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17:11-19 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十個麻風病人向耶穌求醫,但最終只有一人回來道謝。每到感恩節,人們常常把這段經文簡單解讀爲一個道德教訓:「要多存感恩之心」。
但是,我們真的需要聖經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嗎?這不是什麼新穎的觀點。科學研究早已證明,心存感激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從TED演講到奧普拉的脫口秀,這樣的觀點俯拾皆是。那麼,這真的是《路加福音》在這段經文中要傳達的核心信息嗎?
深入解讀這段經文,我們會發現它不僅僅在強調感恩的道德意義,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深入認識耶穌基督這個人。它向我們揭示,聖經中的感恩遠不止於感激之情,因爲它超越了我們得到的惠贈本身,引導我們將自己交託給施恩者。
感激本質上只是一種情感,只有當它被表達出來才能成爲真正的感恩。單純的感激僅僅停留在內心體驗層面。這種區別在《路加福音》第 17 章中得到了生動的展現。
當耶穌走進村莊時,麻風病人遠遠地呼喊:「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他們不得不與大家保持距離,因爲在當時麻風病人是不能與正常人接觸的。作者路加通過這個細節,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內心的絕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麻風病人稱耶穌爲「夫子」。在《路加福音》中,只有門徒才會這樣稱呼耶穌。這個稱謂表明麻風病人相信耶穌的大能。當他們祈求醫治時,耶穌本可以立即治癒他們,但祂沒有這樣做。相反,祂吩咐他們去見祭司。就在他們遵命前往的路上,他們的病便痊癒了。
對其中九個麻風病人來說,故事到此就結束了。他們的身體得到了醫治,隨後便去見祭司,以便能夠重返社會。他們心裡或許充滿感激——誰不會呢?但遺憾的是,他們的感激之情並沒有轉化爲實際的感恩行動。
那九個麻風病人並不缺少感激之情,但他們沒有看到醫治者的卓越之處。他們更滿足於痊癒本身這件事,而不是醫者本人。
這個問題不僅存在於那九個麻風病人身上,也可能出現在基督徒群體中。生命路調研(Lifeway Research)調查了 1200 名美國人,問他們最感激什麼。排在首位的是家人,其次是健康和朋友。研究人員甚至沒有把上帝或耶穌列入選項。當問及他們通常向誰表示感謝時,家人再次位居榜首,上帝則緊隨其後。
這項調查凸顯了基督徒應當重視的一個問題:我們對上帝的感激,往往更多地源於祂賜予我們的世俗之物,而不是祂本身。這是否意味著我們主要是從個人的舒適和安全感來定義上帝,而不是通過聖經的啓示來敬拜他?
當那位麻風病人轉身回到醫治他的主面前時,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感恩。他不僅僅爲病得醫治而欣喜,更是返回到耶穌面前,俯伏在祂腳前獻上感謝。在《路加福音》第 17 章中,「感恩」一詞在希臘文中是「eucharistéō」,它的含義遠不止一句簡單的「謝謝」,而是描述了對上帝發自內心的、充滿感激的敬拜。
作者路加用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這一幕:麻風病人謙卑地俯伏在地,而耶穌滿有憐憫地俯視著他。隨後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了。」其他九個人雖然得到了身體的醫治,但唯有這位回來感恩的人得到了完整的救贖,體會到了因信靠耶穌而獲得的更深的醫治。
聖經告訴我們,感恩應當建立在對上帝的信心之上。這種感恩不受個人處境的侷限(弗 5:20;帖前 5:18),無論順境逆境,都要心存感恩。
當生活舉步維艱、當我們感覺被上帝遺棄時,要如何保持感恩的心呢?在《裸顏》(Till We Have Faces)一書中,路易斯寫道:「主啊,我現在明白了你爲何不回答我。因爲你自己就是答案。在你面前,一切疑問都煙消雲散。還有什麼答案能比這更美的呢?」
這正是那位麻風病人的領悟。他明白耶穌賜予他的,不僅僅是醫治他的疾病,也不只是滿足他的一些願望。耶穌作爲我們的盼望和救贖,將自己完全地賜予我們。當我們真正明白這個真理,並感受到它在生命中的充實與滿足時,感恩就不再是爲了獲得的恩典,而是爲了賜予恩典的主。
耶穌最終將麻風病人帶到祂的面前。這位病人發自內心的感恩表明他已經完全順服於基督的主權。這也正是我們走向基督時應有的態度。就如保羅所說:「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在他裡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西 2:6-7)
當我們順服於基督時,聖靈會在我們心中滋養對救主深深的愛。即使在物質匱乏時,祂幫助我們順服基督的主權,欣然接受祂所賜予的一切。即使在患難和苦痛中,聖靈提醒我們:基督如何爲我們受苦,存心順服,以至於死(腓 2:6-9)。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些真理,在任何境遇中都甘心順服於基督的權柄。這樣,我們就能體會到:生命因著祂的信實和慈愛而變得美好。我們能夠真誠地感恩,因爲真實的感恩源自福音。這是一種信心的流露——相信上帝是美善的,祂的安排都是最好的,真正美好的生活唯獨在祂裡面才能尋見。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On Thanksgiving, Go Beyond Grat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