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三位特別的嘉賓:Soojin Park(樸秀珍)、Lydia Brownback(莉迪亞) 和 Anna Meade Harris(安娜),一起來聊聊單身生活這個話題。
【安娜的分享】
我是Anna。2010 年,我經歷了人生中一個非常艱難的時刻,丈夫因癌症離開了我們,那時我們的三個兒子分別只有 9 歲、12 歲和 13 歲。現在兒子們都已經長大成人了。我在教會裡以單身的身份生活了十三年半,不過有個好消息要告訴大家,就在上個月我結婚了,這真是神賜予的美好禮物。
說實話,作爲單親媽媽真的非常不容易。那段時間就像一場馬拉松,需要付出全部的心力。既要獨自撫養孩子,又要面對沒有伴侶分擔的重擔,壓力之大,常人難以想像的。感謝主,我們所在的教會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弟兄姊妹們都特別關心我們。我們教會每週約有 250 人聚會,但是在那裡,我竟然是唯一的單親媽媽。這個數字或許能說明一些問題——在教會這個以家庭爲單位的環境中,單親父母確實會面臨一些獨特的挑戰。
雖然大家都非常友善有愛,但我還是常常會感到自己不一樣。特別感恩的是,我們的牧師,尤其是青少年事工的負責同工,他們真的很用心地關注我們的需要,盡最大努力來幫助我們。他們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關懷,而是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了解我們的處境。教會裡也有幾個家庭特別關心我的孩子們,常常爲他們禱告,陪伴他們成長。我覺得,支持單親家庭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真誠地去愛他們的孩子,在孩子們成長的每個階段,無論是高潮還是低谷,都給予持續的關懷和引導。
回首這段旅程,真是百感交集。最美好的是,我親眼見證了教會如何真實地活出基督身體的樣式;但另一方面,那種不完全融入的感受也常常帶來心痛。相信待會兒我們還能更深入地探討這個話題。
【莉迪亞的分享】
你剛才提到人生的季節,而我一直是單身,所以對我來說,好像始終停留在同一個季節裡。不過說真的,雖然都是單身,不同的年齡段,感受卻完全不同。
我覺得最難的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開始談戀愛、結婚、安定下來,而我卻常常被一種焦慮感包圍:「爲什麼只有我沒成家?」這種焦慮的原因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是一直沒遇到合適的人,而我自己其實也有過可以結婚的機會,但後來發現對方並不適合,所以選擇了放手。
到了三十多歲,單身的狀態依然沒變,但心境卻更複雜了。看著朋友們陸續組建家庭,那種孤獨感確實會更強烈。而且這個階段還多了一層新的憂慮:我還能不能有自己的孩子?所以,說實話,直到四十歲左右,單身生活才真正開始變得輕鬆一些。倒不是說情況變得更糟,而是到了這個年紀,你更清楚自己是誰、想要什麼。因爲沒有婚姻,你反而更專注地經營自己的生活,也更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價值不應該僅僅取決於是否結婚。無論單身還是已婚,這一點都很重要。
你也開始慢慢接受一個可能性:也許這輩子都不會有自己的家庭了。奇怪的是,這種接納反而讓焦慮減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如果婚姻不在我的人生計劃裡,那我該爲什麼而活?」你的目光開始轉向其他有意義的事。對我來說,四十歲確實是個轉折點,而之後的五十歲、六十歲,反而一年比一年更自在。尤其是當你看到上帝如何在這段單身歲月中使用你、塑造你時,整個心態就完全不一樣了。
【秀珍】
聽你們分享的時候,我真的特別感同身受。現在我已經三十多歲了,依然單身。說來有趣,二十多歲時我反而沒太大感覺——那時候實在太忙了!讀神學院、嘗試各種工作,每天都過得很充實。但跨入三十歲後,很多問題才開始浮現。有時候我會突然意識到:「怎麼身邊的人都結婚了?」特別是在教會裡,感覺整個環境都是爲已婚家庭設計的,這讓我常常思考:「我的位置在哪裡?」三十歲出頭那幾年,困難程度超乎想像。倒不是說我多麼渴望結婚,而是那種局外人的感覺越來越強烈,總覺得自己找不到歸屬感。
說實話,單身生活給了我很多獨特的禮物:豐富的經歷、屬靈的成長,這些都很寶貴。但到了三十多歲,單身也開始帶來新的挑戰。我不得不反覆思考:「作爲單身姊妹,我該如何在教會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真的很感謝你們的分享。每個人的故事都如此獨特,就像我們今天帶來的這些不同視角。關於單身,我們有這麼多不同的體會,這本身就是一份恩賜。
說到教會對單身的討論,其實我們並不缺少這方面的信息。我們都聽過關於單身的講道,也收聽過這方面內容的播客。但有時候我發現,即便有些人出發點很好,某些討論方式反而可能帶來傷害。而且不得不說,教會裡確實存在不少對單身的誤解。
【秀珍】不知道你們在各自的教會或事工中,有沒有遇到過哪些常見的誤解呢?
