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一個癮君子如何給東南亞的教會帶去了改變
2024-04-25
—— Sarah Eekhoff Zylstra

28 歲時的馬西莫·蓋(Massimo Gei)是個爛人。

他從高中起就開始吸毒。大學時,他就四處爲自己的朋友們搜刮毒品。大約就在大學時,他遇到了一個女孩。他們交往了六年才結婚,但七個月後,他們就分居了,後來不得不以離婚告終。馬西莫的僱主也解僱了他——因爲無法接受他吸食冰毒的習慣。

馬西莫說:「我當時很抑鬱,甚至想死。我認爲所有人都討厭我、都在背後密謀對付我,我每天都在苟延殘喘。」

一天晚上,他和一位名叫晨曦(Dawn)的基督徒朋友在吉隆坡開車兜風,他們都是吉隆坡人。馬西莫問晨曦:「你覺得如果我去尋找神,我能找到祂嗎?」

「當然能,」她回答說。

馬西莫想要加點壓力:「我們打個賭怎麼樣?我去尋找神。如果你是對的,那最好。但如果你錯了,我找不到神,我就自殺。」

「成交,」她對他說,這可能是世界上最不推薦的傳福音策略。「但什麼是『尋找神』可得由我來定義。」

晨曦的要求很明確:搬回家、去教會、讀聖經,禱告。他一一照做了。一年之後,馬西莫承認了自己的罪。

「那改變了一切,」他說。他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福音中:閱讀神學書籍,與人分享自己的見證,並在教會參與服事。過了一段時間,長老們開始邀請他上臺講道。

他回憶說:「教會指派了一位長老和我坐在一起,仔細審讀我的講稿。然後他們安排我在春節講道——那時來教會的人最少,一半的人都不在。」

最終,他進入神學院學習,並在那裡被植堂事工吸引。他的教授推薦他參加一個「城市引力」(City to City)組織的培訓,並邀請他加入一個牧者讀書會。到他加入的時候,這個讀書會剛剛完成一個長達四年的讀書項目——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的《中心教會》(Center Church,又譯《21 世紀教會成長學》)。

當有人建議他們在馬來西亞也開始一個以福音爲中心的事工時,馬西莫就成了馬來西亞吉隆坡福音城市網絡(GCN)的負責人。

在過去的五年裡,約有 90 位講英語的牧師和 70 位講國語(普通話)的牧師參與到福音城市網絡的事工中。馬西莫組織了植堂孵化器、研討會、網絡講座和五次大會(講員包括約翰·派博、狄馬可、葛瑞爾和約拿單·李曼)。他推出了一個在線學習平台,提供中英雙語的文章和課程,並開始印刷以福音爲中心的書籍。

九標誌和「渴慕神」這兩個機構的國際事工負責人戴理克(Rick Denham)說:「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世界上最具戰略意義的城市』裡。」在過去的 30 年裡,吉隆坡市區人口激增至近 900 萬。

戴理克說,許多人是爲了遠離正在日趨嚴厲的中共政府而來到吉隆坡的,其中大部分是香港人。到本世紀初,香港一直是亞洲經濟和政治自由的標杆城邦。還有一些人來自印度和菲律賓等國,來吉隆坡是爲了尋找更好的經濟收入。吉隆坡市區約有一半的居民是非馬來人,這意味著他們在這個官方穆斯林國家享有宗教自由。

「GCN 正在裝備整個地區的牧師和領袖,」戴理克說。「你將一個真正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與巨大的需求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他們所在的地方,也是他們正在解決的問題。」

在世界各地長大

馬西莫和他的祖國一樣胸襟廣闊,是個世界主義者。他的父親是意大利人(在德國長大),母親是馬來西亞人(擁有葡萄牙血統)。他父親的工作是爲一家德國科技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工廠,因此他的生活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從馬來西亞到新加坡到德國再到中國,然後又回到德國。

馬西莫說:「我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但實際上幾乎是無神論者。在上海生活期間,馬西莫的母親莫琳(Maureen)與一位基督徒鄰居成了朋友,這位鄰居不斷邀請她去教會。她的堅持讓莫琳感到厭倦,於是她加入了這位姊妹的查經班。

