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时事
福音怎樣在極度富足的新加坡扎根?
2020-10-22
—— Brett McCracken

今年夏天的一部熱門電影《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把新加坡這個島國搬上了大螢幕,這使人們的觀影體驗更加豐富多彩。如果要展現亞洲極度富裕的家庭,新加坡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影片中生動展示了這座富裕的現代城市,它連續第五年成爲世界上最昂貴的居住城市——從濱海灣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 Hotel)的太空飛船建築,到精心設計堪稱世界之最的樟宜機場(Changi Airport) ,再到豪華且富有殖民地時期特色的萊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

電影一開始的鏡頭裡有這樣一幕:一群豪門貴婦在奢華的豪宅中學習聖經《以弗所書》。鏡頭同時捕捉到貴婦們的歡笑,從中我們可以略略看出新加坡基督教的輪廓——一個物質富裕和對神的敬畏同時並存的國家,有的時候這種組合表現不錯,有的時候則不然。

新加坡曾經是一個孱弱的第三世界島國,人們曾對其發展充滿質疑。如今的新加坡已經轉變爲世界人均GDP最高的發達國家之一。雖然也同樣面臨著發達國家的挑戰,比如收入不平等、貧困問題、高昂的生活成本等,但新加坡一直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最富裕和管理最完善的國家之一。然而,伴隨建國以來新加坡人固有的決心和努力,新加坡文化固有的一些特徵讓福音在這裡很難扎根,這些文化特徵包括自強不息、實用主義和物質主義。

針對新加坡傳講福音和門徒訓練中所面臨的諸如此類的挑戰,我採訪了當地的三位牧師:救贖山教會(Redemption Hill)的西蒙·墨菲(Simon Murphy),愛加倍浸信會(Agape Baptist Church)的古納·拉曼(Guna Raman)和獨一聖約教會(One Covenant Church)的陳懷志(Wai Tze Tan)。 本文是此次採訪的錄音整理。

問題一:關於新加坡的基督教信仰,福音聯盟的讀者們需要知道些什麼?

墨菲牧師:基督教在新加坡的存在顯而易見——這裡有許多教會,他們在社區中扮演著非常活躍的角色。基督徒人數雖然不斷在增長,但仍是很小的一部分,還有許多人沒有聽過耶穌。許多教會都在竭力傳講神的話語和彰顯基督的愛。但也有一些教會其實並沒有福音,在那些教會裡的會眾並沒有清楚理解福音應當怎樣影響人的生命、怎樣彰顯在生活的環境中。這種脫節容易導致人們把基督教僅僅當作道德宗教,認爲人需要自己努力爭取神的喜悅,而這也是能夠被爭取的;或者認爲福音是神和人之間的協議,需要信心和行爲獲得安全感和祝福。

無論怎樣,神在新加坡的工作都非常活躍,祂不斷吸引不信的人,不斷賜給基督徒更多切慕神的心。從不斷增長的歸信人數,新教會的湧現和基督徒在社區中的積極參與這幾個方面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點。

拉曼牧師:新加坡是個擁有580萬人的小島(278平方英里),卻有800多座教堂,表面上看新加坡是一個非常「基督化」的國家。基督教在這裡看起來強健有力。新加坡有幾個備受矚目的大教會,它們在國際上都享有很高的名聲和認可,但他們的神學根基都很薄弱且膚淺。許多教會所講的道是道德性的,甚至宣揚「超級恩典」、隱祕或公開地宣講成功福音。新加坡教會迫切需要建立神學上的深度。

陳牧師:新加坡曾是前英國殖民地,通用語言是英語。英國殖民者最早將基督教帶到了這裡。 超過18%的新加坡人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其中7%是天主教,11.8%是新教,還有少數是東正教。

問題二:請介紹一下你們自己的教會。

陳牧師:獨一聖約教會是一個全新的植堂教會,我們在新加坡紅山(Redhill)聚會,我們這間教會是救贖主城市植堂網絡(Redeemer City to City)和全球宣教機構(MTW)支持的植堂。第一次公開崇拜是在2017年4月,現在每個主日早晨出席的人數大約有40名成人和10名兒童。他們中間有的是單身,有的是年輕家庭,有的已經工作,有的還在讀書。我們教會吸引比較多的是一些曾經離開教會和信仰,現在開始尋求回到神家中的人,也包括教會成員周圍一些沒有信主的朋友,還有從海外回來的新加坡人,或是剛剛搬到新加坡的外國人。

獨一聖約教會在新加坡的目標是努力爲福音得人,特別是在人們中間爲福音作謙卑可信的見證,包括那些對神充滿懷疑的人,慕道友和已經信主的基督徒。我們的認信是古老的使徒信經和威斯敏斯特信條。我們相信教會之間應當彼此連接,互相鼓勵幫助,共同宣教。我們是一間宣教的教會,相信神交託給了教會傳揚福音、與文化互動的責任。