【安娜】我首先想到的一個誤解是,大家常覺得單身的人「沒那麼多責任」,「有很多時間」。但就我個人來說,其實完全不是那樣。我有孩子要照顧,後來還要照料年邁的父母,所以我其實肩上有很多責任,卻沒有可以分擔的人。很多人仰賴我,我也因此沒有多少空閒時間。當然,我很感恩能夠擁有這些親人,但說真的,那個「單身就有很多自由時間」的說法,真的不準確。
【莉迪亞】的確如此。我自己後來學會了一種比較準確的回應方式。別人會說:「你們不是比別人有更多時間嗎?」我的回答是:「不是我們有更多時間,而是我們對時間的掌控權更大。」這個差別很重要。比如說,我下午五點下班後可以直接回家看書,我不需要爲一家人準備晚餐。所以雖然大家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不一樣。
還有另一個誤解是在教會裡,人們會很自然地覺得,單身女性「當然適合」兒童事工。意思就是,我們沒有自己的孩子,那這不正好有個機會了嗎?這背後常常帶著一種默認設定,有時甚至會讓人感到內疚,好像如果你不參與幼托或兒童事工,你就是不願意服事。
確實,有些單身姊妹很熱衷參與,這很棒;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單身女性都「該」去那裡服事。那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方向。教會需要小心,不要把「單身」自動等同於「適合兒童事工」。如果有人不願意參與,也不該因此感到內疚或被暗示她們「該去做點什麼」。
【秀珍】我想接著剛才的話題繼續說一下。教會裡還有一種常見的觀念,就是覺得單身的人應該是教會裡「最忠心」的人,或者說,他們就「應該」是最投入服事的那群人。原因之一嘛,就是「你們不是時間最多嗎?」又或者,「你們的特別呼召就是這個」:既然沒有婚姻、沒有家庭,那你們就該把所有時間都奉獻給教會。
但我覺得這個想法很耐人尋味,因爲它實際上模糊甚至剝奪了一個本該屬於所有人的呼召:無論你是否已婚,所有信徒都有責任一同參與服事,一同建造教會。這不該只是單身者的「份內事」。
【莉迪亞】沒錯。而且這也延伸到另一個問題:有些教會會根據年齡或身份,把大家劃分成不同的小組,比如「40 歲以上單身組」「20–30 歲單身組」「單親媽媽組」等等。這些小組本來可以成爲初進教會的好入口,讓人更快適應。但如果這些小組逐漸變成了「教會中的另一個小教會」,那反而會阻礙人真正融入整個屬靈大家庭。這些小組的初衷,原本是幫助你作爲一個單身者、或者作爲一個單親媽媽,更好地融入教會整體。但如果你始終被隔離在這些群組中,那就失去了初衷。
我自己這些年觀察下來也發現,雖然教會確實提供了不少針對單身者的資源,但針對單親媽媽的資源卻相對非常少。我的成長經歷也是如此。我媽媽就是一位單親媽媽。我父親,也就是她的丈夫拋棄了她。那段經歷帶來了極大的羞恥感,特別是在教會裡,離婚給人帶來了很不好的名聲。這是另一個複雜的問題。
教會常常會在第一時間就把人「貼標籤」:她是單身,那肯定是哪裡出問題了;他還沒結婚,是不是有什麼缺陷……
【安娜】說到這個,我發現一個挺普遍的現象:單身女性總是被自動歸到姊妹事工的範疇裡。姐妹團契、女性查經班這些當然很好,但問題是這樣一來,我們幾乎沒什麼機會和弟兄們建立屬靈友誼。特別是像我這樣獨自撫養三個男孩的單親媽媽,真的特別需要教會裡弟兄們的智慧,不僅是牧師的指導,還有那些同樣在養育青春期男孩的父親們的經驗分享。這對我而言真的非常重要。
