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工作
如何作爲一名通才榮耀神
2023-09-22
—— Joe Carter

注:你個人可能對這樣一篇文章毫無興趣。不過,我盼望這篇文章能給你認識的某個人帶去幫助和鼓勵,所以即使你不想讀這篇文章(我不怪你),也請考慮把它轉交給能服事到的人。

我的職業方向之一就是成爲一名通才。然而,我幾乎錯過了這個呼召,因爲我沒有意識到「什麼都懂一點」的「通才」會是神呼召我成爲的人。

多年來,我一直聽到很多朋友和同事說,他們認爲自己應當成爲某個領域的專才,但我從未聽任何人說過他要成爲每個領域都懂一點的「通才」。於是,我決定也成爲一名專才,我申請了歷史學博士的項目。

然而,我只堅持了一個學期就退學了。

在經歷了一次看似失敗的經歷後,我才終於認識到自己一直以來都應該知道的事情:神一直在呼召我成爲一個通用型人才(generalist),一個能把自己的興趣、才幹和技能應用於各種不同領域的人。

的確會有一些人因爲神的護理而學習了十幾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學科的知識,充其量對每個學科都有一點膚淺的了解,這似乎令你感到奇怪。你之所以爲此感到奇怪,是因爲你把智識上通才的成長路徑與專才的成長路徑等同起來了。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或許通才的成長和使用不像學術專才,而是更像藝術家。

好像表演藝術的智識積累

人類最早發展起來的藝術形式很可能是表演藝術,即在觀眾面前進行現場表演的藝術表現形式,如表演、模仿秀、歌唱或舞蹈。

然而,這種藝術形式的觀眾並不只是人類。表演可能是爲了上帝,是一種敬拜。詩人在詩篇中寫道,舞蹈是一種敬拜——「願他們跳舞讚美他的名」(詩 149:3)。同樣在撒母耳記下 6 章中,我們看到大衛「在耶和華面前踊躍跳舞」。當我們進入永恆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最偉大的藝術作品最終都是爲那三位一體的而擺上的。

如果普通人也蒙召進行類似的表演呢?如果我們這些普通人獲得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呼召,而不是將其作爲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獲得知識就是在造物主面前的一種表演呢?

這並不是說獲得的知識不能用於實際目的或不能服務我們的鄰舍。但把求知看作是在上帝面前、爲上帝而做的表演,我們就可以把它當作一種持續的藝術崇拜。就像大衛用踊躍和舞蹈爲上帝表演一樣(參撒下 6:16),我們可以自由地在不同領域尋求真理、知識和理解,以此來榮耀上帝。

通才之藝

那麼,作爲一種基督教藝術形式,通才主義(generalism,研究多種不同學科而非專攻一門學科的做法)會是什麼樣子呢?薛華(Francis Schaeffer)在他的《藝術與聖經》(Art and the Bible)一書中提出了評價藝術作品的四個標準,我認爲這些標準在這裡也適用: (1) 技能卓越;(2)真誠;(3)智識內容;(4)內容與載體的結合。

技能卓越。因爲我們「對一切都感興趣」,所以我們這些通才在收集、吸收知識和理解應用上往往馬虎草率。我們經常從一個學科跳到另一個學科,很少花時間處理我們所學到的知識或將其納入一個更廣泛的框架。

但是,就像甩動四肢並不能使舞蹈成爲藝術一樣,從一個學科跳到另一個學科也不能使求知成爲一種藝術性的敬拜。我們需要發展一種「舞蹈編排」,一種提供架構的系統,使創造性的表達和卓越的技能成爲可能。(想要知道我自己建立的系統如何運作,請參閱本文附錄)。

真誠(Validity)。「我所說的真誠是指一個藝術家是否誠實地體現自己和他的世界觀,」薛華說,「還是說他的藝術創作只是爲了金錢或得到接納。」如果藝術是爲了榮耀上帝,那麼通才同樣不是爲了以我們的博學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通才型基督徒來說,追求知識是爲了神,而不是爲了給其他弟兄姊妹留下深刻印象——那是一種迂腐。我們不是爲了他人的掌聲,而是爲了我們神聖護理者的認可而學習,這樣的「表演」才是真誠的。