墨菲牧師:今年11月是救贖山教會建堂10週年。每個主日在三個分堂聚會的人數平均有1000至1100人。 我們位於市中心的唐人街。會眾既有當地人,也有其他國家的人。平均年齡非常年輕(28歲),主要由學生和職業人士組成,單身和家庭的比例也很平衡。

那些來到教會的人,尋求更深地認識神和心靈的滿足。他們不滿足只知道一些基督教詞彙和對神膚淺的理解。他們對聽道和福音閱讀,以及明白和運用福音都有很高的熱情和渴望。我們努力將福音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並幫助他們建立以福音爲中心主動深入的人際關係。以「更新城市」作爲教會持守的核心觀念之一,我們渴望看到福音在這裡廣泛傳播。爲上帝的榮耀,在社會、文化和屬靈層面更新我們的城市。這意味著我們會積極追求憐憫和公正,並將我們的信仰應用在我們的工作中。

拉曼牧師:過去29年,我一直在愛加倍浸信會牧會,這家教會是我親自建立的。現在有2個分堂:一個在多實(Dorset),一個在華樂(Farrer)。華樂的教會是四年前多實教會植堂建立的,主要是爲了幫助年輕的職業人士尋求神。  

華樂那裡的基督徒主要服事教會後面的中產階級社區,那裡有21棟高層公寓樓,約2100個家庭,加起來有10000人。 教會爲了縮短教會和社區之間的距離,多年來一直努力進行公正和憐憫事工,爲要贏得鄰舍的心,爭取他們來聽福音。

2010年是教會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通過提摩太·凱勒的著作,我再次看到福音的大能和和福音的中心性。這一看見帶領教會開始了驚人的福音之旅,從事工設計到以福音爲中心的講道,教會生活在許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問題三:新加坡獨特的歷史文化怎樣影響了當地的基督教?

拉曼牧師:新加坡過去30年非常富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政府的務實觀念。總之新加坡人並不關心什麼核心價值,他們關心的是是否好用、什麼可以賺更多錢、什麼使人更加成功、什麼可以帶來更多舒適,還有什麼可以使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這種觀念和方法已經湧入教會。新加坡的教會傾向於輕鬆舒適的生活。這個國家沒有經歷過大的災難(除了2003年的非典),也沒有經歷過嚴重的經濟低迷。所以這裡的基督徒也不喜歡苦難。許多人認爲神是慈愛的而不是憤怒的。幾乎不明白罪的教義,也因而不能感恩十字架的救贖,不能明白因著基督所成就的事而白白賜給我們的恩典。

這裡的基督徒感興趣的是一位醫治的神和賜福的神,而不是聖經中的神。

墨菲牧師:新加坡是一個民族宗教多元化的國家。政府和社會都極力保證維護不同民族和宗教之間的和諧。對於許多國家而言,新加坡是一個將多元文化踐行最好的鮮明範例。這意味著在城市生活的人需要特別注意宗教敏感,每個人必須包容其他宗教,這種愛心和寬容對於人們尋求了解基督教或其他宗教都非常有幫助。然而其負面影響是,如果沒有經過很好的對話而堅持真理,人們誤以爲聖經中的基督教沒有寬容,排斥一切,甚至對社會有害無益。

正如大部分亞洲國家一樣,新加坡也非常強調家庭觀念。個人主義被認爲是在消弱家族榮譽、破壞名聲與和睦。特別是年長的一代,許多人認爲孝順和聽話才是對長輩的最高愛戴。另外民族與家庭觀念緊密聯繫在一起,比如他們會說,我們是華人,所以應該這樣想或這樣做。這可能會給基督徒與他們未信的父母之間帶來許多挑戰,或者導致基督徒按著違反聖經的原則去生活。基督教起初傳入新加坡是通過外國宣教士和殖民勢力,所以也會被看作是西方宗教,根本不適合自己種族身份。

陳牧師:新加坡是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三的國家。這個國家有著良好的教育,複雜而多元的社會,其地理位置有很大的戰略優勢,位於東西方的十字路口。世界一流的機場提供飛往亞太許多城市的航班,比如吉隆坡、雅加達、曼谷、香港、台灣、新德里、珀斯、上海和東京等。飛行半徑爲7小時,可以連接28億人。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新加坡的文化,分別是多元,實用和世俗。多元是因爲這個國家的多元文化政策。實用是因爲現代新加坡之父李光耀,他曾在劍橋大學接受過教育後來做過律師。李光耀並不熱衷於理想而是根據可行性開展社會建設。儘管所有宗教匯聚在這裡,但統計顯示新加坡世俗化逐年增長,其中有18.5%的人認爲自己是「無宗教信仰」。迴避宗教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人們認爲宗教和他們的生活方式及需要毫無關係。宗教機構墨守陳規,越來越少的去關注年輕人。還有一個明顯的原因,由於宗教領袖的醜聞被曝光,人們對宗教群體的道德信任大打折扣。

