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跟隨耶穌,去忍受凌辱
2018-09-05
—— John Piper

希伯來書13:12-16

12所以,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13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14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15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爲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16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爲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

朝著需要,而不是舒適,前進

希伯來書13:12-16的主要觀點清楚明白:基督徒,朝著需要而不是舒適安逸,前進!

這段經文對我們提出的核心呼召在13節:「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即,跟著耶穌走向需要而不是安逸的方向。這個命令的基礎,是耶穌的受死、受死的 過程以及達成的結果。12節說:「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 (事情的果效),也就在城門外受苦(事情的過程)。」「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換句話說,「基督徒啊,來跟從耶穌,和他一同去受苦吧!」因爲耶穌就是在營外受苦的,我們也離開熟悉、輕鬆、安全的營地,跟他一起走上各各他的十架窄路,去忍受凌辱吧。並且,爲使你成聖,耶穌已經獻身,你就不必模仿他,再靠自己的力量、德行來完成這工作,而是借助基督用死亡替你買贖的那份力量和聖潔而行。否則,這就不是信心的行爲,而是個人英雄主義了;那樣做,得榮耀的是你自己不是基督,神不會喜悅的。因爲,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11:6)。

所以要這麼說:基督徒啊,既然有這樣一位救主,你就應該如此生活——爲需要而非安逸去行動!

我知道這樣的勸勉可能被誤用。單身婦女會說,「好啊,那我就該找個最軟弱,最窮的男人結婚,希望能幫到他。」年輕的職場人士會說,「好啊,說不定我該找一個最不會經營,最不穩定的電腦公司,幫助他們扭轉局面。」或者你的車壞了,你可能會說,「好啊,我要去找那個最差的快倒閉失業的修理工,給他些生意來幫助他。」「牧師這個解經講道真有意思;你說的嘛,要爲需要而不是舒適去行動!」

耶穌那激進的呼召

對耶穌呼召的這些誤用,問題在於態度遠遠不夠激進,只能說是愚拙的舉動。比如,爲什麼你還指望結婚呢?或許耶穌呼召你朝著需要而非安逸而行,是要你徹底委身於單身生活,好去完成更偉大的服事呢!或者,神呼召你,是要你嫁(娶)一位很有能力、思想激進的基督徒,帶你一同去到營外,並肩去受苦,讓你們二人的生命,爲其他人的好處,產生最大的價值,而不是像許多夫妻,在小小的安樂窩裡自娛自樂!

爲什麼你認定一定在美國找工作呢——在或大或小的公司裡上班——而在別的國家,也會有類似的工作機會,況且,那些地方幾乎沒有基督徒,迫切需要你帶去光照。或者你就該在本地某大公司做事,因爲這裡有許多正在走向滅亡的失落的靈魂,或者在另一方面說,你在這裡的工作能夠發揮廣泛的影響力,幫助大家去傳播國度的價值觀,或是藉著你所做的報表,去宣揚上帝在萬事中的至高無上。

爲什麼你確信應該買車呢?或許耶穌呼召你,就是要你搬去某地,到某些人當中,那裡不用開車的——因爲連像樣的道路都沒有,那裡也沒有教會和基督徒。或許你應該有輛車,不過那不是爲自己的生活更安逸,而是爲滿足人們各樣的需求。

耶穌那激進的呼召,邀請你在各各他的道路上與他爲伴——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總會被人恥笑、諷刺或當成愚拙的選擇。是的,人很容易逃避,去選擇一條輕鬆些的道路。這樣的誘惑是很大的。而且當你妥協時,看起來還是精明的選擇。不過讓耶穌看起來卻是愚拙的。這種逃避好像也真讓你自由(爲著剩下來的那些虛空歲月),讓你走在一條空洞,膚淺,貪圖安逸的人習以爲常的道路上,也就是在俗人眼中所謂的人生。

「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第13節)…… 因爲(第12節)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 」耶穌死亡的方式和原因,給我們這蒙召跟從他的人,帶來極大的不同。他死亡的方式乃是在城門外——在舒適、安全、熟悉的聖城耶路撒冷之外,在各各他山頂,自願地、祭牲般地、且充滿愛意地受苦和受死。爲什麼他必須死亡呢(第13節),乃是爲了讓百姓成聖,讓我們跟其餘的世人不再一樣,讓我們成爲聖潔、有愛心、有抱負和敢於冒險的人,並且被另一種命運徹底吸引,那是這個世界無法提供給我們的。

成聖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呢?