智識內容。通才的工作是研究上帝就著祂自己及其創造的啓示。正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所寫:「有兩本書擺在我們面前供我們研讀,以防止我們陷入錯誤。第一本是揭示上帝旨意的《聖經》,第二本是表達上帝大能的被造世界。」

所有真理都是上帝的真理,但在第一本中,我們可以找到上帝最完美的啓示。無論我們在第二本中發現什麼知識,都必須與聖經所說的一致。正如薛華提醒我們的那樣,「藝術家的世界觀不能沒有上帝話語的判斷。」(因此,讀經和研究神學課題至少應占基督教通才學習的一半篇幅。)

內容與載體的結合。薛華說,「對於那些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來說,風格與內容之間存在著關聯。」

在作爲表演藝術的求知過程中,通才的藝術風格和藝術內容各是什麼呢?我猜想,這對於每個通才來說答案都是不同的。關於這一點,我最多只能解釋一下我是如何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回答這個問題的。

我們表演藝術的舞台是我們自己的思維(minds)——上帝甚至比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我們的思想(耶 17:10),而內容則是我們的意念(thoughts)。使得通識成爲一門藝術(或至少是藝術的一種主要「風格」)的是「崇高的模式匹配」("sublime pattern-matching"),即看到上帝所創造世界中的相互關聯性,這使得我們的心靈對他的宏偉和大能產生敬畏和崇敬之情

上帝喜歡的不是發現祂啓示的模式(當然,他已經知道了),而是這個過程引導我們像孩子一樣敬拜。正是這個過程引導我們不斷重複 17 世紀天文學家開普勒的禱告:「全能的上帝啊,我在追隨你思考你的思想!」這就是對知識和發現的追求,通過日益陶醉於我們救贖主的威嚴,以此來榮耀祂。

附錄

我更願意向你展現一個例子,以有效地說明作爲一種「藝術形式」的通才所需要的架構和過程,我稱之爲「編排」("choreography")。因爲我想不出什麼好例子,所以我還是分享一下我自己的過程吧。

不幸的是,我的方法既古怪又極端,很可能幫不上你什麼忙。它的目的是彌補我所受的不良正規教育造成的缺陷,並作爲一種持續的、自學式的補救措施。老實說,我甚至有點不好意思談起這個問題(我以前從未和任何人談過這個問題)。但我提出來,是希望它能給你一些啓發,讓你知道如何制定自己的「編排」,使自己成爲一個更加敬畏上帝的通才。

爲了與「作爲藝術形式的求知」這一比喻保持一致,我試圖稱上帝創造的「藝術作品」是一件拼貼畫、一件由不同形式的組合而成的藝術品,它創造了一個新的整體。由於沒有更好的標題,我稱這件作品爲「框架」("Framework")。以下是我如何把東西放進「框架」的過程。

核心: 我的百科類目

這一框架的核心是一種思想上的「百科分類」(Propædia)。「百科分類」這個詞來自哲學家莫蒂默·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作爲分類組織《大英百科全書》內容的工具。我自己的版本是對上帝啓示的主要話題和主題(包括一般啓示和特殊啓示)進行不斷調整(並慢慢擴展)後的模型。

下圖是我自己的基督徒「百科分類」思維導圖的一部分。(點擊這裡查看完整的 PDF 版本。注:「特殊啓示」部分尚未充實。)

這思維導圖的目的有三:(1)創建一個主題分類法,我最終可以把它放進我的頭腦中,作爲我框架的核心;(2)提供一個結構,幫助我了解哪些主題我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3)幫助我看到上帝的作爲和創造領域的廣闊概況,激發我的敬畏和敬拜。

工具: 心智模型

「什麼是初級的世俗智慧?」查爾斯·芒格(Charles Munger)發出了這個問題。「那麼,第一條規則就是,如果你只是記住孤立的事實,並試圖把它們丟進大腦,那麼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任何事情。如果這些事實沒有串聯成一個理論體系,你就沒有爲這些事情留下有用的形式。」

你可能從未聽說過查爾斯·芒格(你可能知道他的商業夥伴沃倫巴菲特,世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但他爲通才概述了一些關於心智模型需求的有益見解。在此,我不會詳述我認爲哪些心智模式是重要的,但我建議大家閱讀芒格的演講,以了解它們是什麼,以及爲什麼它們對於開發「理論晶格 ("latticework of theory")來說是必要的。