雖然這只是對基督教粗線條的描述,這裡基督徒的態度也傾向實用主義,而非按著教義真理。許多時候基督徒關心的是什麼有用,而不是什麼是真理。加上多元文化社會和對改變宗教信仰的敏感,教會似乎也走向「迎合眾人最低標準」,在強調教義特殊性方面非常軟弱。

問題四:新加坡的文化環境給門訓開展帶來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墨菲牧師:這裡一直持有和推崇精英制度的價值觀念,認爲它是成功和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新加坡人經常根據所取得的成就評估自己。有一種普遍的心態是,人們認爲自己的付出應該得到回報。進一步說這是一個充滿競爭、生活成本高昂的社會。他們認爲基督教僅此而已,對日常生活不能產生衝擊。在各種生活壓力下,人們認爲信仰無關緊要或者造成不便。信仰的挑戰也在於此。

陳牧師:人們非常努力地工作,也非常忙碌。因此許多人都很難有時間去教會。基督徒也經常感到教會中的教導和日常生活的脫節,很少涉及家庭、工作和人際關係等。

拉曼牧師:新加坡人真的非常忙碌,許多人經常因爲工作要到國外出差。孩子們從小在學校裡就面臨著很大壓力。許多基督徒沒有足夠的時間參加門徒訓練,許多人甚至沒有規律的基督徒生活(所以我們教會專門開始了一項事工,互相督促讀經),他們幾乎總是在奔忙的工作中禱告。

問題五:新加坡文化中最隱祕的偶像是什麼?

陳牧師:實用主義隱含在我們的教育系統裡,已經成了廣泛採用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它是靠自己就能夠解決問題的一種自信。另外一個是物質主義,這個觀念下人們沒有時間和空間去思考意義、目的和存在,而是更多地把思考侷限在此時此地。

墨菲牧師:首先,物質富裕的偶像根植於人們想要建立和維護一定的形像、名譽和生活方式,在高壓社會中不至於落後於其他人,人的價值由其成就來衡量判斷。這也間接說明了爲什麼成功神學會吸引那麼多的人。其次,因爲推行前面提到的精英制度,新加坡也深深陷於律法主義。接受恩典和活出恩典因此是違反直覺和文化的,有時甚至是冒犯,因爲這裡注重的是獎勵只給配得的人。所以,基督教被許多人看作是一種道德宗教。人們對福音的表達和理解只有得救,得救之後福音就沒有什麼作用或者是多餘。對於福音如何應用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人們的理解非常薄弱,成聖和門徒訓練也陷入律法主義,人需要靠自己的表現、行爲和服事獲取神的悅納。

拉曼牧師:首先應該是舒適。新加坡人對於受苦毫無準備,新加坡的基督徒也沒有預備好遭受任何迫害。許多人想要的是一個舒適的信仰,一個輕鬆的生活,一位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好處的神。其次是人的認可。在新加坡人們都渴望得到最好的一切,以海灣、機場、教育系統和最佳城市爲驕傲。新加坡人爲了獲得認可和成功不惜付出所有代價(爲自己和孩子),一旦失敗就會非常羞愧。當不幸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基督徒經常認爲這是神對他們的懲罰。

問題六:新加坡人最容易接受福音的哪些方面?

拉曼牧師:神接納我們不是根據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根據基督做了什麼,這一真理使我們真正得到自由。關於恩典的信息也賜下能力。這裡的基督徒需要找到基督裡的安息,而不是自己不斷努力賺取神的認可和祝福。福音帶給我們真正的安息。

陳牧師:一直以來渴望擁有深度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新加坡因爲實用主義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遠和冷漠。福音的應許是天父接納我們做祂的孩子,我們被帶入神的家中。這一點吸引到許多非基督徒。

墨菲牧師:愛和肯定在高壓社會的背景下,常常與一個人的表現聯繫在一起。福音在這方面卻呈現出天父無條件的愛。人們很願意接受這個真理,因爲它觸及到每個人被肯定的渴望,而不是根據人的表現才能得到的。雖然唯獨靠恩典得救在流行文化中似乎是傳福音的阻礙,但事實是反文化也能夠發揮其優勢。在一個根據人的簡歷衡量判斷一個人價值的社會,福音的觀點非常新穎,是人們從未聽過的。


譯:小靴子 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w the Gospel Takes Root in 'Crazy Rich' Singapore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麥卡拉根)是福音聯盟高級編輯,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於加州聖安娜市,二人都是薩瑟蘭教會(Southlands Church)的成員,布雷特在教會擔任長老。
標籤
福音
教會
亞洲
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