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認罪與饒恕
2020-03-04
—— Thabiti Anyabwile

看起來福音派世界非常需要上帝賜下關於認罪和饒恕的教導。在我們當中,有人專門開會批判基督教嘻哈音樂,有人在電臺節目中爭論文獻引用的合理性。有太多錯誤需要道歉,太多饒恕的功課需要操練了。

我今早醒來開始思索一整套非常有幫助的道歉指引原則:它極其簡單、有效,目的是達成完全認罪以獲他人饒恕,或是存完全和喜樂之心饒恕他人。這原則叫「認罪七要訣」和「饒恕者的四個承諾」,出自「和平使者事工 」(Peacemaker Ministries)。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瀏覽該機構網站,或閱讀謝懇德(Ken Sande)著寫的《我們和好吧!——和平使者解決衝突之道》The Peacemaker)這本書。 

我把原則羅列如下,並附上簡單說明。

「認罪七要訣」(參看馬太福音7:3-5;約翰一書1:8-9;箴言28:13)

第一,直面相關人士,一個都不漏。

忽略任何一個相關人士,都不算完全地承認有罪或有錯。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就由這兩個人處理。在一群人面前得罪一個人,就當著這群人的面解決問題。

第二,避開「如果」、「但是」、「可能」等字眼。

這是一類推卸罪責、抹消歉意的糟糕措辭。「如果不是你……」、「我本來不會……但是你……」、「如果……事情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你……」在受傷害或被誤解的人聽起來,這些話根本不像真誠的道歉。

第三,明確、具體地承認罪過。

光一句「對不起」而不指明錯處,通常讓人覺得道歉者其實沒有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或者不願意對做過的事給出解釋。道歉的內容越具體,就越顯得慎重和真誠。

第四,承認給對方帶來的傷害。

這一步有時被漏掉。承認傷害的存在,會令罪疚感徒增。但除非我們表現出同情和憐憫的心腸,向對方坦承:「我的話肯定讓你覺得難爲情……尷尬……生氣」,否則就不算真正尊重受傷害者的人格。這一步是修復破裂關係的必要先導。

第五,承擔後果。

有時我們想用一句「對不起」,把造成的不良後果一筆勾銷。把道歉當作一張「脫獄卡」(桌遊大富翁中的一張牌,允許玩家更快地離開監獄),以爲說了「對不起」就可以理直氣壯,但這只能表示我們的悔改只是在敷衍。真正的認罪,是在認罪後承擔相應的後果:賠償損失、失去友誼、名聲遭損等等。無論如何,我們都應成熟行事,接受因自己過錯招致的任何後果。

第六,改變你的做法。

不做到這一步,就不是真正的悔改。做不到這一步,道歉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彼此的信任就無法重建。

第七,懇求饒恕。

主動去問對方:「你會饒恕我嗎?」出於尊重對方人格的考慮,我們要容許他們處理傷口,誠實回應。等待饒恕的時間可能相當漫長。不要設想一切麻煩可以很快消失。我們既真心認罪,就應請求饒恕,等候答覆。

前奧運田徑明星、女飛人馬裡恩·瓊斯(Marion Jones)在2007年的公開懺悔,是一個出色應用以上原則的例子。

「饒恕者的四個承諾」(參看馬太福音6:12;哥林多前書13:5;以弗所書4:32)

第一,我不會糾結於此事。

不能放手,就是還沒有寬恕。即使在別人認罪後,依然爲著自己的受傷或別人的過錯憂思不已,就是把罪責加在別人的頭上。「我會饒恕你,但我不會忘記這事」——可能實際上並沒有饒恕。彭柯麗(Corrie Ten Boom,《密室》一書的傳主)在被從前的同事問到是否記得被得罪的陳年舊賬時說:「我清楚地記得,我已經忘了。」(「I distinctly remember forgetting.」)這話很讚。

第二,我不會拿此事當把柄攻擊你。

如果我們還未饒恕,便可能把過犯壓在心底,直到「合適的時機」來臨,調動它攻擊對方或牟取私利。這不是饒恕。這是操控,是報復。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過錯。

第三,我不會與他人談論此事。

如果我們選擇饒恕,那麼事件不宜擴散。除非事態嚴重,需要尋求輔導等等,否則絕不應向他人提及。

第四,我不會允許此事插在我們中間,或干擾我們的私人關係。

這一條有時候最難做到,但它與「認罪七要訣」緊密相關。完全的認罪,帶來完全的和解。這一承諾旨在補償和修復關係,也是真心饒恕者應當尋求的。


譯:V.Wong;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How to Make a Confession and Extend Forgiveness.

Thabiti Anyabwile(安泰博)是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理學碩士 ,現任華盛頓東南部安娜柯斯底亞河教會(Anacostia River Church)牧師,也是福音聯盟理事委員之一。他著書眾多,包括《尋找忠心的長老和執事》、《健康的教會成員》等。
標籤
饒恕
和好
認罪
道歉
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