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工作
從基督教搖滾樂之父學到的關於信仰與工作的功課
2019-02-11
—— Chuck Armstrong

「這是一個關於把信仰激進地貫徹到底,而非將其侷限在教會的人的故事。這種動力影響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

如果可以將拉里·諾曼(Larry Norman)的人生歸結成這兩句話,格里高利·桑伯里(Gregory Thornbury)可以算是做到了。世人公認的基督教搖滾之父拉里·諾曼所做的一切都是激進的。所有基督徒都能從他的一生中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

「基督徒應該去了解拉里.諾曼的故事,因爲他熱愛談論文化參與的話題」,桑伯里坐在紐約曼哈頓下城的一間咖啡館如此說到。「『文化參與』是個熱詞,而拉里本人生來就是爲了『文化參與』。他做的事在當時一點都不受歡迎。這也是我稱他是『神聖的笨蛋』的理由。教會不喜歡他所做的,世俗音樂產業不知道該拿他怎麼辦,他就一直這麼努力著」。

桑伯里的新書《爲什麼要讓魔鬼擁有好音樂?:拉里.諾曼以及基督教搖滾音樂的危機》(Why Should the Devil Have All the Good Music?: Larry Norman and the Perils of Christian Rock)完整地講述了諾曼的事蹟。對桑伯里來說,拉里在信仰上的激進是他故事的關鍵。

「老實說我不喜歡『文化參與』這個詞,因爲這樣聽來『文化』好像在遠處,是我們要去攻下的下一個小鎮。」他說,「很遺憾,可是我們已經被文化淹沒了。文化現在佔上風。所以,問題是如何才能合情合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不至於讓自己在信仰上妥協?我覺得這與年輕的基督徒來說密切相關,十分有意義。因爲他們不喜歡抱著『縮在一個聖潔的小團體裡面』的心態。大家都想進入藝術領域,從事電影行業,可是誰真的做了這樣的事?我就在藝術領域,遺憾地講,我們認爲在這些領域裡面公認的基督徒藝術家們,其實沒人知道他們是誰。可是提到拉里·諾曼?大家尊敬他。非基督徒比基督徒更尊敬他。」

爲耶穌冒險的搖滾明星

1969年,諾曼攜首張個人LP專輯《磐石之上》(Upon This Rock)登上舞台。該專輯由極富傳奇色彩的Capitol唱片公司發行。海灘男孩(The Beach Boys,美國加州搖滾樂隊),七級煉獄(Avenged Sevenfold,美國加州另類金屬樂隊),野獸男孩樂隊(the Beastie Boys,美國朋克樂隊),瑪麗·簡·布萊姬(Mary J. Blige,美國女歌手)還有其他數不清的藝術家都與該唱片公司合作過。這張專輯包含了歌曲《你不能拿走主》(You Can』t Take Away the Lord),《在曠野的摩西》(Moses in the Wilderness),《甜美的救贖之歌》(Sweet Sweet Song of Salvation)以及《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他在把搖滾樂唱遍全國的同時也傳播了福音。

「大家都知道拉里是個耶穌狂熱者,可是,他就是那樣的人」,桑伯里解釋說。他一直是拉里的粉絲。第一次聽了拉里的唱片以後,他開車750英里跑去看拉里的演唱會。從那以後他開始成爲拉里的鐵桿粉絲。正如他自己所說,諾曼的音樂已經成爲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我見了他。我跟他聊了聊。那時候我做廣播節目所以我可以採訪他,我可以從後臺觀察到他,」桑伯里回憶道。「每個人都覺得他頗具爭議,但是他真的是唯一一個在臺下也很真實的人。他和大家在一起,他與大家一起禱告。其他人表現得好像一個搖滾明星,可拉里真的就是個搖滾明星。」

2018年聽到諾曼去世的消息時,桑伯里就住在諾曼的埋葬地俄勒岡州塞倫市附近。桑伯里前去問候,不久他和諾曼的兄弟查爾斯成了朋友,最終這段友誼使桑伯里可以翻遍諾曼的日記和筆記,有上百箱。別人都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存在。

「那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桑伯里說。「我翻遍了他所有的東西。故事在我眼前慢慢展開,我好像回到過去了一樣。」

查爾斯還有他的家人把拉里所有的東西都交給桑伯里,信任他能根據所發現的忠實地講述拉里的故事。這不僅是關於一位複雜多面的搖滾明星的故事。這位藝術家畢生追求治死宗教人士的自我滿足感,桑伯里精心講述的是此人不朽的人生傳奇。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想要冒險一搏,施展自己的藝術家。問題是你的賭注下對了地方嗎?只有去做了才知道」,桑伯里談到自己的書的主題時說。「拉里爲耶穌而冒險,在耶穌身上以藝術的形式雙倍下注。今天我讀到的大多數講工作與信仰相結合的東西都不怎麼有用,原因是那其中耶穌基督的福音的分量很少,沒有拉里那麼直截了當。拉里那時候經常遭到基督徒而非世界的騷擾,你知道嗎?這也許才是正確的結合。」

我們屬於世界,但是我們在世界當中麼?