我認爲,在學習聖經的過程中,男女之間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需要聆聽彼此對經文的不同見解。如果教會總是把單身姐妹單獨劃分出來,讓她們只和其他姊妹一起查經,而錯失了和不同年齡、不同婚姻狀況的弟兄姐妹共同學習的機會,那她們就真的錯過了基督身體本該帶來的豐盛。
【秀珍】說到這個,我立刻想到另一個常見的誤區。很多好心人會對渴望婚姻的年輕單身者說:「你只要學會在單身中知足,神自然會把婚姻賜給你。」這話聽起來很屬靈,好像符合聖經,但仔細想想,它其實暗藏著一個錯誤的邏輯:把單身當成某種考驗期,而婚姻是最終的「獎品」。潛台詞就是:單身本身不是恩賜,你必須先證明自己足夠屬靈,「達標」了才能獲得婚姻這份「獎賞」。
【莉迪亞】沒錯!這種論調簡直變成了一種變相的「成功神學」。「只要你夠屬靈,夠滿足,神就會賜給你婚姻。」
但說真的,這種觀念到底是從哪來的呢?大家似乎都默認存在某個屬靈的「及格線」,跨過去就能自動獲得婚姻。雖然很少有人會直接這麼教導,但這種思維在教會文化中確實根深蒂固。這真的是個需要被糾正的誤解。
【秀珍】說實話,這種觀念對很多年輕姐妹,特別是剛信主不久的姊妹們傷害很大。她們看到身邊同齡人都陸續結婚,自己依然單身,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我靈命不夠好?是不是神在懲罰我?」但問題的關鍵根本不在這裡。
【安娜】這其實反映了教會對婚姻的一個根本性誤解。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把結婚當成某種屬靈成人禮,好像你必須先成熟到某個程度,才有資格進入婚姻。但我們很少教導會眾:婚姻從來就不是基督徒生命的終極目標。
【莉迪亞】的確如此。這種誤解可能源於我們正確地承認婚姻是神設立的普遍秩序。就像我常跟人說的:「我是那個例外。」有人問我:「你怎麼確定自己有單身呼召?」我的回答是:「如果我到生命盡頭還是單身,那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問題就在於,人們總是下意識覺得,這個人一直單身,肯定是哪裡不對勁。他們沒明白,他們把「滿足」的因果關係完全被弄反了。如果你在單身時都無法滿足,進入婚姻後同樣不會滿足。那些「要先在單身中學會滿足」的說法,可能就是從這扭曲而來的。但真理其實是:你能否滿足,不取決於婚姻狀況,而在於你的心是否真正以神爲樂。
【秀珍】我覺得這裡還有個隱藏的預設,默認所有單身者都在絕望地渴望婚姻。我記得有次和朋友聊天,我們都認同:你完全可以既享受當下的單身生活,又坦誠地期待未來可能進入婚姻。這兩種心境根本不矛盾。但現實是,如果你在教會禱告會提出「求神預備婚姻」,立刻就會收到同情的目光,彷彿你是個「可憐的剩女」。弄的我如果承認自己想結婚,就等於承認你在單身中過得很悲慘似的。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在享受神所賜單身時光的同時,仍然保持對婚姻的期待。但奇怪的是,我們似乎很難接受這種兩者得兼的思維方式。你們覺得呢?
