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畢爾論舊約中的土地應許
2023-12-28
—— G. K. Beale

編注:神在《創世記》12:7 給亞伯拉罕關於土地的應許是:「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這一應許帶來了以色列土地與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猶太人之間的深刻聯繫。土地應許這一主題,從聖經歷史延伸到現代地緣政治,既經久不衰,又飽受爭議。在哈馬斯和以色列之間的戰爭之際,我們邀請了三位資深福音派學者——G. K. 畢爾(G. K. Beale)、達雷爾·博克(Darrell Bock)和傑拉爾德·麥克德莫特(Gerald McDermott)——來解釋聖經中以色列和土地之間關係的深層含義,並思考在我們這個時代,這種關係是否仍然與教會相關。閱讀其他條目: 達雷爾·博克 | 傑拉爾德·麥克德莫特

摘要:在這篇文章中,畢爾探討了舊約中神對以色列的土地應許,研究了這些應許意在擴展到最初的地土邊界之外,以涵蓋整個創造界的觀點。他討論了土地應許從迦南的一個特定地點演變到全球範圍的過程,暗指以色列邊界的末世擴張是上帝預定計劃的一部分。畢爾認爲,在這個時代,應許已經屬靈上開始在基督裡成就,並將在新的創造中實現,提出了兩個階段的「分期實現」。他的結論是,以色列當代發生的事件並不代表著這些舊約應許的任何應驗,舊約應許在基督裡並通過教會,伊甸園的擴展將最終得到普世性的成就。。

土地應許的起源始於《創世記》1-2 章。我曾在《聖殿與教會的使命》(The Temple and the Church's Mission)一書中指出,伊甸園是一個花園式聖殿,亞當是它的大祭司。古代世界的聖殿中都有神的形像,亞當就是被安置在伊甸園這一聖殿中的「神像」。他的任務是讓神的榮耀「充滿全地」,他是神的形像代言人,他的後代也是形像代言人(這似乎是《創世記》1:26-28 的意義所在)。

因此,他有責任擴大伊甸園的邊界,這裡是上帝與自然界同在的地方。亞當和他的後代要擴大伊甸園的邊界,直到涵蓋整個地球,這樣上帝的榮耀就能通過祂的形像代言人(人類)彰顯到整個世界。

集體性的亞當擴大了神同在的範圍

亞當和夏娃得了命令要生養眾多,治理、征服並「遍滿全地」,這一使命也給了挪亞,然後又一再傳給了眾族長和以色列人。因此,亞當責任的火炬傳給了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以色列人身上,以色列人因此被視爲「集體性的亞當」,這個國家旨在代表真正的人類。從始祖開始,這使命就與一個應許混合在一起,即這使命會在某個時候在某個「後裔」身上得到成就,但以色列沒有履行這使命。因此,人們不斷得到應許,在末世的某個時刻,這個使命將在以色列中得到成就。

擴大伊甸園以覆蓋整個地球的那部分任務還在繼續,但在舊約時期,神將以色列的土地稱爲他們的「園子」(舊約中有多處這樣的稱呼:創 13:10;賽51:3;結36:35;珥2:3)。對迦南「流奶與蜜之地」和盛產水果的反覆描述(如:民13:26-27;申1:25;尼9:25)更強化了對以色列土地如同伊甸園的描述。

要理解以色列爲什麼要擴大其土地的邊界以覆蓋全地,關鍵在於理解以色列是一個集體性亞當。正如歷史上的亞當要擴大伊甸園的邊界一樣,以色列也要這樣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伊甸園不僅僅是一塊土地,而是亞當要擴展的第一個帳幕(神同在之地)。

同樣,以色列的土地也要得著擴大,因爲在耶路撒冷的中心是聖殿,聖殿裡是聖所,神的同在就居住在那裡。我在《新約聖經神學》(A New Testament Biblical Theology)一書第 19 章中討論過,以色列的聖殿象徵著未知的靈界和已知的天國(分別是至聖所和聖所),以及全地(外院)。

