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推荐一本小说
吉因·方特:向每一個基督徒推薦《我彌留之際》
2022-04-21
—— Justin Taylor , Gene C. Fant

吉因·方特(Gene C. Fant Jr.)博士畢業於南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目前在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的棕櫚灘大西洋大學(Palm Beach Atlantic University)擔任教務長和英語文學教授,著有《博雅教育:學生指南》和《神是作者:如何讀聖經敘事文》等書。


美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文學的時候,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寫於1930年的小說《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偶爾會成爲他們的必讀書目。選這本書其實是出於實用主義考量,因爲福克納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但他的代表作《喧譁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難以閱讀的程度卻令人咋舌。而《我彌留之際》則內容簡短、情節引人入勝(一個衰敗家庭爲女主人的葬禮做出各種努力,但在前往家族墓地的途中卻遭遇種種艱辛)。有時一章只有一句話(「我的母親是一條魚」),就會讓許多學生感到困惑和氣憤。不過現在好了,有了一部超酷的由詹姆斯·弗蘭科(James Franco)導演的改編電影

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彌留之際》提供了一個神學發現的寶藏,目的不是肯定正統的敬虔,而是清晰地提醒信仰的必要性。福克納喜歡《舊約》,但對《新約》不那麼著迷,認爲希伯來語舊約故事更有說服力。我的感覺是,他是一個「隱祕」的加爾文主義者,他認爲贖罪非常有限(神非常非常聖潔,同時又非常非常殘酷),因此沒有人是蒙揀選的。神是一個公正的法官,祂正確地判處每個人要面對死刑。因此,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不斷走向死亡的軌跡上——禿鷹終究會環繞著我們每個人的屍體,至少畫面是這樣的。

我聽到有人說,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是如此熱衷於福音帶來的果效,以至於否定了福音本身所需要的基督的犧牲、受死及恩典事工中的根基,福音應當是呼召我們悔改而非享受的。《我彌留之際》則描繪了一個既沒有福音根基也沒有福音果子的可怕世界。

這部小說思考了男人和女人的本質。

它讓我們面對墮胎帶來的絕望。

它爲我們提供了達爾文獎(Darwin Awards)中最厚臉皮愚蠢行爲的文學化身。

對於我們這些在年輕時就成爲基督跟隨者的人來說,有一種持續的風險,即忘記了沒有福音盼望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我們根本想不起沒有盼望的生活是什麼感覺,但這就是我們的朋友和鄰居離開基督的狀態。《我彌留之際》是一種重新理解這種無望的方式。當我們讀到最後幾頁時,我們就被征服了。哦!感謝神,這個世界不必像這樣!我們不只是垂死的動物。如果我們不只是被困在一個垂死的世界裡等死的動物,那該多好!如果有一位救世主,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如果有一位救世主能把我們從愚蠢和死亡中解救出來就好了!

啊,這就是功課。救恩來自於我們的世界之外。除非我們謙卑己心、抬頭仰望,否則我們無法看到超然之物:基督提供的恩典。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作者博客:Gene Fant: A Novel Every Christian Should Consider Reading.

Justin Taylor(賈斯汀·泰勒)是十架之路出版社(Crossway)的高級副總裁,曾出版過多本書籍,同時他也是「兩界之間」(Between Two Worlds)與「福音派歷史學」(Evangelical History)這兩個博客的博主。
Gene C. Fant(吉因·方特)博士畢業於南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目前在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的棕櫚灘大西洋大學(Palm Beach Atlantic University)擔任教務長和英語文學教授,著有《博雅教育:學生指南》和《神是作者:如何讀聖經敘事文》等書。
標籤
小說
推薦一本小說
福克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