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長期以來,教會從國際宣教事蹟中獲益良多。爲此,我們推出「緬懷偉大宣教士」系列專欄,重點介紹那些至今仍鼓舞著我們的經典宣教士傳記。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1761-1834)和塞蘭坡(Serampore)宣教團的聖經翻譯成就令世人驚歎,但真正堪稱翻譯大家的,是亨利·馬丁(Henry Martyn,1781-1812)。馬丁畢業於劍橋大學,精通聖經語言、古典語言和數學。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僅用不到六年的時間,就在印度和波斯完成了新約聖經的烏爾都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三個譯本。
1923 年,康斯坦斯·帕德威克(Constance Padwick,1886-1968)出版了《亨利·馬丁:信仰的見證者》(Henry Martyn: Confessor of the Faith)一書。帕德威克是英國聖公會差會的宣教士,在阿拉伯世界宣教多年。雖然在 20 世紀之前已有四本馬丁傳記問世,但那些作品帶有濃厚的頌揚色彩,幾近聖徒傳記的寫作風格。
在馬丁去世一個世紀後,帕德威克以一位長期服事在穆斯林世界的宣教士的視角,採用更爲客觀冷靜的筆觸重新講述了他的故事。此前,她還寫過一本關於同事威廉·亨利·坦普爾·蓋爾德納(William Henry Temple Gairdner)的傳記。作爲一位重視歷史反思的作者,她認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能爲當代宣教事業提供重要啓發。那麼,通過帕德威克的敘述,我們能從馬丁的一生中學到哪些寶貴的傳教經驗呢?
《亨利·馬丁:信仰的見證者》
康斯坦斯·帕德威克 著
本書在出版時並未給宣教史研究者帶來太多新的史料。正如作者自己也承認的那樣,關於這位 19 世紀初期在印度和波斯傳教的偉大傳教士亨利·馬丁的傳記已有多部。
但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力求真實準確地還原馬丁的一生,客觀評價他在宣教史上的深遠影響,特別是他那堪稱奇蹟的成就——將新約聖經翻譯成烏爾都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三種文字。
被遺忘的書籍(Forgotten Books),276 頁
馬丁前往印度時,並非以傳統宣教士的身份前往,而是以一個「身份特殊」的宗教人員去的。他原本計劃加入英國聖公會差會,但因父親的遺產遭受損失,加上需要照顧年幼的妹妹,他最終接受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隨行牧師職位。
作爲隨行牧師,馬丁的主要職責是爲英語區的外籍人員提供宗教服務。不過,這個職位也讓他有機會接觸當地印度人。他不僅爲講烏爾都語的婦女和乞丐組織宗教活動,還創辦了一所掃盲學校。更令人欣喜的是,牧師的工作讓他能夠投入充足的時間從事自己最熱愛的事業——聖經翻譯。他與一位同事共同規劃了一個極具開創性的項目:同時將聖經翻譯成三種關聯語言,即烏爾都語、波斯語和阿拉伯語。
在印度的迪納普爾(Dinapore)和坎普爾(Cawnpore),馬丁一邊履行牧師職責,一邊親自負責烏爾都語的翻譯工作。到 1810 年,他完成了烏爾都語新約聖經的翻譯,該譯本隨後於 1814 年正式出版。
與此同時,他還擔任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譯本的總監,統籌管理著一個專業顧問團隊。在收到初步反饋後,馬丁對阿拉伯語譯本的質量產生了擔憂,於是專門邀請阿拉伯學者進行審覈。在獲得學者們的認可後,這個譯本最終於 1816 年付梓。而馬丁團隊最引以爲傲的成就,莫過於他們只用了短短 34 個月就完成的波斯語新約聖經譯本,該譯本於 1815 年出版問世。
在 19 世紀眾多傳教士和翻譯家中,馬丁堪稱翹楚。他在聖經語言領域的造詣最深,掌握東方語言的天賦也最爲出眾。儘管他十分敬仰威廉·克理和塞蘭坡宣教團,並與他們保持合作關係,但憑藉天生的語言稟賦和專業訓練,馬丁的成就更勝一籌。
馬丁對工作的執著和熱忱令人欽佩。無論是在海上航行期間,還是在印度和波斯炎熱的氣候下工作,他都堅持著嚴格的學習和翻譯計劃。他帶領翻譯團隊孜孜不倦地工作,對每個細節都精益求精,始終追求極致的準確性。在他看來,研究工作是一種能讓心靈煥發活力的靈修。正如他在日記中所寫:「研究從不令我感到疲憊。」(229 頁)
