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爲什麼說《馬戲之王》抓住了美國人的想像力?
2024-04-19
—— Trevin Wax

《馬戲之王》(The Greatest Showman)的票房成功令人震驚。這部由休·傑克曼(Hugh Jackman)主演的 2018 年音樂劇電影在聖誕節前幾天上映時只獲得了區區 880 萬美元的票房收入。第二週,它的票房收入卻攀升到接近兩倍,這在當今好萊塢實屬罕見。在口碑和重複觀看的推動下,這部電影的表現依然出色,其原聲唱片一度在美國音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馬戲之王》講述了 P.T. 巴納姆(Barnum)和他創辦馬戲團的傳奇故事,包括了馬戲團成立之初的死亡特技、奇異動物、人類「怪人」和「畸形人」秀場。巴納姆的事業和他照顧家人的願望在一首又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中展開,這些歌曲的歌詞來自《愛樂之城》(La La Land)的創作團隊。

影評人和觀眾對《愛樂之城》大加讚美,但對《馬戲之王》則眾說紛紜。影評家對《馬戲之王》的評價不溫不火,而觀眾則獻上溢美之詞。可能是《馬戲之王》的製作方預料到了專業評論界的反應,決定炒作大眾的喜悅,而對專業精英的鄙視則不屑一顧。在影片中,巴納姆也看不起對演出橫加挑剔的評論家,因爲這些評論家無法從自己評論的演出中找到任何快樂。

《馬戲之王》爲何引起共鳴?

一部關於馬戲團的電影爲何能引起美國觀眾的共鳴?畢竟,巴納姆和貝利創辦的馬戲團已於2017年5月結束了長達 146 年的演出,而全美馬戲團的觀眾人數也跌至歷史最低點。《馬戲之王》的祕訣在於它的故事和歌曲創作觸及了美國人想像力中的幾個核心渴望。

首先,《馬戲之王》歌頌了美國夢。巴納姆從社會最底層躋身紐約上流社會的故事迎合了美國人的夢想,即任何人,無論其背景如何,只要具備足夠的想像力、決心和勇氣,就能崛起並獲得成功。電影還迎合了民眾的情緒,對精英階層大加譏諷。

其次,《馬戲之王》頌揚了家庭中夫妻關係的核心地位。影片中貫穿著切斯特頓式元素——一個白手起家的窮小子,一直忽視妻子的重要性,直到他環遊世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然後失去了聲譽和讚譽,才意識到與妻子和女兒在一起的幸福,然後又回到了他最愛之人的懷抱。「從今以後,這雙眼睛不會再被燈光蒙蔽,」悔過自新的巴納姆在發現得到世界和失去靈魂是多麼容易之後唱道。他說:「如果失去了這一切,我會得到更多。」影片的結尾場景爲我們留下了一幅忠心的丈夫和父親散發出家庭之愛的美麗畫卷。

第三,《馬戲之王》是一部「人性的慶典」,正如片中一位評論家無奈地承認的那樣。巴納姆僱傭了一群人類中的「怪人」和「畸形人」(長了鬍子的女性、連體嬰兒、狼人等等),爲那些背負著遭到家庭拋棄之傷痛的人帶來了尊嚴。他讓這些殘缺的人走出陰影,讚美他們人性的獨特和尊貴。

當然,真實的故事比你想像的更黑暗,尤其是在種族問題上。電影暗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即巴納姆對財富的追求可能已經不只是剝削了,但隨後又回過頭來,轉而對其進行讚美。真實的巴納姆從當時的種族主義中獲利,無論是他「租用」一名黑人婦女進行表演,還是他通過種族刻板印象來譁眾取寵。

賞析

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有很多值得我們欣賞的地方,即便我們仍然對影片的整體信息保持懷疑態度。

