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牧養警示:不要急著給人貼標籤
2025-09-19
—— Seth Troutt

想像一下:主日早晨,你正在教會大廳裡。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士第一次走進教會。你上前迎接她,告訴她咖啡在哪兒,並送上了一份「初次來訪」的小禮物。你問她:「是什麼原因讓你今天來教會的呢?」

她回答:「嗯,外面有很多關於哪一個教會才是正確的說法,但我知道等耶穌再來時一切都會水落石出,所以我不會太糾結神學上的細節。我也不太確定自己在尋找什麼。」

你回應說:「沒關係。有時候神吸引我們到祂那裡,我們可能對其他事還不太清楚。你是剛搬到這一帶嗎?在這裡有家人嗎?」

她說:「算是吧。我結過好幾次婚,所以跟好幾個家庭都有聯繫。現在我正和人同居。」

你接下來會怎麼做?你的腦海裡會立刻浮現出怎樣的故事?她是那種屢屢破壞別人家庭的人嗎?又或者,她只是一再遇人不淑,是五次痛苦關係的倖存者?也許,她真的很不幸,先後失去了五位丈夫?

到底該怎麼接話?問什麼問題合適?問題本來是好的,但一旦變成了盤問,就會讓人退縮。一無所知的時候,我們能說什麼?耶穌當年也遇見過這樣的一位婦人。

井邊的尷尬對話

在《約翰福音》四章裡,耶穌遇見了一位撒瑪利亞婦人。她已經結過五次婚,如今又和一個並非她丈夫的男人同居。她在烈日炎炎的正午時分來到井邊打水,這個時間很不尋常。就好像有人凌晨五點去超市買東西一樣。

他們談了活水這個話題之後,耶穌讓她去叫丈夫來。那婦人回答:「我沒有丈夫。」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17–18 節)這位婦人立刻意識到耶穌不可能憑常識知道這些,她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19 節)。於是,她提出了一個充滿信心的神學問題,而耶穌則向她表明自己就是彌賽亞。

就在這時,耶穌的門徒回來了。他們對耶穌正在和一個婦人說話感到驚訝,但卻沒有人開口問。場面同樣有些尷尬。約翰指出,沒有人說:「你要什麼?」或說:「你爲什麼和她說話?」那婦人留下水罐,往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有一個人將我素來所行的一切事都給我說出來了,難道這就是基督嗎」(27–29 節)

耶穌讀出了她生命的「日記」,她則成了一位傳福音的人。結果,「那城裡有好些撒瑪利亞人信了耶穌,因爲那婦人作見證」(39 節)。

補全空白

約翰帶著責備的目光看待門徒們缺乏好奇心的態度,但許多常去教堂的人和聖經教師甚至比門徒做得更糟。有位改教家甚至寫道

當他說這女人已經有過五個丈夫時,這很可能的原因是:她是一個悖逆又不順服的妻子,逼得丈夫一個個與她離婚。我這樣解釋這句話:「雖然神讓你與合法的丈夫結合,但你仍然不斷犯罪,直到因多次離婚而聲名狼藉,最終墮落到淫亂之中。」(原文即粗體字)

這一切有可能嗎?有可能。但經文本身有說嗎?沒有。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金口約翰(John Chrysostom)拒絕去揣測這位婦人的過往。同樣,聖經學者F. F. 布魯斯(F. F. Bruce)寫道:「我們並不知道她爲什麼會有這麼多任丈夫……最好把這看作是她在人際關係上經歷了許多失望,好讓她更能體會耶穌所賜的深切滿足。」

阿爾弗雷德·埃德爾海姆(Alfred Edersheim)的看法也讓我頗爲認同:

很難想像基督要求婦人去叫她丈夫來,主要是爲了喚起她的罪疚感……經文本身並沒有任何暗示……我們甚至無法確定她之前的五位丈夫究竟是死了,還是與她離了婚;如果是後者,我們也無法斷定責任究竟在誰身上。

在第一世紀,男人可以因「任何理由」而休妻(太 19:3)。此外,女性的經濟機會極爲有限。女人在不同的男人之間輾轉,或者不得不回到父親家裡,也不是罕見之事。現實的生存壓力大大限制了選擇的餘地。而在人類壽命較短的年代,早寡的機率也相當高。

儘管如此,許多人仍喜歡把《約翰福音》八章中的那位被告誡「不要再犯罪了」的女人,投射到《約翰福音》四章裡的這位婦人身上,然而經文本身並沒有提供這類線索。

牧養的短視

門徒沒有向耶穌提問,也沒有向那位婦人提問。我不禁想,教會大廳裡那些或站或坐的人,會不會也做出類似的反應?

剛開始事奉時,我看事情的眼光很單一。我對自己立下一個誓言:永遠不要輕視罪。從一方面說,這是對的。神恨惡罪,不容忍罪。基督爲罪而死,所以我們不能與罪和解。但另一方面,我過分執著於「直言罪」,反而陷入了一種天真的牧養方式。手裡只有錘子的人,眼裡看到的都是釘子。

我反對那種縱容受害者的文化。我想與眾不同。我強調人的自主、個人責任,以及神的聖潔。可悲的是,這意味著我的牧養模式主要是「尋找罪」。我有如獵犬般敏銳,總能發現罪。我總是用「哪裡有罪」的眼光去解讀別人生命裡的問題。

這當然比世俗文化好一些。世俗文化也一樣單一,只是他們把一切問題都追溯到「童年創傷在哪裡」。

然而,單一視角的牧養,仍與耶穌的方式不相稱。耶穌的做法更寬廣。許多時候,祂遇見人,並不是先要求他們悔改,而是先去醫治罪與傷害帶來的後果。祂責備罪人,也安慰受苦的人——兩者在祂身上是並行的。

更好的問題

如果我們以爲他人的生命問題只有單一的原因,我們就錯過了看見他們真實面貌的機會。這樣做,甚至可能比門徒當初的行爲更糟。因爲沉默總比妄下結論要好。

與其去假設,不如直接學耶穌在《馬可福音》10:51 裡所問的:「你要我爲你做什麼?」然後,讓我們信靠聖靈,帶領我們分辨當下最迫切的牧養需要。那個走進大廳的女人,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她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麼?她需要的,是真誠的關懷和帶著好奇的傾聽,而不是假設和指責。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astors, How Do We Guard Against Assuming the Worst?

Seth Troutt(塞思·特勞特)道碩,畢業於聖約神學院 ,是亞利桑那州艾森伍德教會(Ironwood Church)的牧師。
標籤
牧養
耐心
貼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