【莉迪亞】你剛才提到的「被憐憫」,真的是個很大的問題。你知道嗎,我甚至聽過有些牧師在帶領禱告時,是把「爲單身的人禱告」跟「爲生病的、垂危的人禱告」放在一起的。這真的令人沮喪。但我們也需要反思:是不是我們無意中助長了這種觀念?如果我們總是表現出「我很可憐」的樣子,旁邊的人自然會產生同情。我見過一些姐妹,她們內心深處確實把婚姻當成萬能解藥,彷彿只要結婚,所有問題都會消失。這種心態會直接影響他人看待我們的方式。
相反,當我們活出充實而有意義的單身生活時,人們就會看到:原來單身也可以如此豐盛!你在教會中的服事、你的生命見證,都會成爲有力的說明。
【安娜】這讓我想到《詩篇》16:6:「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記得丈夫剛過世時,我讀到這節經文心裡十分難受。哪裡「佳美」了?這分明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谷底。但神持續用這節經文對我說話。直到守寡第十年,我才真正明白:雖然這不是我選擇的人生,但神確實在這片荒原中爲我開闢了意想不到的恩典之路。現在我終於能發自內心地說:神量給我的地界,確實有祂的美意。當然,這不代表沒有掙扎,但在基督裡,我們總能找到滿足與盼望的平衡點。
【秀珍】既然我們討論了這麼多需要避免的誤區,不如轉向更積極的方面:
作爲基督徒,我們該如何用合宜的話語來談論單身?什麼樣的表達既能反映真實處境,又能傳遞屬天盼望?我們可以怎樣幫助教會更健康地理解單身的意義?
【安娜】有一個想法可能聽起來有點沉重,但我常常會想到:我們在天堂裡都是單身的。那是我們最終的歸宿,而且那其實是個極好的歸宿。我們將只屬於基督,與祂一人爲伴。這對生活在一個看重婚姻的世界中的我們來說,確實有點難以理解。我自己也承認,丈夫去世後,我很難過的一點就是意識到,將來在天堂我們不會再是夫妻了。但這個事實也慢慢教會我:我要開始學習、開始渴望那位真正的新郎——主耶穌。無論我是否已婚,我都需要學習這一點,去對主懷有真正的盼望與愛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屬靈意義上的「單身」其實才是基督徒真正的狀態。
【莉迪亞】說得真好!你說的讓我想到整本聖經裡神如何塑造這幅圖畫。舊約中,上帝說「要生養眾多」,當時祂的子民主要是靠家庭、靠生育來擴展的,透過血緣來建立神的子民。但到了新約,焦點就有了一個轉向,「擴展」不再主要靠肉身,而是主要靠屬靈的生命。神家現在是通過福音的傳播來增長的。所以我們這些沒有親生兒女的人,仍然可以有許多屬靈兒女。作爲單身者,我們可以全心投入到這種屬靈繁衍中去。
保羅談到了單身的優勢,雖然基督徒會動不動地就拿他的話來敲打單身者,但其實那段經文本來是要給人帶來安慰和盼望的。那是個美好的應許。
