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生活
卡塔琳娜·馮·博拉:在基督裡得自由的單身女子
2025-10-18
—— Gretchen Ronnevik

在十六世紀的德國,女性的一生完全由監護人決定。女性就像未成年人一樣,必須由法定監護人爲她們做各種安排。如果沒有父親、兄弟或丈夫作爲監護人,地方政府就會像今天爲孤兒指定監護人那樣,爲女性指派一位。未經監護人同意,女性不能結婚、不能工作、不能擁有財產,甚至對自己孩子的合法權利也得不到保障。

這就是卡塔琳娜·馮·博拉生活的時代背景。令人驚歎的是,即使在她身無分文之時,仍然敢於拒絕不合適的求婚者。她的一生向我們表明:基督徒的信實不在於結婚與否,而在於是否緊緊持守基督所賜的恩典與自由。

修道院裡的歲月

卡塔琳娜(暱稱凱蒂)·馮·博拉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五歲時被送入修道院女子學校。那裡生活環境優渥,她受到了良好照料。但她十歲時,父親突然破產,決定讓她終身做修女。當時大多數修道院都要求家庭提供一筆類似「嫁妝」的捐贈,以保障修女餘生所需。由於父親無力支付,她最終被送到一所不要求最低捐贈額的慈善修道院。

16 歲那年,她已到可以立誓的年齡。她還有其他選擇嗎?不能結婚,也不能工作。這就是父親爲她安排的人生,別無其他合法選擇。而且,在神聖羅馬帝國,逃離修道院將被判處死刑。

修道院要求絕對靜默。不許交談、不許交友,與外界(包括家人)的聯繫也受到限制。修女只能在禱告敬拜時發聲。那是個以肉體軟弱爲屬靈剛強的時代。修女們每日僅靠約 1000 卡路里維持生命,除偶爾食魚外幾乎不沾葷腥。睡眠時間極爲有限,這樣的環境也容易產生更多的虐待與壓迫。

逃向真正的自由

1520 年,改教家馬丁·路德寫道:「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萬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基督徒是全然順服的萬人之僕,受一切管轄。」這個看似矛盾的論斷正是他對基督徒自由理念的核心。你無需向任何人證明自己,因爲你的救贖唯靠恩典;你必須盡心服事鄰舍,因爲你帶著基督的印記

到了 1521 年,路德正在進一步思考基督徒自由教義的實際意義。他主張,既然基督徒身份是白白領受的,就絕不可通過屬靈操控來利用基督徒。在他的著作《論修道誓言》(On Monastic Vows)中,路德宣稱:任何被迫進入修道院的人,在基督裡都有權利離開修道院。很快,許多修士離開了修道院,回到家庭,或找工作、組建家庭。但修女要達到同樣的目標,就要花更長的時間。即便她們能安全逃往支持新教的地區,她們仍然需要監護人。

凱蒂的故事最爲人稱道:她與十幾名修女逃出修道院,來到路德的門口。她們身無分文、沒有監護人,唯一所有之物就是身上所穿的衣衫。路德致信她們所有的家人,但多數家庭不願意(或不能)接納。路德的處境有點尷尬。於是,這位倡導唯靠恩典的教授,不得不當起了媒人。

擇偶標準高的剩女

路德爲凱蒂介紹了傑羅姆·鮑姆加特納(Jerome Baumgartner.)。兩人迅速墜入愛河並開始談婚論嫁。傑羅姆回家去徵求父母同意,結果卻失聯了近一年的時間。路德多次代凱蒂致信,最終發現傑羅姆的父母讓他娶了位出身權貴之家的 14 歲富家女。他們稱凱蒂爲「老姑娘」,不同意接受這位一無所有、24 歲的逃亡女子爲兒媳。