C.S.路易斯曾說: 「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基督教的小小讀物,而是更多的基督徒以基督信仰的眼光在其他領域寫的作品。」

桑伯里身兼紐約市國王大學校長以及紐約藝術學院副校長的職位。他覺得鮮有人能達到路易斯所說的這種標準。

他說,「書裡描述了這麼一刻:拉里在想有多少非基督徒會去基督徒書店,主動尋找那些歌唱救贖或者告訴人如何做一名好基督徒的唱片。拉里明白非基督徒永遠不會這麼做,他們也永遠不會主動去聽這樣的音樂。這就是拉里想要基督徒藝術家們明白的點。」桑伯里討厭基督徒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基督徒)應該在世界上但是不屬於世界。

我們愛這麼說,但實際情況是我們屬於世界卻不融於世界中」,桑伯里說。「我覺得我說過的話裡唯一被人記住的是這句:基督徒作爲名詞是最偉大的,作爲動詞卻是最慫的……但是諾曼,他遠遠超前於他所在的那個時代。他在最著名的耶穌歌曲裡談論性傳播疾病,這對於那個時代來說的確是太超前。拉里.諾曼涉足了那些人們敬而遠之的領域。他批評美國以及教會對於好戰者的消極被動的態度。我們今天又如何呢?我們喜歡裝好人。爲了說真話而甘願冒犯任何人,不論對方什麼身份,那樣的先知我們沒有。不過他們要麼站在真理一邊,要麼站在惡者一邊」。

桑伯里認爲,真正做到讓上帝超越一切進入個人工作領域的人很少

「今天那些在世俗音樂領域裡的基督徒,天啊,光聽他們的音樂,你是很難搞清楚他們信仰的是什麼的,」他說道。「我覺得沒人知道該怎麼行出路易斯說的那種標準。過去你給人一張拉里·諾曼的唱片,對方會接受。他們也許不會去鑽研其中的宗教主題,但是大家會說這唱片不賴,他們也理解你喜歡拉里.諾曼的原因。你大可以抬起頭而絲毫不覺得彆扭。」

苦樂參半的故事

儘管桑伯里對諾曼的大膽風格和勇氣頗爲讚賞,這位搖滾明星的經歷並非一帆風順。

他承認「這是一個甜蜜與苦澀交織的故事」。「我覺得某些基督徒是可以做到避免與世俗的衝突,但是拉里的不同之處在於即使他在職業生涯的某些時刻賺到很多錢,他也不在乎錢。他從不製造話題,但是圍繞著他的神祕色彩卻蓋過了其他任何人。不管怎樣他都要確保自己是那個德國童話裡面穿花衣的吹笛人,要是他的音樂賺不到錢,他就把聽音樂的人擄走。」

諾曼堅信每個人都應該聽他所歌唱的信息。他不想把自己從從外界剝離開,他也不支持其他基督徒這麼做。他出了越來越多的新的音樂,辦了更多的演唱會,這給他帶來了更多粉絲,他也迎來了更多的批評。諾曼看自己是一個絲毫沒有宗教氣質的屬靈專家。

桑伯里繼續說道,「當你把成爲專家當作你的目標時,你要當心了。這樣的專家有點像先知,好像希臘太陽神神殿上的特爾斐碑文。我認爲這是清教徒福音派的一個特點,是最好的地方同時也是致命弱點。根據羅馬天主教傳統,如果你是祭司,不管你會不會佈道,你都要主持彌撒。有了彌撒你就有了人們需要的東西。但是換做是神的話語,人們就會爲了聽神的話來找你。這就很危險了。」

諾曼的故事苦樂參半之處就在於此。桑伯里這麼說是爲了提醒讀者當心。

「拉里的故事吸引人之處不在於他的成功,而是在於他那複雜又有點神祕的低谷時期。諾曼最親密的朋友在訪談裡毀謗他,他的演唱會宣傳團隊散播他的謠言,臺下當他們談到諾曼的不良行爲時紛紛搖頭」。簡而言之,諾曼太複雜多面太富有爭議性,當時社會的基督教世界很難支持他擁護他。諾曼去世時被稱爲「史上難得一見的音樂家」。他沒有得到應得的成功和認可。

這個故事有趣又讓人著迷,卻不一定能給人直接的希望。基督教搖滾之父,傳播福音的先知拉里·諾曼都做不到的事,今天的基督徒還能怎樣呢做?

讓福音的流言蜚語真正成爲流言蜚語吧

「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人把信仰激進地貫徹到底,而不是僅僅在教會裡面活出信仰」,桑伯里帶著一絲樂觀如此評價。「這影響了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拉里將自己置身於一些讓人鄙視的情境之中。2018年拉里去世了,Spin(美國著名音樂雜誌)準備了一篇關於拉里的專題故事。他們採訪了妖精樂隊(The Pixies,美國1980年代搖滾樂隊)的布萊克·弗朗西斯。弗朗西斯說有一次他帶著拉里去俱樂部時撞見了一個從事成人電影行的男人。那個人特別喜歡拉里,兩個人相處得很好。你知道嗎?拉里就在那。他活在世界裡面卻不屬於世界。」

桑伯里總結說,「他在努力,他努力讓基督徒成爲藝術家。音樂對他來說應該是藝術作品,而非宣傳某種思想觀點的工具。關於基督福音的流言蜚語在他手裡成了真正的醜聞。那是一個很大的冒險。」

《爲什麼要讓魔鬼擁有好音樂?》還有其他拉里·諾曼生平的記錄裡提到,披頭士樂隊的保羅·麥卡特尼曾對這位基督徒搖滾歌手如此說,「要是你能閉嘴不談宗教信仰的話你早就火了。」

但是諾曼從來不會閉口不談他的信仰。桑伯里的終極問題得到了清晰明了的答案:對於諾曼來說,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要冒著被人說閒話的風險,但是不論代價多大都是絕對值得的。


譯:Apri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Faith-and-Work Lessons from the Father of Christian Rock

Chuck Armstrong(切克·阿姆斯特朗)正在紐約市救贖者林肯廣場做教牧實習。今年秋季他將在美國中西浸會神學院攻讀倫理學方向的教牧博士。
標籤
文化
藝術
工作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