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歷史上的受難週
2024-05-15
—— Russ Ramsey

聖周(Holy Week,亦稱受難週)指的是從棕枝主日到復活主日的這段時間,我們來看一下聖經怎樣記載了當年這一週每日所發生的事。你也可以在復活節的「聖周」根據本文讀經。

棕枝主日

(有關這一天所發生事件的完整記載,請參閱《馬太福音》21:1–11;《馬可福音》11:1–11;《路加福音》19:28–44;《約翰福音》12:9–19)

耶穌騎著驢駒進了耶路撒冷,這是自從祂復活拉撒路後第一次出現在這裡。拉撒路的故事流傳很廣,耶穌也成了名人。大家都想一睹真顏。他們出城迎接祂,像迎接君王一樣,因爲他們聽說祂行了這神蹟(約 12:18)。

耶穌說拉撒路的死會讓很多人相信神,他們會看到「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約 11:4)但是祂所指的榮耀遠過於祂的榮入聖城。實際上,祂根本不是在指人加給祂的榮耀。拉撒路的復活會讓以色列當時的宗教領袖心更剛硬,他們會給耶穌定死罪,而耶穌會接受並且戰勝死亡。這就是他所說的榮耀。 他騎著驢駒進城時,大家呼喊著:「你們的王來了!」百姓們盛讚耶穌讓拉撒路死而復活,但是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耶穌來,不是因爲拉撒路復活而得榮耀,而是爲要藉著自己的復活而得榮耀。

星期一

(有關這一天發生事件的完整記載,請參閱《馬太福音》21:12–22,《馬可福音》11:12–19,《路加福音》19:45–48。)

如果耶路撒冷是一個馬蜂窩的話,耶穌的榮入聖城就是實實在在地捅了它一下。你甚至可以聽到蜂窩裡面傳來嗡嗡作響的躁動,這是耶穌的對手們怒不可遏,準備動手的預兆。耶穌作爲君王來到耶路撒冷,堅定地宣告了祂的權柄超過所有世俗權柄。

星期一,耶穌又來了,這一次則是宣告神子民的失職,他們沒有履行聖約職責,沒能成爲世界的祝福。福音書中關於星期一的內容大部分都圍繞著耶穌的權柄展開,無論是對受造的世界還是審判這個世界,祂都有權柄。祂所做的一切都帶著權柄。耶穌星期一早晨喚醒門徒,說祂要再去耶路撒冷傳道,儘管這聽起來十分危險,但並不出人意料。所有人都感覺到有些事正在發生,彷彿耶穌已經過了最後一道關口,馬上就要到達終點。祂的處境極爲危險。

星期二

(有關這一天發生事件的完整記載,請參閱《馬太福音》21:23–26:5;《馬可福音》11:27–14:2,《路加福音》20:1–22:2;《約翰福音》12:37–50。)

如果說星期一耶穌清理聖殿是一場活生生的、潔淨神家的寫照,祂針對的是所有人,那麼星期二則針對的是當時的宗教領袖,祂在聖殿上直截了當地挑戰他們。耶穌先是毫不含糊地指出,這些宗教領袖對他沒有任何權柄,接下來的時間他都在聖殿教導神的話語。然而,星期二下午是耶穌最後一次以自由之身公開在聖殿施行教導。那天祂所說的就是祂的結案陳詞、祂的宣言。

耶穌離開聖殿後, 祭司長和文士已經開始「想法子怎麼用詭計捉拿耶穌,殺他」(可 14:1)。但是,如果耶穌要爲自己辯護的話,祭司長他們靠著拿捏出來的證據想讓耶穌送命是不可能的。但是耶穌不會。相反,面對指控,祂將沉默不語,祂要把自己的性命交給這個充滿了叛徒、謊言和褻瀆的世界。這就是他來到世上的目的。下午祂離開聖殿時,心裡很清楚祂馬上就要這麼做了。

星期三

(有關這一天發生事件的完整記載,請參閱《馬太福音》26:6–16;《馬可福音》14:3–11;《路加福音》22:3–6。)

對耶穌的對手來說, 過去幾天事態越來越緊張,他們也越發的怒不可遏,耶穌卻毫無畏懼、堅定不移。祂一直是通過話語來改變人,但祂已經說的夠多的了。在死期將至的星期三,耶穌很平靜。

祂在長大麻風的西門家,大家知道西門是因爲他的麻風病。一起吃飯時,拉撒路的姐姐、伯大尼的馬利亞(約 12:3)拿了一瓶極其貴重的香膏來到耶穌面前,這瓶香膏頂得上一年的工錢,是她專爲耶穌安葬之日存留的(約 12:7)。馬利亞先要打碎瓶子,才能將香膏塗抹在耶穌的頭上澆上(可 14:3)。這就好像打開一瓶價值兩萬美元的香檳,而馬利亞是特意這麼做的。她把自己的所有都給了耶穌。馬利亞獻上最珍貴的寶貝,因爲她明白耶穌爲了她即將把自己擺上。

馬利亞這樣做是極美的,耶穌要每個人都知道這點。她在準備他的安葬。舉手投足之間,馬利亞都對耶穌極其尊重。耶穌同樣以尊敬待她,祂說歷史將永遠不會忘記她美好的善行。而我們也的確沒有忘記。

星期四

(有關這一天發生事件的完整記載,請參閱《馬太福音》26:17–75《馬可福音 14:12–72;《路加福音》22:7–71;《約翰福音》13:1–18:27。)

聖經用大量篇幅來描寫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的那個星期四。一開始是約翰彼得去預備一間樓上的房間。就在這個房間裡,耶穌爲眾門徒洗腳,祂他告訴他們,祂來是爲了潔淨他們。