與此同時,其他逃出的修女們都找到了合適的丈夫並結了婚。凱蒂的婚約落空之後,路德又開始爲這位「剩女」尋找新對象。然而,凱蒂不是一個讓人省心的女子。那時的她已以性格堅定、主見鮮明聞名。她終於有了自由表達想法的機會,於是她暢快直言。暫住在富有的克拉納赫(Cranach)家族的凱蒂,頗受他們厚待,克拉納赫家對她就像對親生女兒一樣。在那裡,她與來維滕貝格學習宗教改革教義的挪威、丹麥、瑞典國王克里斯蒂安(King Christian)等來訪賓客都是點頭之交。

路德找到的唯一合適男子是牧師卡斯帕·格拉茨(Kaspar Glatz),他爲人吝嗇又不懂得讚美人,性情也很乖戾。凱蒂見過之後當即拒絕。路德同工尼古拉斯·馮·阿姆斯多夫(Nikolaus von Amsdorf)勸她「乞丐不能挑三揀四」,凱蒂表示寧願獨身。畢竟,她剛剛逃離修道院的監獄,絕不會再進入無愛婚姻的囚籠。阿姆斯多夫問她到底誰能符合她的高標準時,凱蒂說,她願意嫁的人只有兩位:要麼阿姆斯多夫本人,要麼路德。

愛鄰舍,也戲弄魔鬼

凱蒂明白,基督徒的自由意味著我們得以自由地去服侍和愛鄰舍;它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懼怕他人,順從鄰舍的所有要求。她將自己的生命完全建立在這一看似矛盾的真理之上。

阿姆斯多夫去找路德說,凱蒂只願意嫁給路德本人。在轉述時,阿姆斯多夫「湊巧」略去了自己也是凱蒂的候選對象這一部分。路德考慮了阿姆斯多夫的建議。他說,如果自己打算結婚的話,他本會選擇另一位已安排好婚事的修女伊娃。伊娃漂亮又溫柔。而凱蒂呢……她有點太直來直去了。凱蒂不是他的首選,而是剩女一個。但是路德禱告後,決定娶凱蒂。他認爲結婚可以修補父親與他的某些誤會,也能向世人傳達政治和神學的訊息:修士和修女也有自由結婚的權利。最重要的是,路德說,結婚還能「好好地嘲笑魔鬼一番」,因爲魔鬼反對一切基督徒的自由。

路德與凱蒂結婚時並沒有什麼感情,這甚至是一個很不般配的婚姻,因爲他們算得上是神聖羅馬帝國裡兩個最倔強的人。但他們的倔強指向了同一個方向。短短數週後,路德寫給友人的信中就開始流露對妻子的愛意與欣賞。凱蒂沒有像大家擔憂的那樣成爲路德事工的拖累,她卸下了他的重擔,讓路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自由地教導和講道。他們的婚姻建立在相互尊重以及服侍鄰舍的自由之上,而這個「鄰舍」也包括彼此。

神的話語使人自由

我們能從凱蒂身上學到什麼?她顯然相信自己也享有基督徒的自由。在基督裡,她是「全然自由的萬人之主」。沒有人可以告訴她必須嫁給誰,也沒有人可以要求她必須結婚。後來,作爲路德的妻子,她多次目睹有人告訴路德,爲了教會的存續「必須」做某些事情。路德的回答是:「我什麼也沒做;神的話語成就了這一切。」真正明白誰在托住教會與世界,才能使我們擺脫屬靈操控的脅迫。

當這種自由的道理被信心抓住時,我們才能真正去愛上帝擺在面前的鄰舍。凱蒂選擇嫁給路德,也選擇了一個能夠充分發揮自己自由的平台:在黑死病期間,她將家改成臨時醫院,收養孤兒,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顯貴與學者,並成爲丈夫最堅定的支持者。她的一生是在真自由中活出服侍的一生。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Katharina von Bora: A Perfectly Free Christian Single

Gretchen Ronnevik(格雷琴·隆內維克)是六個歡鬧孩子(從幼兒到青少)的母親。她是在家教育的媽媽、作家,也教中學生古典研究。她的個人博客是 www.gretchenronnevik.com。
標籤
單身
宗教改革
婚姻
馬丁·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