我記得我二十多歲那會兒,非常討厭自己是單身。我甚至跟一位年長的親戚說,我寧可死也不想一直單身。她當時大笑了出來,她自己就單身多年。我當時完全不懂她爲何發笑。但現在我明白了:正如你說的「佳美之地」,如果我們願意讓主來爲我們安排人生,願意接納祂爲我們量定的路徑,那麼我們終究不會失望。
這不代表我們不可以盼望婚姻。如果我們有機會,在合乎聖經的前提下結婚,那當然是好事。但我們不要去「撞門」,不要試圖強行打開一扇神沒有爲我們開啓的門。如果我們願意順服、願意信靠地走在祂爲我們展開的道路上,那我們就能在其中看見恩典,看見真正的「佳美地界」。
【秀珍】接著剛才關於屬靈成長的討論,我們其實是在談神的家——教會,對吧?我覺得這點在我們的教會裡常被忽略:教會就是你的家。很多教會都多少反映了社會文化的樣子,而我們的社會非常強調核心家庭。於是,教會的各種活動、課程設計,也都圍繞著「人生不同階段」的核心家庭來規劃。我們忽略了聖經中真正重要的是你在神裡的家人,是你們彼此因基督的血相連、在祂裡面合一的關係。我們本該一起養育孩子,一起生活,一起經歷人生。
我覺得我們越忽略了這點,就越會覺得,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家庭,我們的生命就不完整。就會覺得,「沒有婚姻,我就錯過了重要的東西,我沒法參與『家庭』。」但其實不然,你在教會這裡就有你的家。
【莉迪亞】這點非常重要!我想到《詩篇》68 篇 6 節說:「神叫孤獨的有家。」這正顯明了神的心意。神不是要我們單打獨鬥地走基督徒的路,就算我們是單身。關鍵是我們願不願意接受,這個「家庭」不一定是「有個丈夫、兩個半孩子和一隻金毛或貴賓」的傳統家庭,而是神所設計的教會這個大家庭。我敢說,如果你是單身,沒有真正感受到這樣的教會家人支持,那你的人生真的需要改變,去找回那個家。
【秀珍】我喜歡你用的這個畫面。因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種「兩個孩子、一隻狗、白色柵欄和漂亮房子」的形像就是美國夢。這夢想也滲透進了美國的教會,成爲了某種偶像,成了「忠心基督徒生活該有的樣子」的標準。
我覺得,我們牧師、教會領袖、主日學老師越是強調:「家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每個人看起來不一樣,聽上去也不一樣,但是我們就這樣一起,互相扶持,互相掙扎,一起面對亂糟糟的生活。」這種說法就越是能真正幫助我們認識到,生活本來就是這樣——不是因爲我們單身,所以我們才覺得很糟糕。
那麼你們自己在生活裡,或者在教會中,有看到過哪些實際的方式,是教會把單身者真正融入教會生活的?不僅是單身者得到支持,也是在那個大家庭裡,單身者也成爲別人靠山,一起承擔和扶持的?你們有沒有遇到過特別成功的例子?