這種象徵意義的目的是指向末世,屆時上帝特殊的啓示性存在將離開聖所,充滿可見的天地。因此,有預言描述了神的同在將如何從聖所中出來,覆蓋耶路撒冷(賽 4:4-6;耶 3:16-17;撒 1:16-2:11),然後擴展到覆蓋以色列全地(結 37:25-28),最後覆蓋整個被造的世界(賽54:2-3;但 2:34-35, 44-45)。

令人震驚的是,《耶利米書》3 章、《以賽亞書》54 章和《但以理書》2 章的經文在討論土地擴張時,都明確提到了給族長的應許或《創世記》1:28。從舊約作者的角度來看,很難知道這種完全的擴張是通過軍事手段還是通過其他更和平的方式(例如,通過各國自願向以色列及其上帝屈服)來實現的。

至少我們知道,最初以色列將通過軍事手段擴大其對應許之地的佔有(申 9:1, 11:23, 12:29, 18:14)。然而,其他經文則預言在末世會採用一種更加和平的方式,讓全地萬國臣服於以色列(摩 9:11-12;賽 2:3-4, 11:10-12),這可能意味著以色列會佔有他們的土地。

向普世擴張的預言

這種擴張性的聖殿-土地神學是其他以色列土地向普世擴張預言的基礎。雖然沒有討論聖殿,以賽亞卻預言了死人的最終復活(賽 26:16-19),這將與復活的人居住在新造的世界中相吻合。經文說:「耶和華啊,你增添國民,你增添國民;你得了榮耀,又擴張地的四境。」因此,《創世記》1:28 的命令(「生養眾多」和「遍滿地面」)無疑是通過亞伯拉罕應許折射出來的,它體現在以色列土地的擴張上。

令人驚奇的是,這種普世性擴張與以色列人的末世復活直接相關,這表明《創世記》1:28 中關於擴張的命令是通過死人復活來實現的。我們在《創世記》1:28 和 2 章中觀察到的這種生養眾多和遍滿地面的模式一致。在《創世記》2 章 中,《創世記》1:28 中的命令將通過擴大伊甸園-聖殿得到具體實施。我們在《創世記》1-2 章中也看到了所應許的以色列土地擴張和耶路撒冷聖殿擴張的模式。

《以賽亞書》26:18-19(「地上……行什麼拯救的事」【尤見 LXX】和「地也要交出死人來」)不僅暗示了以色列的疆界將擴大到覆蓋全地,而且在 27:2-6 中也有明確的表述。在這段經文中,以色列在末世被描繪成一個「喜樂的葡萄園」(就像伊甸園),上帝將保護它,並「晝夜看守」(「喜樂」名詞的分詞形式 [ḥemed] 出現在《創世記》 2:9 和 3:6 對伊甸園的描述中)。這葡萄園將擴大到覆蓋全地:「將來雅各要扎根,以色列要發芽開花;他們的果實必充滿世界。」(賽 27:6)。這與《創世記》1:28 中的「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遙相呼應。

因此,亞伯拉罕應許代表了《創世記》1-2 中對以色列土地擴張的預期的重大發展。既然我對《創世記》1-2 章的結論是,伊甸園這塊神聖的土地將擴大到覆蓋整個被造物,那麼在對始祖的應許中看到這一主題的發展也就不足爲奇了。這正是我們所發現的。

儘管亞伯拉罕應許的最初形式只與迦南有關,但它被置於全地的背景下:「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1-3)。接下來的重述(13:14-17)仍然以迦南爲疆界,但又增加了一條:「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13:16)這可以理解爲比喻,即以色列人的後裔人數眾多,但仍在應許之地的範圍之內。但由於它具有末世論的性質,更有可能的是,雖然仍是比喻,但它指的是以色列人的數量多到這塊土地無法容納。

生養眾多,祝福全地

《創世記》15:5(「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和 22:17-18(「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也隱含著同樣的意思。《創世記》28:14 直接將生養眾多與祝福全地聯繫在一起(「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這與 26:3-4 幾乎一模一樣!

