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牧師相信只要自己的教會轉變一下敬拜風格,週日上午聚會裡就會開始出現非基督徒,我爲這樣想的牧師感到遺憾。
不過對於許多人而言,這曾是、也依然是一個讓非基督徒來到教會的手段。儘管我完全支持讓非信徒來教會聆聽福音的思考(這想法本身就讓我激動不已),但我從未理解大多教會在這方面想要吸引非信徒所付出的努力背後邏輯是什麼。
當教會向會眾傳遞這一願景的時候,我就擔心教會在把自己引向失望。就我個人而言,我沒見過太多非基督徒雖然自己不信,卻熱衷於參加教會敬拜。當然,有一些例外——比如說,9·11慘劇之後或是母親節當天。
當不信的人來到教會時,他們的動機並不總是教會自認爲的那些吸引手段。
一位非基督徒會因爲免費咖啡來教會嗎?他完全可以開車去星巴克免下車窗口排隊,付3美元,然後15分鐘內就回到家中。
那投放資源建立社交媒體高大時尚的品牌形像呢?我想說的對你來說或許難以接受:你社區裡的非基督徒可能根本沒有在社交媒體上關注你們教會。
牧師講道非常詼諧幽默?油管視頻也很詼諧幽默?
也許無意之間,這些努力和創意其實吸引了那些從一間教會跳到另一間,尋找當月最對胃口信息的那群人,吸引了他們前來光臨消費。我們的努力、資源和福音事工常常吸引的是隔壁教會那些心懷不滿或是疲憊厭倦的基督徒,但吸引他們並非教會的使命。我們的使命是去接觸失落的靈魂。
因此,如果我們的教會想要忠心耿耿地找到失落的靈魂,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這個基本真相:教會成員會去教會,非信徒一般而言不會去教會。
但我們如何實現這一點呢?在我牧養的教會,我們的策略首先建立在牧養並裝備自己的教會成員上。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人們愛自己的教會,他們會希望自己的非基督徒朋友加入他們。
人們通常是因爲人際關係和邀請來到教會的。所以,與其嘗試做一些非信徒要麼視而不見、要麼從來都看不見的事情和努力來吸引他們,還不如努力在我們自己的成員中培養合乎聖經的教會文化,它在某些程度上甚至可以吸引到非信徒,以此來鼓勵他們來到教會。
我們在服事教會成員帶朋友來教會的策略中包含了兩個要素,我們從未對外講起或是宣揚,卻在踐行並對其多加重視。我們稱它爲「雙重承諾」。
承諾一:開車帶朋友去教會的路上無需給出免責聲明。
我不希望教會的成員帶朋友來教會的路上給出一連串「哦,順便說一句」式的免責聲明。或許你曾聽過或是親口說過以下這些話:
「哦,順便說一句,牧師很愛討論政治,但他沒有惡意。」
「哦,順便說一句,我知道你很內向,但他們會讓新來的人起立,好叫大家認識。」
「哦,順便說一句,有一個唱歌的女士,唱得很糟糕,但她的丈夫是管音樂的。」
我們重視追求卓越,也對組織教會的方式格外用心,因此不再需要給出免責聲明。同時,我們也重視雙重承諾中的第二部分。
承諾二:開車送朋友回家時不需要道歉。
同樣,我們不希望教會成員認爲他們需要爲不必要的攻擊和冒犯道歉。
「我很抱歉,他從來不開同性戀人士的玩笑。」
「我很抱歉,兒童事工的安全從來沒像這樣懈怠過。」
「我很抱歉,我們的牧師從來沒有在那個問題上如此缺少同情心。」
當你帶一個人來教會的時候,這是一件大事。你不會隨隨便便邀請別人。那個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答應要來。更符合實際情況的或許是你用了幾個月的對話和真心投入才贏得了朋友的信任,然後再邀請他或她的。所以在他或她到來的那一刻,你就是在將這個人託付給身邊的會眾。
這種雙重承諾並非炫耀或博人眼球;它是一種文化,向教會成員保證我們不會破壞他們已經投入在人際關係中的宣教心血。
我在服事和帶領的教會由一群熱心邀請非信徒來參加週日聚會的人組成。我們不認爲這是最終的目標,但我們全心全意、毫不扭捏地鼓勵自己的成員帶他們的朋友來教會——我們重視他們的到來。
如果我們不再將此當作優先事項,成員們會好奇我們是否迷失了方向。神的良善讓我們見到了人們帶著非信徒來到教會,讓他們聽見耶穌基督的福音,碩果累累。雙重承諾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爲非信徒若在週日早上來到了我們中間,並不是因爲他們聽說我們的樂隊很棒或是我講的話能使他們感同身受。而是因爲他們的朋友熱愛自己的教會,迫不及待地邀請他們加入。
譯:二欣;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w to Get Unbelievers to Come to 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