莫琳說:「沒過幾週,我就覺得自己必須接受這白白的恩典。」當她告訴兒子她已經歸信時,兒子認爲她一定是食用了他藏在家裡的大麻。

毒品是馬西莫應對搬家的方式。「我想融入所在的社區,」他說。但融入社區的代價很高。於是他開始逃課,他付錢給出租車司機,讓司機開著出租車則在高速公路上飛馳,而自己則坐在車頂上。16 歲那年,他因酒精中毒住進了醫院。

「我就是一個過度自信、被寵壞的外國小孩,成長於不同的第三世界國家。我的朋友都是外交官和跨國公司高管的孩子。」馬西莫回憶道。

從巔峰到低谷——兩次

馬西莫在比利時上大學時,他的父親爲了發財而參與了一些高風險投資,但沒有得到期望的回報。當時他仍在沉迷毒品,爲了給父親省錢,馬西莫轉學回到馬來西亞。

起初,這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在馬來西亞,馬西莫認識了一個女孩,和她同居,從學校畢業並找到了工作。幾年後,他們結婚了。但沒過多久,她就離開了他。

「這對我打擊很大,」他說。「我原本只是爲了交朋友而碰毒品,現在我真的離不開毒品了。與此同時,我在工作上卻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這時因爲馬西莫開始使用冰毒,這是一種強效興奮劑。他說:「我可以不睡覺。我可以一邊努力工作,一邊盡情狂歡。」

但冰毒帶來的只是暫時的興奮。過了一段時間,馬西莫的公司發現了他的毒癮,不得不開除了他。那年他 28 歲,一無所有——妻子離開了、工作沒有了,銀行帳戶裡的錢越來越少,汽車和公寓的欠款也沒還清。他所擁有的只是毒癮和一位基督徒朋友。

得救

他還記得當時的對話。

「嘿,怎麼回事?」他問晨曦。「我有自殺傾向,我冰毒上癮。我只是在勉強活著。你爲什麼和我做朋友?你就不怕我把你拉下水,和我一起陷入抑鬱嗎?」

「別擔心,」她告訴他。「上帝不會讓你把我拉下來的。」

幾分鐘後,他們就打了本文開頭的那個賭,馬西莫能找到神。

根據晨曦的要求,他搬回了家,而在家裡他必須假裝清醒、不能再吸毒了。不但如此,他還找到了一份工作。他開始去參加媽媽的浸信會,時不時地讀經禱告。

「這真的很令我感到尷尬,因爲我不相信神,」他說。「我當時想,『親愛的牆,我向你禱告是因爲我看到了你。神啊,我看不到你,所以我只能對著牆祈禱。」

有時,他把自己的禱告發給晨曦,只希望有人能回應一下,她總是回覆「阿們」。

他去教會聽道的時候,總是覺得牧師在針對他講道,他懷疑有人把自己的事情告訴了牧師、慫恿牧師針對他。他回憶說,「我是個癮君子,所以我總是對別人疑神疑鬼。」

其他奇怪的事情也開始發生。他應邀參加了一個基督徒商人午餐會,會上演講者分享說,在基督改變他的生命之前,他曾經是一個毒販。馬西莫的父親通過他母親所在教會爲福音朋友舉辦的查經班信了耶穌,一位印度基督徒鼓勵他開始爲自己的毒品問題禱告。

馬西莫開始相信耶穌,但只是把耶穌當作能解決他問題的那一位,而不是主。

「我仍然認爲自己是個好人,」馬西莫說。「我不想傷害任何人。我不恨任何人。即便是幫助朋友吸毒,我也只是爲派對提供方便。我只是想讓人們開心,幫助他們享受生活。」

後來有一天,他聽到一位牧師說,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他說:「這讓我明白,我其實並不在乎別人,只在乎自己。我不在乎我的父母經濟拮据,我有很多錢,但我只是用錢來買毒品。我不在乎吸毒的人是否健康。我甚至不關心我周圍的環境,也不關心我身上會發生什麼。」

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根本不算是個好人。

馬西莫說:「我明白了。我需要一個救主,我無法拯救自己。我不需要耶穌來幫助我清醒。我需要耶穌來拯救我,徹底改變我。」

他終於明白了: 毒品不是問題所在。罪和破碎才是問題所在。而他一直在毒品中尋找的答案,正是耶穌提供的。

系統神學

馬西莫開始參加一個小型的靈恩派 C3(三人核心靈修同伴——譯註)教會。他喜歡靈恩派教會中熱切的禱告和牧師與會眾互動的方式。但在他父母家舉行的一個植堂聚會也讓他覺得很有趣。