【莉迪亞】我覺得,單身的我其實不會先從「我是單身」來看,而是從「我是一個女人,是一個人」的角度來想:神是怎麼裝備我去愛別人、去服事教會的?當我開始培養這些恩賜,並忠心使用它們時,我發現自己在教會裡是被需要的、被欣賞的,而這一切和我的婚姻狀況無關,而是關乎我這個人是誰,是神如何塑造了我。每個人都可以經歷這種事,我真的很感恩。
【安娜】我在教會中親身經歷過那種「家的感覺」,真的非常深刻。尤其是,有幾戶家庭因爲我自己一個人撫養幾個男孩,就特別用心地陪伴我家孩子。比如,有位弟兄從我小兒子三年級開始,每個星期五都會來接他去吃早餐。這個習慣一直持續到初中。等孩子上了高中,他們就改成每週一晚上出去吃飯。我們當地有個聖經學習,一直是由學生家長輪流帶領。但我兒子那一屆沒有父親願意出來帶。那位弟兄雖然不是我兒子的爸爸,卻主動站出來承擔了這個角色。上個週末,我兒子大學畢業了,他和他妻子也去參加了畢業典禮,甚至因爲時間安排的緣故,還是他們幫忙把孩子從宿舍搬出來的!我覺得特別感動的是:這才是「家」的樣子。你在那些真正重要的時刻不會孤單。
而且,這些弟兄不只是象徵性地在場,而是真正做出實際的幫助。有個夏天我兒子離家出走,是他們陪著我一起找;有一次輪胎壞了,也是他們來幫忙修。他們從來不試圖取代孩子父親的位置,但他們就像父親那樣在那裡。
這讓我和我的孩子都真實地看見:這就是一個敬虔男人的樣子;這就是教會作爲家的樣子;你會在平安夜去一個你並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的家,在那裡受到熱情的接待。
對我孩子來說,這種經歷讓他們明白:即使他們沒有親生父親,他們依然被看見,被珍視,被深深愛著。而對我來說,我也不再是一個人在面對這一切。我可以打電話求助:「這個兒子又鬧了,我該怎麼辦?」而他們會說:「我給他安排個暑期工,讓他忙起來。」
【秀珍】啊,真的太感人了,我聽著都快哭了……
【安娜】這就是真正的教會。我們常說「教會是家」,聽起來像老套口號,但不是的,這是真的。
【莉迪亞】對,那些真正活出來、經歷過的人都知道。就像《詩篇》68 篇 6 節說的那樣:「神叫孤獨的有家。」這節經文完全體現了神的心意——祂渴望將我們每一個人安置在家中。如果我們願意接受教會成爲我們的家,願意在這其中建立關係,我們就會發現這恩典真實地存在。
【安娜】我還想補充一點,不只是單身者需要教會,每個人都需要教會。有配偶的父母同樣需要幫助;寡婦也需要青少年的陪伴。整個教會,我們每個人,彼此都需要對方。
【秀珍】我特別認同你剛才說的那句話:我們都需要彼此。作爲單身者,我覺得我最被愛、最被接納的時刻,反而不是在什麼特別安排的「單身團契」裡,而是那些已婚家庭,他們邀請我來家裡吃飯。不是搞什麼正式的接待,就是那種「來吧,我們家正好吃飯,一起坐下就行」的感覺。因爲家人之間就是這樣啊,不需要把家裡打掃得特別乾淨,也不需要計劃得很精緻,你就是我們的一份子,一起吃頓晚飯罷了。就是這些日常的、看似平凡的互動,讓我覺得被深深地愛著。還有就是他們問我的問題。你知道,我們常聽到的那種「你的單身是祝福,是恩賜」這類話,聽多了其實很敷衍,但真正的接納不是嘴上說說,而是透過他們如何關心你的生活展現出來的。
比如,當我還在神學院時,那些年長的、已婚的弟兄姊妹不是來問我:「你什麼時候結婚啊?」,「有對象了嗎?」而是問我:「你課程怎麼樣?」,「你服事得順利嗎?」,「你家狗怎麼樣啦?」,「你最近的家人還好嗎?」他們真的是關心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只在意我是否「進入婚姻的下一階段」。我知道,大多數人並不是惡意的,他們只是出於習慣。但這種無意之間,其實也是一種傷害。所以對我來說,正是這些細小之處,最讓我感受到真實的支持與愛。
【秀珍】當然,除了外界的語言和支持,我覺得我們作爲單身基督徒也需要向內反思。單身確實有許多挑戰,也有不少試探和陷阱。那你們覺得,單身者最容易跌入的一些陷阱有哪些?又該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繼續在神的恩典裡前行呢?