開始吃飯時,耶穌對門徒說, 他們中的一個要出賣他。每個人都懷疑自己是不是耶穌說的那個人。之後耶穌就差猶大去做他要做的事。

在這頓最後的晚餐上,耶穌擘了餅,分了杯,他重新給餅和酒賦予了(更好的說法是成全了)新的含義。餅是他的身體。杯是他的血。最後的晚餐提醒門徒,神不僅僅從外部解救了以色列人,將他們從法老的暴政中解救出來;神更是從我們裡面拯救了我們,祂將我們從悖逆神的虧欠和罪惡中拯救出來。

耶穌爲祂的朋友們,以及今後要通過他們來認識他的人禱告,求天父使他們合一(約 17 章)。然後耶穌和朋友們去到橄欖山禱告。但是耶穌不僅僅去那裡禱告而已,他去那裡等候。沒過多久,一群人舉著火把,在黑暗中找到了祂。這就是祂一直以來都在等候的事情。

受難日(星期五)

(有關這一天事件的完整記載,請參閱《馬太福音》27:1–61;《馬可福音》15:1–47,《路加福音》23:1–56;《約翰福音》18:28–19:42。)

星期四晚上在客西馬尼園耶穌被捕了,一個門徒出賣了祂,而其他所有人都離棄了他。祭司長和猶太公會在深夜時分祕密審問了耶穌,他們最後的裁決是耶穌要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個裁決要羅馬總督彼拉多執行。雖然祂很不情願,但是最後祂還是依從了猶太人的意思。

耶穌先是受了一頓殘忍的鞭刑,然後才被釘十字架。他在上面待了六個小時,直到氣絕身亡。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在十字架上發生了巨大的交換,有失去也有得到,其程度之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基督的贖罪祭拯救了整個世界。但是當時在場的人,要麼不知道這個時刻的重要性,要麼看著這個他們認爲是世界救主的人死在羅馬人手中,傷痛欲絕,希望破碎。他們無法叫停死亡,他們也不知道這死原是爲他們預備的。他們對他寄予了極大的希望,雖然他曾說過他會受許多苦、三日後復活(可 8:31),但他們怎麼可能知道這就是祂說的受苦?

星期六——被遺忘的一天

(關於這一天所發生事件的完整記載,請參閱《馬太福音》 27:62-66)

耶穌釘死在十字架後,時間轉到了星期六,聖經關於這一天的描寫比這一週其他任何一天的都要少。不過,這一天依然很獨特,因爲這是耶穌被埋葬在墳墓的整整一天。

昨天,祂被釘死了。 明天,祂復活了。可是今天呢?儘管這天對我們不太重要,聖經上也只有幾句經文,那個將耶穌置於死地的祭司長卻沒有忘記。耶穌早期出來傳道時就反覆說他會死在耶路撒冷的祭司長手上,然而,三天後他會復活(例如,《馬太福音》12:40;《馬可福音》8:31,9:31,10:34)。

當然,祭司長對此嗤之以鼻。不過,他們沒有忘記。在受難日與復活日之間,耶穌的預言讓他們無法放下擔心。《馬太福音》27:62-66 講了一個奇怪的故事, 我們看到祭司長他們心裡忐忑不安,生怕耶穌留了一手,而他們卻一無所知。

復活主日

(有關這一天所發生事件的完整記載,請參閱馬太福音28:1–20,馬可福音16:1–8,路加福音24:1–53,約翰福音20:1–21:25。)

主日清晨,耶穌的一些朋友去他的墳墓,爲這個亦友亦師的人膏抹身體。但是到了那裡,卻見到一個人,福音作者稱他「衣服發光」。他告訴他們耶穌不在那裡了, 就像耶穌曾經說過的, 他復活了。

在祂死前的一週,這位好牧人挺身而出,面對審判、罪惡、死亡的豺狼,祂所做的一切都帶著權柄。我們可能會想,耶穌的死到底成就了什麼呢?而這就是福音的榮美之處。耶穌不是以一個殉道者的身份被釘上十字架的。他沒有不合時機地出現在錯誤的場合。祂從來沒有仰人鼻息,看人眼色。耶穌或生、或死、或葬,統統都是出自他的計劃。

沒有人奪了他的性命。他自願捨去。爲誰?爲了他的羊,他的百姓。

他捨去性命,只爲了再取回來(約翰福音10:18)。十字架不僅僅是讓他去死,更是讓他死而復活,戰勝四處遊走、如豺狼橫行的罪與死亡。

復活節告訴我們,「耶穌真的就是按照祂說的去做了!他真的是要爲你捨命。他著著實實地復活了,他也著著實實地了解你,愛你。」

編輯注:要全面了解第一個聖周,請參閱安德烈亞斯·科斯滕貝格(Andreas Köstenberger)和賈斯汀·泰勒(Justin Taylor)的著作《耶穌的最後日子:史上最重要之人度過的最重要一週》(The Final Days of Jesus: The Most Important Week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Who Ever Lived,十架路出版社,2014年)。本文曾發表在基督長老會博客(Christ Presbyterian)上。根據四本福音書的記載,作者加以綜合分析,制定出以上時間表,藉此詳細展示了耶穌在世傳道最後一週所發生事件的可能次序。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網站:Easter Week in Real Time.

Russ Ramsey(羅素·拉姆西)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基督長老教會(Christ Presbyterian Church, Nashville, Tennessee)擔任牧師。他在印第安納州長大,道學碩士畢業於泰勒大學(Taylor University),後來又在聖約神學院(Covenent Theological Seminary)獲得神學碩士學位。
標籤
復活節
受難週
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