過程(第一部分): 閱讀

雖然求知包括對各種媒體——播客、視頻、圖表——的吸收,但我認爲最主要的來源應該是閱讀文字,主要是書籍。每天晚上我妻子睡覺後,我都會設定一個半小時的定時器,然後閱讀書籍。我的閱讀速度相當慢,但在 1.5 小時內,我通常可以閱讀 50-60 頁的文字。

我希望自己有這種想把一本書直接讀完的性格,但我沒有。相反,我通常每晚讀 6  本書中或5本中每本的15-20頁。我不推薦大家都用這種方法,因爲這對你可能效果不佳。但有時你必須使用任何適合你個性的方法,即便它不那麼理想。

無論是閱讀電子書還是印刷品,我都會做筆記,並爲「抓住」階段(見第三部分)高亮重要的文字。

過程(第二部分): 我的閱讀清單

我的閱讀計劃旨在彌補我的無知和弱點。由於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我人生的這個階段(46 歲),我所知道的並沒有我應該知道的那麼多。因此,我必須對一些我早就應該了解的主題進行大量的補充閱讀。

我的弱點是很容易被「新知」分散注意力(即便這個「新知」其實並不新)。我讀完一本書的幾個章節後,就會發現我還想讀別的書。爲了避免出現一堆亂七八糟、讀了一半的書,我制定了一個周密的閱讀計劃。

我目前的計劃包含 57 本書,計劃持續大約六個月(假設我能保持每天 100 頁的閱讀速度)。我創建了一個電子表格(使用 Google Sheets),在以下類別中每類有三本書: 聖經研究、基督徒生活、神學、傳記、歷史、經濟學、法律/政治、經典、小說、藝術/音樂、哲學/心理學、軍事科學/戰略思維、數學/科學、思想史、保守思想、寫作/實用技能以及「大概念」("Big Ideas")。

我有一條半硬性規定,即在我清除了某個類別中的兩本書之前(要麼完成它們,要麼選擇完全放棄它們),我不能在該類別中添加新書。

完成一本書後,我會將其添加到包含所有類別標題的新標籤下。這有助於提醒我在「抓住」階段處理在這些書中所做的筆記。

過程(第三部分):「抓住」階段

大約每週一次(通常是在週末),我會把最近完成的書籍中的筆記添加到我的「抓住」工具——Evernote 中。我使用「百科類目」作爲總綱,在最合適的主題下標記我的筆記。

過程(第四部分): 回顧

如果我不能把知識牢牢地記在腦子裡,那麼建立心智模型、每週閱讀幾個小時並做大量筆記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好處。如果我沒有一個刻意保留知識的過程,我的大腦就會變得空空如也(我可能讀完一本書後,沒過幾天就會忘記自己讀過這本書,更不用說記住讀過的任何內容了)。

爲了幫助記憶,我嘗試每天花 20-30 分鐘閱讀我記入 Evernote 的筆記。每天這樣做,我最終能在一年內多次閱讀相同的資料。每天通過間隔重複來複習信息,使我更容易保留所讀和所學的一些內容。

因爲我的智能手機上有 Evernote 應用程序,所以我通常可以在一天中的「閒暇」時間,比如排隊等候的時候做這件事。

組合起來: 模式匹配

前面的每個步驟都只是收集素材的過程。因爲所有步驟都是獻給神的,所以都是敬拜和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創作「架構」的過程還需要一個額外的步驟。當我把這些素材放入心智框架中,並以一種「崇高的模式匹配」的方式來思考它們時,這一步就完成了,例如,我看到上帝創造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從而對上帝的宏偉和大能產生敬畏和崇敬之情。

這一步將專注的通才與典型的專才區分開來。至少對我來說,這一步也是最困難、最難以捉摸的一步。

我可以花上幾個月的時間把拼貼的材料擺放整齊,卻永遠不會有「啊哈」時刻看到它們是如何關聯在一起的。但當那一刻真的到來時,就像博士圖解指南中的這幅圖一樣,邊界突破了。除了上帝和我,沒有人會看到它,甚至不會有人知道那一刻——但它讓一切都變得有價值。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w to Glorify God by Being a Generalist.

Joe Carter(喬·卡特)是福音聯盟的編輯,同時也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Arlington, Virginia)的麥克林聖經教會(McLean Bible Church)擔任牧師。
標籤
工作
知識
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