【莉迪亞】我覺得,節假日這個時間點常常會帶來一些特別的挑戰,尤其容易讓人陷入「我好可憐」的情緒中。有一年感恩節的前一天,教會裡有人跟我說:「嘿,如果你明天沒有安排,要不要來我們家一起過節?」我當時心裡想:現在都已經節日前一天了,你是不是以爲我一直沒安排,就等著今天被邀請?很明顯,這是個「同情式邀請」。這種邀請方式其實會把人一下子推向情緒低谷。事後我回想,如果對方是這麼說的就會好很多:「我們真的很希望你來,雖然通知得有點晚,但我們特別想吃你烤的那種餅乾,你能不能帶一份過來?」這樣一來,我會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好像真的成爲了他們家庭的一部分,而不是「臨時抓一個人來陪我們吃飯」的感覺。
所以我覺得,節假日確實是單身者特別容易感到困難的時候,哪怕是在教會群體中也一樣。所以要提前爲這類時間做些規劃:我那時候就開始想,我這次節假日要怎麼過?有時候你在教會裡能找到其他單身的朋友一起過節,但有些時候你就是得自己面對。這確實很不容易,也需要我們認真去思考:我要如何面對這些時刻?
【秀珍】我覺得你這樣預先思考真的很有智慧。你知道自己在那種時刻會產生情緒波動,那就先做好心理預備。
【莉迪亞】對,而且每個人觸發點不一樣。有些人不是節日難過,是別的事情讓人觸動。關鍵是你要知道,是什麼容易觸發你內心的低潮,然後問問自己:屬靈上我該如何預備?如果節日真的一個人怎麼辦?如果那個「觸發點」來了怎麼辦?你要學習了解自己,了解你的觸發點,然後在屬靈上做好應對的準備。
【安娜】你們說得太好了。我覺得對單親父母來說,夏天特別漫長。這聽起來不像是一個「觸發點」,但其實三個月的暑假是個巨大的挑戰。就像你說的,要在屬靈上好好預備自己,要知道這個季節對你來說是艱難的,因爲沒有了學校的日常安排,一切都變得雜亂、昂貴、壓力重重。
你要上班,還得安排孩子去不同的地方、送他們去夏令營,這些後勤工作就讓你崩潰。我也想加一句,夏天對我真的很難受。說實話,我自己也有很多驕傲,我以前都不知道我心裡有那麼多驕傲。我不想被邀請去別人的家庭聚會,特別如果他們不是親戚的話,因爲我心裡一直渴望有一個「我自己的家庭」。我就直說了:我那時候真的不想求助。
我記得丈夫去世後不久,有一次兒子打開窗戶,蝙蝠飛了進來,我是家裡唯一能把蝙蝠趕出去的人。你不能叫一個 12 歲的孩子去處理蝙蝠吧?所以我就一個人「大戰蝙蝠」,那一刻我又氣又難過,心裡真的是充滿怨氣和自憐。你知道的,那種「總是要頂住一切」的感覺壓得你喘不過氣來。
但那時我只能把這些情緒帶到神面前,對祂說:「主啊,求你幫我不要一直怒氣沖天,不要陷在自憐裡,求你讓我知道我可以向誰尋求幫助。」我後來意識到,如果我緊抓著這些情緒,尤其是驕傲、自憐和憤怒,其實會剝奪孩子應該得到的支持。所以,我學會了開口求助。現在我求助的速度越來越快,可以很快說:「我需要幫忙。」而且,通常你會發現有人願意幫忙,雖然不是每次都有人回應。沒有的話,你就再處理那部分。但總的來說,這個功課值得我們學習。
【莉迪亞】我能再提一個話題嗎?我們可以聊一下關於性的問題嗎?我覺得在我們現在的文化中,包括某些福音派圈子,也有一種潛在的觀念:如果你沒有性關係,那你就是「有問題」,你就是「不完整」的,好像人必須有性生活才算真正的完整。這種說法完全是個謊言,而且幾乎是無所不在。它讓人誤以爲如果沒有性關係,就像被剝奪了人生最根本的東西一樣。但我有一個朋友曾經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人可以四十天不吃飯,四天不喝水,四分鐘不呼吸。但你可以一輩子不發生性關係,卻仍然活得完整。」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真的需要正面回應這個當代文化中的巨大挑戰:性不是生命的核心,不是人完整與否的衡量標準。
