再需要聖靈恩賜的供應呢?我完全承認,屬靈恩賜對教會的誕生至關重要,但既然它們是教會成長的動力,爲何在教會繼續成長、邁向成熟的過程中,反而變得不再重要呢?

此外,《使徒行傳》中的教會與之後歷世歷代的教會之間,存在著屬靈上延續、彼此相連的關係。沒有人否認早期教會確實有一個可以稱爲「使徒時代」的時期,我們也必須承認,使徒親身的服事在奠定教會根基上具有獨特的重要性。然而,新約聖經從未暗示某些屬靈恩賜只屬於使徒,或隨著他們的離世而終止。通過使徒的職分所建立並蒙恩賜的普世教會或基督的身體,與今天的普世教會和基督的身體是同一個。我們與保羅、彼得、西拉、呂底亞、百基拉、路加同屬一個基督的身體。

與此緊密相關的是彼得在《使徒行傳》第二章中的講論。他指出,那些所謂的超自然恩賜,正是新約時代教會的特徵。正如神學家卡森(D. A. Carson)所說:「聖靈的降臨,不只是與新紀元的開始相關,更是與它的持續同在相關;不只是與五旬節相關,更與從五旬節直到耶穌基督再來的整個時期有關。」(引自《聖靈的大能》(Showing the Spirit),155 頁)換言之,預言和方言等恩賜(徒 2)並不是僅僅標誌著新約時代的開端,而是新約時代的特徵(而且我們不要忘記,如今的教會時代,就是聖經所說的「末後的日子」)。

我們還需要注意《哥林多前書》13:8–12。在這段經文中,保羅明確指出,屬靈的恩賜在「完全的」來到之前都不會「歸於無有」(13:8–10)。如果「完全」指的是神救贖計劃的成全,也就是基督再來後新天新地的實現,那麼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那之前,主仍會繼續以屬靈恩賜來祝福並裝備祂的教會。

《以弗所書》4:11–13 也表達了同樣的真理。保羅提到屬靈的恩賜(包括使徒的職分),特別是預言、傳福音、牧養與教導的恩賜,都是爲了建造教會,「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 4:13)。既然這一目標至今尚未實現,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這些恩賜仍會繼續存在並在教會中發揮作用,直到那日的到來。

最後,我還要指出,聖經中沒有任何明確或暗示的教導表明,我們應當把屬靈恩賜看得與新約中其他對教會生活至關重要的實踐有所不同。當我們閱讀新約時,很清楚地看到:教會應當繼續實行教會紀律,應當守主的晚餐,應當施行洗禮;而教牧書信中關於長老職分的要求,也依然規範著教會生活。既然如此,又有什麼合理的釋經或神學理由,能說明我們該以不同的態度對待屬靈恩賜的存在與運行呢?

一致的見證

與普遍的看法不同,縱觀整個教會歷史,大多數時期都能看到聖靈奇異恩賜持續運行的見證。歷史上並不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在最後一位使徒去世後,這些恩賜就從早期教會中消失了。由於篇幅所限,我無法在此列出所有詳實的證據,讀者可參考我所寫的四篇專題文章,其中提供了充分的歷史資料(參見〈教會歷史中的屬靈恩賜〉)。

恩賜終止論者(Cessationists)常常主張,神蹟奇事和某些屬靈恩賜只是用來印證或驗證最初那一群使徒的權威;當使徒離世後,這些恩賜也隨之結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聖經中沒有任何一處經文(甚至《希伯來書》2:4 或《哥林多後書》12:12,這兩處我都在相關文章中詳細解釋過)明確指出,神蹟奇事或屬靈恩賜是專門爲驗證使徒而設的。神蹟奇事所印證的,是耶穌基督本人,以及使徒們所傳關於祂的信息。若神蹟奇事只是爲了驗證使徒,那就無法解釋爲何非使徒的信徒(例如腓利和司提反)也能行神蹟。特別是在《哥林多前書》12:8–10 中,諸多包括行異能的恩賜,明顯是賜給平信徒的,而不僅僅限於使徒。

因此,唯有能證明驗證使徒信息是神聖能力彰顯的唯一目的時,終止論的立場才成立。但新約從未將神蹟或恩賜的目的侷限於此。事實上,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神蹟承載著多重使命:敬拜(爲榮耀神而行的,如《約翰福音》2:11,9:3,11:4、11:40;《馬太福音》15:29–31);宣教(爲預備傳揚福音的道路,如《使徒行傳》9:32–43);牧養(出於憐憫與愛,牧養主的羊群,如《馬太福音》14:14;《馬可福音》1:40–41);建造(爲建造並堅固信徒,如《哥林多前書》12:7,「叫人得益處」;《哥林多前書》14:3–5、26)。

一切聖靈恩賜,無論是說方言還是教導,說預言還是施憐憫,醫病還是幫助人,都肩負著造就基督身體、建立信徒、鼓勵勸慰、教導訓誨、使人成聖的使命。因此,即便我們姑且承認驗證性神蹟事工已經終止(此點僅爲論證需要而讓步),這些恩賜依然會因著其他重要功用在教會中持續運行。

仍然是終極且完備的

終止論者最常提出的一個反對意見,是認爲如果承認啓示性恩賜(如預言、知識的言語)仍然存在,就必定會破壞聖經的終極性和完備性。但這種看法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假設之上——即認爲這些恩賜提供了與聖經本身具有同等權威的無謬真理(詳見我的文章〈爲何新約預言不會產生「聖經級」的啓示性話語〉)。

終止論者還常引用〈以弗所書〉2:20,彷彿那節經文已經概括了所有形式的「先知性事奉」。他們主張,像預言這樣的啓示性恩賜,與使徒有獨特的關聯,因此只在早期教會的「奠基時期」中發揮作用。然而,這種看法從根本上是誤解的,我在別處已作詳細論證。仔細考察聖經中關於「預言恩賜」的本質以及其在基督徒中廣泛分佈的證據,便會發現這一恩賜的意義遠不止於使徒爲教會奠基。因此,使徒的離世,或教會進入「後奠基時期」,都絲毫不影響今日預言恩賜的有效性。此外,還有一種所謂的「集中論」觀點,認爲超自然或神蹟性的現象只集中出現在救贖歷史的某些特殊階段。我在其他文章中已駁斥這一論點,並證明這種看法並不成立。

最後,雖然嚴格來說,個人經驗並不是支持延續論的理性論據,但我不能忽略這一事實。事實上,我親眼見過聖靈一切恩賜的運行,也在多次經歷中加以辨識、驗證,並親身體驗過它們。正如我所說,這並非我相信延續論的根本理由,而更像是一種印證(雖然它並非完全無誤)。單憑經驗當然不能成爲神學立場的依據,脫離聖經文本的經歷固然缺乏說服力,但若這些經歷確實與聖經所啓示的內容相符,那我們就要認真對待。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y I Am a Continuationist

Sam Storms(山姆‧史東)是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碩士;達拉斯德克薩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博士,俄克拉荷馬城橋路教會(Bridgeway Church)的名譽牧師、Enjoying God Ministries 的創始人和福音聯盟理事會成員。他著書無數,包括 Packer on the Christian Life 和 Practicing the Power。他和妻子安(Ann)育有兩個孩子。
標籤
屬靈恩賜
終止論
延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