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在話(妻子聽到可能不以爲然),我對家務活兒特別「過敏」。每次打掃衛生時,不管是吸塵、疊衣服,還是擦電視櫃,我的眼睛和鼻子都會腫起來,還會一個勁地咳嗽、嗆到、打噴嚏。
其實這是因爲我對灰塵過敏。只要一碰到能讓室內灰塵飛揚的活動,我就會過敏。
那麼,過敏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說來也怪,這其實是我們自身防禦系統出了問題。我們的免疫系統本該抵禦病毒和細菌等外來威脅,卻誤把自己當成了敵人。就像自己的士兵開始攻擊自己的陣營一樣。
這種「自己打自己」的情況,在基督徒群體中也屢見不鮮。我們總覺得威脅來自外部——異教徒、激進無神論者或西方個人主義者。可要是威脅來自內部呢?來自我們的基督徒弟兄姐妹呢?
前不久,我在谷歌上搜索兩位知名基督教領袖的名字,沒想到在一些基督教網站上看到他們被指責爲撒但信徒、假教師和異端。有些網站甚至還幸災樂禍地對這些知名基督徒說著最難聽的話。
每年年初,我都會在臉書上分享我打算用「一年讀完聖經」(Bible in One Year,簡稱BIOY)這個應用來做每日讀經。這條分享總能收穫很多點讚。但每年總會有一些好心的基督徒朋友問我,用這個應用是否妥當,因爲它是由啓發課程的甘力克(Nicky Gumbel)牧師編寫的。也許是我太單純了,到現在我還是不明白爲什麼要對甘力克抱有戒心。
上個月,我上了朋友的視頻播客節目。總的來說,評論區還算和氣,大多是正面評價,或者提出了一些需要澄清的問題。但也有少數基督徒的評論帶著莫名的敵意和惡意。
以上這些網絡上的不愉快或許還可以置之不理。但在現實生活中,基督徒之間的衝突卻真實地每天都在上演。就在去年,我們教會的牧師在經受了多年來自教會成員和領袖們的敵意對待之後,最終離開了事工。
爲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是什麼讓基督徒之間變得如此劍拔弩張?
首先,從聖經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況其實再正常不過了。以《詩篇》爲例,我以前一直以爲《詩篇》就是一本讚美上帝的喜樂詩歌集。但自從用「一年讀完聖經」應用(Bible in One Year,簡稱BIOY)系統地研讀後,我開始留意到許多之前忽視的經文。《詩篇》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都在描述詩人被仇敵包圍的處境——更令人心痛的是,這些仇敵中很多都曾是他的朋友。他們暗地裡密謀要傷害他(參見《詩篇》3,4:8–10,6:6–10,7:6–17,9:3–6 等)。
在福音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令人深思的規律:每當耶穌行善,他的敵人就起了殺機。舉個例子,耶穌醫好了一個手枯幹的人,法利賽人不但沒有爲病人痊癒而歡喜,反而商議要除掉他(太 12:13–14)。這種反應簡直匪夷所思。所以下次當你做了好事卻遭人記恨時,不妨這樣想:至少他們還沒有密謀要害你。
其次,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規律。社會心理學家亨利·塔傑費爾(Henri Tajfel)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解釋說,人們天生就渴望尋求地位、歸屬感和安全感,因此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群體。但問題在於,要形成「我們這一群人」的概念,就必須有一個「他們那些人」作爲對立面,並把各種社會問題都歸咎於「他們」。
更嚴重的是,群體內部也會出現自我攻擊的傾向。群體往往要求成員必須表現出絕對的忠誠,嚴格遵守群體設定的道德標準。一旦群體開始懷疑有「異己分子」滲透進來,擔心「敵人」就在內部,一些自封的「純正衛士」就會跳出來指控同伴,給他們貼上「異端」的標籤。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既顯示了自己的「正統性」,又在群體中獲得了更高的地位。
在這種氛圍下,公開的羞辱批鬥就會接踵而至。子女會站出來反對父母,學生會公開抨擊教授,多年的朋友也會反目成仇。這樣的場景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中屢見不鮮,在當今的網絡「批評文化」中依然存在,甚至在基督徒群體中也不例外。這不禁讓人深思:爲什麼我們總是重蹈歷史的覆轍?
從更深層的屬靈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其實更加令人不安。馬克·塞耶斯(Mark Sayers)在他發人深省的播客節目《這個文化時刻》(This Cultural Moment,第三季第五集)中指出,這正是屬靈爭戰的真實面貌。說到屬靈爭戰,我們常常會想像撒但如同電影特效中那樣,正面發起血腥可怖的猛烈進攻。
但塞耶斯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撒但力量有限,他採取的是另一種策略:散佈半真半假的謠言、製造流言蜚語、傳播虛假信息,在敵人內部挑起紛爭。這正是撒但對付耶穌基督教會的慣用伎倆。他四處散播謠言,煽動我們的恐懼,破壞彼此之間的信任——直到我們開始窩裡鬥,從內部分崩離析。
面對這樣的攻勢,我們該如何應對呢?也許,我們應該先從省察自己眼中的梁木開始(太 7:3)。在我們爲捍衛福音真理而奮鬥的時候(徒 20:28–31),很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到自己的主內弟兄姐妹(參見《馬可福音》9:38–40)。
說來很有意思,現在治療過敏症的一些新方法居然建議患者多接觸泥土、細菌和病原體。這是爲了重新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讓它能夠準確分辨出什麼才是真正的威脅,什麼只是無害的刺激。
對基督徒群體來說,這個道理也很相似。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侷限在基督徒的小圈子裡——週日去教會、工作日參加查經小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就很可能把自己與外面的世界完全隔離開來。這樣一來,我們就會有太多閒暇去挑剔自己人的毛病,把原本用來防禦外敵的武器,反而對準了自己的同伴。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Look Out for Friendly Fire! How Christians Can Be Our Own Worst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