如果《創世記》的這些經文指的是始祖的後裔不僅會充滿以色列的疆界,而且會充滿全地,那麼它們就暗示了上述一些經文中明確指出的以色列末世的普世性擴張。這一想法也符合《創世記》1-2 所說的,擴大伊甸園神與人同在的空間,直到亞當和夏娃的後代「遍滿地面」。

舊約中給予族長的這些應許後續發展更清楚地表明了這些應許暗示的普世性質。例如,《詩篇》72:17 節(「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發展了《創世記》22:18 節的應許(「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這一點意義重大,因爲蒙祝福的是末後的一位以色列君王(亞伯拉罕某個特定的後裔),他將「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詩 72:8)這明確擴大了應許之地最初的邊界,即「從紅海直到非利士海,又從曠野直到大河」(出 23:31)

《創世記》15:18 曾將地土的範圍概括爲「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大河之地」。《詩篇》仍然以「河」(顯然是埃及河)作爲開頭,但用「地極」代替了「幼發拉底河」。《詩篇》再次將族長關於以色列土地的應許普世化。撒迦利亞書》9:10 引用了《詩篇》72:8,提出了關於以色列末後君王的同樣觀點:「他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

《詩篇》2 篇也與 72 篇相似。上帝對彌賽亞的應許(2:2、7)是「將列國賜你爲基業,將地極賜你爲田產。」(第 8 節)。《申命記》中「賜下產業」(nātan + naḥălâ)的措辭是上帝應許將迦南地賜給以色列時使用的典型表達方式(如申 4:21、38, 12:9, 15:4, 19:10, 21:23, 24:4, 25:19, 26:1, 29:8)。

同樣,「擁有」(ʾăḥuzzâ)指以色列繼承應許之地(創 17:8;民 32:32;申 32:49)。在《詩篇》第 2 篇中,上帝將迦南地作爲財產的應許擴展到了「地極」。與《詩篇》72 篇一樣,這個應許是對以色列末世君王個人做出的,在他的統治下,應許之地的原有疆界將擴大到覆蓋整個世界。

擴展到整個世界

新約更是將土地應許理解爲以色列的土地將擴大到包括整個世界的應許。例如,《羅馬書》4:13 說:「神應許亞伯拉罕和他後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義。」與此相似的還有《希伯來書》11:8-16,《馬太福音》5:5,並暗指《詩篇》37:11。

當所有信徒繼承全地時,土地應許將以物質的形式得到成就。但這種成就在開始的時候主要是屬靈的,直到最後在一個完全物質的新天新地中得到完成。這土地應許之所以能夠以物質的方式得到成就,就是因爲基督自己通過肉身的復活引入了新的創造。因此,亞伯拉罕關於土地的應許是對他「後裔」的應許,最終指的是基督(加 3:16)和與他聯合的人(29 節)。這一解釋與保羅的斷言是一致的,即「(舊約)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林後 1:20)

我曾討論過許多這樣的應許,發現即使在舊約背景下,它們也不僅包括物質層面,還包括屬靈層面(例如,人類反映上帝形像的榮耀)。這些應許始於屬靈世界,並將在最終的新創造中成就於物質世界。這兩個階段的實現可以稱爲「分期成就」。即便是在最初的屬靈階段,也是字面應驗的一部分——舊約的應許始終有一個屬靈的層面。

因此,舊約聖經關於以色列土地應許的記載似乎都與以色列民族在今生重返應許之地的應許無關。今天在以色列發生的一切是上帝預定的,但這並不是上帝在舊約中應許的實現。亞當和以色列(集體性亞當)未能將伊甸園擴展到全世界,而現在是在基督——末後亞當和真以色列,以及與末後亞當和真以色列結合的教會中,伊甸園最終將擴展到地極。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G. K. Beale on the Expected Universaliz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Land Promises.

G. K. Beale(G. K. 畢爾)是改革宗神學院(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德克薩斯州達拉斯校區的新約教授,正信長老會(OPC)按立傳道人。
標籤
聖經神學
舊約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巴以衝突
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