在從事翻譯和護教工作時,馬丁堅持深入研究原始文獻,如古蘭經和穆斯林神學家的著作。他經常與穆斯林學者展開深入的對話和討論。作爲一位滿懷宣教使命的學者,馬丁傾注全部熱情,致力於爲講烏爾都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人們呈現一個準確而優美的聖經譯本。
從個人喜好而言,雖然馬丁更喜歡平靜的祈禱和學習生活,但他始終踐行著現代人所說的「道成肉身」式宣教理念。作爲英國東印度公司多艘船隻的隨行牧師,他熱心服務每一位船員和水手。在印度時期,他把家門向英國士兵和印度人敞開,組織聖經研習會和禮拜活動。在語言學習方面,馬丁也不侷限於書本。除了鑽研語法書和文獻,他還通過與印度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日常交往來提升語言水平。
馬丁很好客,經常邀請訪客到他家來。在他的客廳裡,經常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拜訪者:既有穆斯林學者,也有羅馬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的神父,還有穆斯林和基督教的翻譯助手。因爲他經常邀請印度人到訪,英國社區的人便戲稱他爲「黑人的牧師」。(243 頁)
即便在與穆斯林進行教義辯論時,馬丁也始終保持著基督般的恩慈與憐憫之心。他以充滿親和力的方式傳播福音,與穆斯林朋友之間逐漸建立起真摯的情誼。馬丁堅信,讓穆斯林歸向基督的不是辯論的力量,而是愛的感召。正如他所說,他對這些靈魂懷有「溫柔的關切」。(205 頁)
通過帕德威克的傳記,我們看到,儘管馬丁才華橫溢、成就斐然,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當他啓程前往印度時,不得不與深愛的莉迪婭·格倫費爾(Lydia Grenfell)分別。因爲莉迪婭當時還沒有做好隨他前往印度的準備,這讓馬丁倍感孤獨。在他留下的日記和書信中,常常流露出對她深深的思念之情。
作爲一個自稱「純粹的學者」的人,馬丁在與英國僑民和貧苦印度人交往時也遇到不少困難。他覺得爲士兵和水手提供牧養服務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129 頁)儘管他更願意躲在房間裡讀書,卻不得不走出舒適圈,說著烏爾都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與當地人交流。
出發前往印度之前,朋友們因擔心他孱弱的身體而極力勸阻。在印度期間,他就經常在海上旅行中飽受疾病困擾。即使在患上肺結核、生命危在旦夕之際,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奔波于波斯各地,與當地學者一起審覈和檢查譯文。在從波斯到伊斯坦布爾 1500 英里的騎行途中,馬丁最終於 1812 年 10 月 16 日在土耳其託卡特去世,年僅 31 歲。他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的誓言:「讓我爲神燃盡此生。」
亨利·馬丁的一生爲全球基督教會樹立了許多值得效仿的典範。
當今時代,我們在繼續派遣職業宣教士環球佈道的同時,也應該肯定那些通過商業、非營利組織等其他途徑前往各國,在不同領域爲基督作見證的人們。
如同馬丁一樣,知識分子也應當在全球範圍內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熱情,彰顯神的榮耀:神學家可以投身神學教育事業,各學科的教授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大學任教,醫療專家和研究人員可以在診所和醫院工作,國際律師則可以致力於促進宗教自由和人權事業的發展。
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還可以效仿馬丁的價值觀,在他們寄居的異鄉實踐好客之道。
馬丁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身在何處,神的子民總會面臨諸多考驗,包括健康方面的挑戰。但我們應當懷著堅定的信念繼續服事,時刻依靠神的力量。正如馬丁所言,我們要像燃燒的蠟燭那樣,甘願爲神燃盡自我,爲大使命獻出全部。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Burning Out for God: Lessons from Henry Mart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