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新的一年已經過去了好幾個月。如果你和許多人一樣,今年立志要通讀聖經,現在可能正面臨一個關鍵階段:要麼被《利未記》這樣的難懂篇章絆住腳步,讓讀經計劃再次夭折;要麼咬牙挺過這個階段,讓每日讀經從「完成任務」變成「生活日常」。
作爲一個堅持多年通讀聖經,並且幫助過許多讀經者的過來人,我想分享一個最實用的建議:讀下去就好,別急著要完全讀懂。隨著時間的流逝,理解會自然加深。
這話聽起來可能有點直白,甚至不太「屬靈」。但要想順利完成全年讀經計劃,想要通過認識聖經來更深認識神,這個看似簡單的方法恰恰最管用。
我們從小受到的讀書訓練是不僅要會讀,更要讀懂。閱讀課上老師教我們逐字分析課文,各種工具書也應運而生。以前遇到生詞要查大部頭的詞典,現在則是隨手掏出手機搜索。一旦讀不懂,就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想直接放棄。
這種習慣在福音派查經中尤爲明顯。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們就要停下來弄懂。小組查經時,組長最常問的就是:「大家對這段經文有什麼問題?」
這種求知慾本身很好。聖經本就是讓人明白的(詩 119:105;提後 2:7),神確實希望我們理解祂的話語。但若想在一年內讀完聖經,這種「必須完全讀懂」的執念反而會適得其反。爲什麼這麼說呢?
理解聖經這樣的宏篇鉅著,需要把握兩個維度:通過包含細節的局部(個別經文或段落)來理解整體,通過整體來把握細節。這就形成了一個相輔相成的理解循環。
一年通讀整本聖經的最大優勢,就是幫助我們從整體上把握神的話語。正如大衛·馬蒂斯(David Mathis)所說,這類計劃重在拓寬視野,而非深度解析。它能讓我們看清《歷代志上》與《哥林多前書》的內在聯繫,理解《約伯記》《約拿書》和《約翰福音》如何共同講述救贖故事。然而,當我們試圖用這種計劃去做深度理解經文,理解聖經的每一個獨立部分時,這種讀經計劃就會變得困難、繁瑣,舉步維艱。
常見的情況是:每天讀三四章很順利,突然遇到難懂的經文——猶大和他瑪的故事(創 38)有什麼屬靈意義?《利未記》14 章那一長串潔淨條例與基督徒生活有什麼關係?
這些問題本身很好,但如果每次都停下來查資料、看註釋,不斷地打斷閱讀,就會偏離讀經計劃的初衷。我們可能掏出手機快速搜索,或是翻看研讀本聖經的頁腳註釋。如此反覆操作,閱讀過程就會變得支離破碎。原本每天三四章的閱讀量成了耗時耗力的苦差,進度也慢得像蝸牛。不少人很快就會落後於計劃,最終徹底放棄。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想。讀《利未記》14 章這類難懂的經文時,與其不斷停下來查資料、問問題,不如先繼續往下讀?何必非要當場就把每個細節都搞明白?只要我們堅持每天認真讀經、常常禱告,年復一年下來,神自然會讓我們漸漸明白其中的真意。
這種「只管讀下去」的做法,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一種屬靈上的輕慢。「讀不懂還讀,這樣做合適嗎?難道不該先查清楚?」
但別忘了理解聖經的規律:細節能幫我們把握整體,整體也能幫我們理解細節。福音派的傳統很重視查經,這是對的,但我覺得通讀聖經同樣重要。有時候,我們需要給自己留出整段時間,不受打擾,一口氣讀上好幾章。
好在通讀越多,查經時收穫就越大。這些年我每年通讀聖經,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去年完全看不懂的經文,今年突然就明白了;去年對《希伯來書》的理解深了一些,今年讀《利未記》就輕鬆多了;《創世記》裡亞伯拉罕的故事讀得越熟,《羅馬書》第 4 章講「因信稱義」的道理就越清楚。
如果只注重深入研讀聖經,卻忽略通讀,我的查經就會變得貧乏、視野狹窄,最終收穫也必然大打折扣。反過來也一樣,如果只滿足於不求甚解的泛讀,從不深入鑽研,也會錯過很多寶貴的東西,只有投入時間進行深入研究,才會讓我獲益良多。
讀經方法不是二選一,而是要兩者兼顧。查經當然要查,但通讀也很重要。如果你打算今年把聖經通讀一遍,我的建議是不要讓各種各樣的問題打斷你的閱讀節奏。理解是需要時間的,現在你只管安心讀下去。該明白的時候,自然會明白。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Keep Reading Your Bible, Even If You Don』t Understand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