他回憶說:「(在我家聚會的這些基督徒)會打開《創世記》,誦讀它、解釋它。」其中一位負責人斯科特(Scott)主動提出與馬西莫一起通讀一本屬靈書籍。斯科特在他的 Kindle上選了大約 10 本基督徒書籍讓馬西莫挑。

馬西莫說:「我當時在做電子產品的系統設計,我想更多了解神,於是我選中了這本書——《系統神學》。我想我會很喜歡這本書的,因爲我喜歡系統和結構。」

他現在想起來就笑了。「我不知道古德恩的這本書居然那麼厚,但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欲罷不能了。那是我讀過的第一本基督徒書籍。」

他們花了一年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讀完之後,馬西莫想進入神學院學習。

但他當時沒有去的原因是:他背負著沉重的債務——兩萬美元的毒品消費、拖欠的汽車貸款和一大堆信用卡帳單。他告訴自己,等還清了這些錢就去神學院。後來,他又找了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讀神學加上成爲實習牧師意味著他的收入要減少 75%。

但讀神學、成爲牧師的想法並沒有到此爲止。一天晚上,當他向一個大學生小組作見證時,他分享了《路加福音》9:60,耶穌在那裡對一個不願跟隨祂的人說: 「讓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講神的國。

他說:「我不知道這節經文給學生們什麼影響,但我真的被說服了。當時我看著大家說,『我要辭職了。』」

陳歌麗和福音城市網絡

他做到了。馬西莫與父母同住,一邊在吉隆坡第一浸信會實習、還債,一邊在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學習,以節省開支。他最喜歡的課程之一是「在城市中植堂」。

他說:「我的課程項目是在第一浸信會成立一個年輕人的聚會。」他寫了一份計劃,並給教會看,他們很喜歡,他的教授也很喜歡,並把他介紹給了亞太地區城市引力協會( City to City Asia Pacific)的首席執行官古納·拉曼(Guna Raman)。

「他邀請我參加在香港和新加坡舉辦的植堂者密集課程。」馬西莫說。這兩個城市交通便利,對宗教自由頗有保障,是重要的植堂中心。

馬西莫回來後精力充沛地投入到他的年輕人事工項目中。這個項目發展得很好,最終那些年輕人被納入了教會主堂。小試牛刀的馬西莫又想幹點別的。

他與他的教授克里斯(Chris)合作,克里斯當時正在與一個小組一起爲建立新教會禱告。作爲課程項目的一部分,馬西莫開始拜訪當地的教會,從他們的聚會方式中汲取經驗。

剛開始不久,他就收到了他在第一浸信會認識的一個女孩發來的短信。她剛剛結束一段破碎的婚姻,想在一個基督徒團體中重新開始。她想知道他是否能推薦一些在她工作地點附近聚會的基督徒小組,她很想可以參加。

他告訴她:「嘿,你可以和我一起去參觀一些教會,也許你會有所發現。」沒過多久,他們就喜歡上了對方,參觀教會成了約會。一年後,他們結婚了,就在幾週後,馬西莫被任命爲全新的福音城市教會的長老。

成長中的運動

福音城市教會是吉隆坡新興福音運動的一部分。

神學院教授邁克爾(Michael)是這場運動的推動者之一,他童年的一部分時間是在馬來西亞與他那植堂建立教會的父母一起度過的。1987 年,他們全家搬走了。

「我和妻子於 2010 年回到吉隆坡,」邁克爾說。「我們看到浸信會中幾乎沒有新教會——也就是說幾乎沒有增長。我認爲,雖然有一些特例,但總體而言這是吉隆坡所有教會的晴雨表。這些教會在成長,但更多的是在年齡上的成長,並沒有真正參與到這個已經成長到我們離開時六倍大的城市中去。」

2012 年,一位名叫黃方洋的華人長老會牧師接待了約 35 位牧師,舉辦了爲期兩天的「城市引力」植堂培訓。之後,他們中的十幾位決定一起閱讀新出版的凱勒著作《中心教會》。

