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建了(球場),觀眾就會來的。」
我很喜歡《夢幻之地》(Field of Dreams)這部電影,但該片所主張的對教會植堂者來說是一個糟糕的傳福音策略。
大多數不信的人都沒有興趣在這個星期日加入你們。在這個後基督教時代,僅僅提供「好產品」是不夠的。無論你們的場地有多酷、音樂和咖啡有多好,或者你們的牧師看上去有多時髦,這些都無關緊要。
不信的人之所以最後會去到教會,是因爲有人在教會建築物的圍牆之外友善地邀請了他們。大多數的圈外人都不會醒過來說:「我想知道他們的咖啡好不好喝。我要去看一下。」或「我打賭那裡的音樂很棒。我應該去參觀一下。」
作爲植堂牧師,我們必須充分強調傳福音。對我們來說,既以宣教爲導向又牧養靈魂是一個挑戰,這是你的教會自成立以來就會存在的一種張力。一位植堂牧師最近告訴我:「新教會才剛剛開始,就已經遇到了牧養的問題。」
但是,要使教會蓬勃發展,傳福音必須成爲教會生命的中心。
在過去,最普遍的兩種傳福音的方式是:藉「用佈道會/活動」傳福音和通過「掃街/掃樓」傳福音。確實,今天當人們聽到「傳福音」時,他們常常想到的是大活動、佈道會,或者挨家挨戶地敲門。
主曾使用這兩種方法,在某些情況下,它們仍然有效。但是,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在許多後基督教時代的文化中,這些方法通常效果不佳。
我不想給你一個直接的結論說我們應該拒絕這些方法,或是我們應該繼續使用。但是我想指出的是另一種有歷史先例的方法,這種方法既符合所有文化又可以讓每個人都參與,那就是通過關係網絡傳福音。
關係網絡傳福音不是一個活動,也不是一個項目,更不是你只在星期二晚上6點才做的事情。這是一種生活方式。這與在生活的日常節奏中以福音爲目的的生活有關。這是在與你目前人際關係網中的人之間透過交流和互動而做到的。
植堂時,關係網絡傳福音是一種強調每個成員可以如何像宣教士一樣生活的實用佈道方法。
爲了在我們年輕的教會中培養和維持傳福音文化,我講了不少有關這一主題的講道。第一個系列是在長老們就爲什麼我們看不到更多的人歸信這一問題進行了長時間討論之後而講的。當我禱告並思考如何帶領我們的會眾時,我在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的《教會植堂者手冊》(Church Planter Manual)中發現了這樣一段話:
教會必須有這樣一種氛圍,就是期望每個成員總是有兩到四個不信的朋友在他的「福音孵化器」裡,在這「孵化器」中的人不斷地得到禱告、獲贈書籍,或者被帶到教會來。
我們一直以此爲基礎來尋求擴展並建立教會。
關係網絡傳福音首先承認神的主權。它發展出一種思維方式,即我們生命中的每個人都很重要,它可以幫助我們記住,神讓我們生活在歷史中的這個時代和這個地方,周圍是祂憑著主權特別擺在我們面前的有神形像的人(使徒行傳17:26)。
此外,關係網絡傳福音具有歷史先例。社會學家羅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在其著作《上帝的眾城》(Cities of God)中描述了基督教如何成爲改變羅馬世界的城市運動:
社交網絡是歸信發生的基本機制……大多數的歸信並不是由全職宣教士宣講一個新信息而產生的,而是由普通成員向自己的親朋好友分享他們的信仰……歸信通過社交網絡傳播的原則與耶穌最早的跟隨者與眾多家庭成員和長期的工會分享信仰這一事實非常一致……雖然西方第一個歸信的基督徒可能是全職宣教士傳的福音,但隨著新信徒接受傳播信仰的責任並通過向他們的直系親密關係圈子來傳播信仰,歸信進程很快就變得自我可持續了。
你看到了嗎?福音之所以得到了持續發展,完全是因爲新信徒接受了在他們自己的日常可影響的圈子內傳播福音的責任。
此外,關係網絡傳福音促進了忠心和耐心。前面提到的傳福音方法經常只涉及「現場」活動,它們也可以不需要建立關係、它們可以是僅僅在乎決志數據而不重視人的價值。它們可以讓我們簡單地勾上「已經傳過福音了」的框框以減輕我們的罪咎感,然後繼續去幹別的事情。
但是,當你去接觸你經常見面的人時,就需要忠心和耐心。你可以進行必要的福音預工、回答問題、慢慢地逐步看到防禦被卸下,並有希望在神的恩典下,看到你的朋友、家人、同事或鄰居宣佈「耶穌是主」。
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組織我們的關係網,但對我們的教會來說在以下五個類別中進行考慮很有幫助:
我們鼓勵教會成員在這每個網絡中至少確定五個人,或者,如果在一個類別中人數不夠,則增加其他網絡中的人數。然後我們鼓勵他們執行以下五個任務中的一個:
通過這個計劃——五個類別中的每個類別五個人,完成五個任務中的一個——我們爲個人和小組製作了這張傳福音卡:
願神使用像我們這樣滿溢著對我們救主之愛的普通聖徒,帶領在我們的日常關係網絡中向那些福音的「圈外人」,活出充滿福音的生命。
譯:Jeff;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Don』t OvercomplicateEvange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