首先,我們不難在整個故事情節中發現救贖主題。當巴納姆和他未來的妻子還是孩子的時候,他們探索了一座廢棄的豪宅,並想像著如果豪宅被修復,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是兒童純真的美好寫照——他們在伊甸園的遺蹟中發現了美,同時又渴望一個更美好的新世界。

同樣,我們也能體會到影片對待婚姻盟約的嚴肅態度。當外遇危機來臨時,本片支持巴納姆對婚姻忠貞,而不是屈服於誘惑。

我們還可以讚美影片強調尊重和尊嚴地對待所有人,無論他們看起來有多麼不同。我看到一些評論提到,這群古怪的人其實詮釋了教會滿有榮耀的多樣性——用斯科特·麥克奈特(Scot McKnight)那句令人難忘的話來說,就是「不同的團契」("fellowship of differents")。不同的人匯聚成一個大家庭,圍繞一個使命團結在一起。

表現型個人主義與福音

《馬戲之王》最大的弱點在於它毫不掩飾地宣揚表現型個人主義。根據該片的思維方式,人生的目標就是發現和表達獨特的自我意識,不去在意別人會說什麼或做什麼,哪怕這會挑戰你的個性自由。人生的敘事就是通過追隨自己的心、表達真實的自我,然後與反對你的人——社會、家庭、過去或教會——進行鬥爭,從而找到通往幸福的個人之路。

電影的插曲《這就是我》("This Is Me",由長鬍子的女士演唱)歌頌了忠於自我、擺脫周圍人尖銳批評的精神。「我按自己的節拍前進!」這首歌講述的是如何認清自己,然後勇敢地向世界表達自己的身份。巴納姆的副歌唱道:「我們是光榮的,」他爲表達自己獨特性的力量而歡呼。

歌曲《復甦》("Come Alive")是一種邀請,公開號召人們擁抱影片中張揚的個人主義。第一節歌詞提出了問題(「你的內心在沉睡」)和解決方案(「活過來,去點亮你的光芒,讓它如此明亮地燃燒」)。不要「像行屍走肉一樣」度過一生,而要找到自己內心的火花,「掙脫」社會的期望,通過向世界表達自己來「證明你還有更多」。

作爲基督徒,我們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渴望,尤其是主人公追求幸福、渴望伊甸園的渴望。但影片中提供的解決方案是,我們「逃往自己設計的世界」。另一首歌鼓勵聽眾「拋棄狹隘的思想」「重新定義世界」,直到幻想的世界成爲現實。在與演員和歌手的一些在線訪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認爲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我們自己創造的未來世界的方法之一,就是接受最新的性別理論(尤其是變性運動)。

作爲基督徒,我們知道真正的福音並不在於找到並表達自己,而是找到基督並在他裡面表達基督賜給我們的新生命。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人類是「榮耀的」,但這並不是因爲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而是因爲我們反映了真正榮耀的上帝形像。此外,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自己的理解(「這就是我」),而是上帝對我們的宣告:「這就是我讓你成爲的人」。救贖來自於基督對我們的救贖,然後將我們安置在一個共同體中,在這裡,我們的個性既不會被偶像化,也不會被壓制,我們不會成爲彼此的克隆人,而是被塑造成基督的形像。

《馬戲之王》觸及了美國文化中引起強烈反響的幾個主題。其中有些信息與基督教教義相吻合,有些則不然。如果您觀看了這部電影,請盡情享受其中的故事和歌曲。只是不要被「這就是我」的信息所迷惑。教會對「活出生命」的呼喚遠勝於此。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作者博客:Why 'The Greatest Showman' Captured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員會(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資源開發部的副總裁,也是錫達維爾大學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羅馬尼亞的宣教士,是福音聯盟的定期專欄作家,並爲《華盛頓郵報》、宗教新聞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擔任《福音計劃》(The Gospel Project)系列叢書的總編輯,並在惠頓學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課程。瓦克斯著有多本書籍。
標籤
影評
歌曲
音樂劇
表現型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