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重溫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故事時,我不僅思考神蹟本身,更深入思考其中的執行細節(約 6:1-15)。耶穌拿起食物祝謝了,食物就倍增,門徒們立即開始分發食物(約 6:11)。這讓我不禁開始思考:誰最先享用這神蹟般的「嗎哪」?是耶穌、門徒,還是眾人?從聖經的描述來看,食物是先分給群眾的,而門徒和主耶穌要麼是最後才吃,要麼可能根本就沒有吃(約 6:12-13)。
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門徒們展現了無私的愛心,他們以順服和謙卑的態度將眾人的需要放在首位。然而,反觀當今的家庭、機構、政府、社會,甚至教會中的情況卻大不相同。如今的人可能會認爲那些門徒太過愚笨。雖然他們不會直接這麼說,但從他們的行爲就能看出這種想法。現今許多帶領者都有一個明顯的傾向: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將最「美味」的部分留給自己。
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是你我手中拿著這神蹟賜下的食物,會怎麼做呢?會不會先滿足自己的需求?會不會因爲擔心食物不夠分配,而優先照顧自己的親朋好友?就像許多手握權力的人一樣,我們很可能也會優先考慮自己。令人遺憾的是,這種領導思維在非洲相當普遍,就連教會也未能倖免。這與耶穌的教導和門徒們甘願先服侍他人的榜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今,在非洲大陸的教會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牧師因信徒沒有十分之一奉獻而咒詛他們,轉會離開某間教會的信徒會遭到背後的羞辱。教會領袖要求信徒像對待皇室成員一樣尊敬他們,非要人稱他們爲「教父」(papa)或「教母」(mama)。這些「屬神的人」(man of God)儼然成了教會的統治者,只顧著牟取私利。在許多地方,他們的個人財富甚至超過了整個會眾的總和。我們看到的一種荒謬的現象:神的僕人的地位反倒高於人的上帝。教會還按照社會階層或奉獻多少來區別對待信徒。這就是當今非洲眾多教會和事工的真實寫照。
在這些權勢人物身邊,總是圍著一群安保人員和被洗腦的追隨者。他們在這些「屬神的人」的「庇護」下,幾乎得不到任何實質性的好處。非但沒能致富,反而只能拿著微薄的工資,有些甚至一分錢也拿不到。爲了保護這些「受膏者」免受批評和指責,他們不惜犧牲個人尊嚴,有時甚至搭上性命。然而,這些「教父教母」們卻始終無動於衷。不僅如此,他們還虛情假意地宣稱要爲屬靈的兒女們制定發展計劃。
這些做法究竟是從何而來?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受這種離羊群如此之遠的「牧者」?他們對信徒漠不關心,完全無視羊群的需要。在這些牧師眼中,羊群唯一的價值就是他們帶來的「種子」(指奉獻)。
不論這些模式和理念從何而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它們絕非出於上帝。因爲它們與耶穌的榜樣背道而馳。我們的主爲人謙和,平易近人,過著簡樸的生活,真誠地愛每一個來到他面前的人。耶穌基督何時不再成爲我們生活和事工的榜樣了呢?
真正的基督教事工不在於追求物質財富、名銜或權力,而在於我們忠心於上帝賜給我們的使命。因此,信徒應當始終把上帝放在首位,他人次之,自己最後。這一原則在教會事工中尤其重要,因爲參與事工就是參與主的工作,目的是榮耀上帝而非謀取私利。牧者職分存在的意義,是爲了彰顯上帝的榮耀,造福他的子民。
我們的榜樣必須始終是耶穌基督。我們也不要忘記,他的門徒們並不是坐在寶座上享福,也沒有賺取大量錢財。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默默無聞地離世,在服侍教會的過程中爲基督作見證,將生命獻給了上帝的使命。那麼,我們呢?這樣的服侍需要全然的奉獻、勤勉和忠心,它不會帶來財富、地位或舒適的生活。基督的事工是指向上帝而不是他自己。這才是我們都應該努力效法的事工模式,其他模式都是虛假的。
所以,讓我們好好省察自己的內心:我們是在爲他人增添祝福,還是在爲自己積攢財富?是在牧養上帝的子民,還是在掠奪他們?我們可以選擇遵從或無視基督的勸勉:「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爲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爲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爲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 20:25-28)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非洲福音聯盟英文網站:Jesus』 Disciples Served the People First, Not Them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