這個讀書會每月討論一章,花了四年時間讀完這本書。讀完之後,他們就建立了友誼,圍繞著事工異象凝聚在一起,並決定建立一個建立和復興大吉隆坡地區教會的網絡——GCN。他們的人數也在增加,一路上還吸收了神學院的學生和牧師。馬西莫就是其中之一。

他說:「當時我是時間最多的人。」於是他們讓他負責組織工作。

馬西莫帶著他過去從冰毒中獲得的能量投入其中。2017 年,他啓動了爲期兩年的植堂孵化器,邀請約拿單·李曼來講了一場關於健康教會的大會,並舉辦了一場關於職場門徒訓練的研討會。2018 年,他將 GCN 組織爲正式機構,成立了理事會,並開始每月舉行牧師聚會,討論實際事工。

自 2019 年以來,馬西莫和 GCN 幫助共同主辦了一次有幾千位中國家庭教會成員和牧者參加的會議,舉辦了多次地區性會議(演講者包括葛瑞爾和狄馬可),並提供英語和普通話的網絡講座。馬西莫建立了一個團隊,搭了一個網站,並透過網絡提供研討會、課程、電子書和文章。他召集專業人士進行信仰與工作討論,召集宗派領袖共進午餐,召集婦女參加 Parakaleo 研討會。

去年,馬西莫成立了一家名爲」溫室」(Greenhouse)的出版機構,已經在當地印刷了 15 本書,包括派博的《看見和品嚐耶穌基督》(Seeing and Savoring Jesus Christ)、狄馬可(Mark Dever)和亞保羅(Paul Alexander)的《如何建造一間健康教會》How to Build a Healthy Church),並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再出版 200 本書。GCN 的網絡已發展到 150 多位講英語和普通話的牧師,每年培訓 500 多位教會領袖,並爲五個城市的四間新教會、一間重新植堂的教會和三間涵待復興的教會提供資金支持。

「城市裡以福音爲中心的教會比 14 年前更多了,」邁克爾說。「這將建立起這裡的整個生態系統。這意味著更多的人定期獲得良好的飲食習慣_這將影響他們對工作場所、社區和家庭的影響。這意味著他們將更多地受到基督的影響——至少,這是我們的禱告——這將帶來更多的門徒和更健康的教會。」

風險

這裡有一個風險: 馬來西亞是一個穆斯林國家——自十世紀阿拉伯和印度商人抵達以來一直如此。馬來人約佔全國人口的 60%,法律規定他們必須信奉伊斯蘭教。

但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澳大利亞北面,中國南面,與印度、中東和非洲東海岸之間的水路交通便利——意味著它始終充滿著不同的民族和宗教。

戴理克說:「它是東西方的交匯之處。近年來,由於中共政府愈加嚴厲,以及香港的衰退,馬來西亞出現了移民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和其他人湧入馬來西亞,尋求在一個更加多元化和自由的經濟體系中生活。對於該地區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投資和居住地。」

馬西莫說,向這些人傳播福音的一個自然方式就是信仰和工作的結合問題。

他說:「這裡的人平均每天要無償加班四個小時左右。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環境——他們醒著的時間有 60% 都在工作。因此,信仰與工作不僅僅是另一個話題。這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環境。」

他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計劃在秋季召開一次信仰與工作會議,而柴培爾的《在工作中與恩典同行》Grace at Work)則是他出版願望清單上的頭等大事。他希望好的神學能幫助當地教會爲這一人群做出有效的見證。他想告訴他們,福音不是更多的工作,而是恩典。

即便是介紹以福音爲中心的神學的工作,「就像推動一塊巨石」,也是恩典,福音城市網絡普通話事工負責人林天賜(Gideon Lim)說。他回憶說:「在當時,推動事工是如此艱難。但現在,我們開始看到一點動靜了。」

天賜對未來充滿盼望——在他的網絡中,四分之三的人都在 40 歲以下。他說:「我看到了那些得到福音中心事工祕訣的人在他們的服事上出現了巨大的改變。」

「我們正在建造一艘船,」馬西莫說。「但如果上帝不把風吹過來,這艘船哪裡也去不了。這取決於神。祂是滿有憐憫的那一位。」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Why a Drug Addict's Bet Is Helping to Grow the Church in Southeast Asia.

Sarah Eekhoff Zylstra(沙拉·茨爾察)是福音聯盟的資深作家,於西北大學獲得新聞學碩士學位。
標籤
植堂
城市
城市引力
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