【秀珍】你說得真好,謝謝你提到這些。我覺得還有一種比較明顯的誘惑,就是「比較」。拿自己跟那些已婚、有孩子的人比,然後會忍不住想:「爲什麼我沒有這些?」有時候,我們口頭上會說:「我不會去比較,我不需要那個」,但心裡其實還是會渴望,真的很難不掉進這個試探的陷阱。我也常覺得,在我們所處的文化語境中,會十分高調地強調做母親、做妻子,說這是一種「呼召」。這點我同意。但有時候,我們圈子裡會不知不覺把這種呼召的優先次序放在基督徒這一首要身份之上。其實,做妻子、做母親,是我們活出跟隨基督這一首要呼召的方式之一而已,而不是用這些次要身份代替我們的首要身份。但我們常常忘了這一點,就會落入一種誤區,好像沒結婚、沒孩子,就在某種意義上「失去了作一個忠心基督徒的重要途徑」。這真的是個很大的試探。
【秀珍】我想我們最後還是要用一些積極、鼓舞人心的話來收尾。對於正在單身、感受到孤獨的聽眾朋友們,你們有沒有什麼盼望的信息想送給他們?
【安娜】對我來說,最真實的盼望就是:神的恩典夠我用。祂就足夠。祂在我的孤獨中夠我用;祂在我面對試探時夠我用;祂也能供應我一切所需:無論是一個伴侶,還是那份一直渴望卻得不到的「知足」。
從我的單身經歷中,我最大的體會就是:神對我來說,遠遠超出我過去所想像的。祂真的比我以爲的更加貼近,更加真實。祂的同在,帶來的滿足,是我以前從沒敢奢望過的。
【莉迪亞】我要說的是:如果你今天還沒有結婚,那就說明神有別的事情要你去做。人生不是「要麼結婚,要麼什麼都沒有」。神從來不會把我們的人生懸空不管,祂總有計劃。如果祂現在沒有把你放在建立家庭的角色上,那就說明祂要你把精力投放在別的地方。神已經爲你預備了其他的道路。
我記得以前有一段感情失敗後,我對神說:「主啊,如果現在不是婚姻,那你要我做什麼?」那時候我不是抱著「期待」(expectation),而是帶著「期待的心」(expectancy)去禱告。這兩者不一樣,前者是我想要的結果,後者是留心神將要做的事。後來,我開始看到一些門在打開,其實它們也許早就開著,只是我之前太專注在「婚姻」這件事上,根本沒注意到。我開始意識到:「如果不是婚姻,那就是別的。」而我也可以開始走進神爲我預備的那條路。
有時候,真正攔阻我們的,就是那顆「不願意接受別樣安排的心」。但如果我們願意帶著期待的眼光仰望神,祂一定會指引我們。
【秀珍】我想鼓勵大家的一點是:要常常帶著永恆的眼光來看這段人生。我知道有些聽眾,包括我們中間的很多人,真的很渴望進入婚姻,但因爲各種原因,事情就是沒成,這真的會讓人很難受。有時候,說「要有永恆眼光」聽起來像是個標準答案,但我希望我們都能緊緊抓住這個真理:這不是敷衍的答案。因爲這短暫的今生,真的只是一個極小的片段。我們所失落、所遺憾的,在永恆裡都將得著醫治與滿足。
有一天,我們將與救主「結連爲一」,那是最完全、最真實的婚姻;我們將進入那永遠的喜樂、滿足與安息。這是我們可以深深盼望、全然仰望的未來。即使今天的掙扎每天都需要不斷提醒自己、重新抓住這個盼望,那也值得。願這能成爲我們當中正在經歷孤獨與掙扎的朋友們的鼓勵與力量。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 A Conversation About Singl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