我們繼續往下看(第14節),了解這些成聖的百姓是怎樣的。成聖到底什麼意思?基督爲使百姓成聖而捨命,就是要產生重新認識自己人生意義的百姓,他們會全身心跟隨基督,願意到營外去受苦。爲什麼要這麼說呢?在這些百姓身上已經發生過什麼事情?14節就會告訴我們。他們願意在各各他的十架道路上跟從耶穌,是朝著需要而非安逸前行的,因爲「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

這裡的要點是什麼呢?就是基督受死,並不是要把我們明尼阿波利斯市變成天堂。他的死,是讓我們自願停止無謂的努力——讓地上(我們城市和別的地方)的生活變成天堂。那麼我們靠哪裡來的力量做到這種犧牲呢?是因爲我們就喜歡受苦,想做受虐狂嗎?不是的。乃是因爲我們「尋求那將來的城。」看到14節說的嗎? 「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我們走到營外——爲需要而非安逸,去忍受責備和羞辱,去關心他人——乃是盼望一座將來的城,就是那「永生神的城邑」(來12:22)。那城遠比這世代一切城市好,並且要存到永遠,這裡有上帝同在,有他永不消逝的榮光(12:23)。

在希伯來書中我們多次看到這類圖景。10:34顯明基督徒因探訪被囚之人,爲需要而非安逸去行動,就是家毀人亡,仍然歡喜快樂,因爲希伯來書如此描述,「你們……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他們也在盼望那將來的城,而不是地上天堂。你看,他們在朝著需要而不是安逸前行。

在11:25-26 那裡我們看到,摩西也照樣朝著需要而不是安逸前行,「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他看爲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摩西那樣做,靠的是什麼力量呢?26節說,「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他同樣在仰望那將來的城。

接著12:2,我們又看到,耶穌朝著需要而不是安逸前行,他「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靠的是什麼力量呢?2節說,是因爲那擺在前面的喜樂——他同樣在仰望那將來的城。

我們在13:5-6 那裡又看到,基督徒保守自己不受錢財纏累,得以自由地按需要而非安逸去行,靠什麼力量呢?5節說:「因爲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所以我現在乃至將來,都有完全的保障,上帝會保守和引領我,我是那將來之城的居民,沒有什麼能使我失去這盼望。於是我會奮力朝著需要而不是安逸前行。

因此,希伯來書13:14的要點就被反覆證實確認了:基督的死不是爲把今世的城鄉變成人間天堂,他要我們放棄這個無謂的努力,去選擇跟從耶穌,走出安逸、熟悉、看似安全的營帳,去到有真正需要的地方,並且在那裡,主耶穌也同樣說過了,「今日(你辭世的日子)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23:43)。我們乃是朝著需要而不是安逸前行,就因爲我們都在仰望那將來的城。這種激進的信心,對將來那與神同住的榮耀盼望之信心,是藉著基督的死達成的。這信心抓住你,你就成聖了(第12節),你就會朝著需要而不是安逸的方向,跟隨耶穌的腳蹤去行。

頌讚上帝敬愛世人(榮神益人)的人生

具體點說。朝向需要而非安逸的生活,在營外,在十架路上跟隨耶穌,爲那將來之城的喜樂,朝著受苦的方向而行,這種生活方式會涉及哪些方面呢?15節和16節給我們提供了兩個答案。

15節說,那是頌讚上帝的人生——真切的、發自內心的開口讚美。15節 說:「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爲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16節則說,這是一種敬愛世人的人生——真切、實際、爲他人的益處而分享你的生命:「只是不可忘記行善和捐輸的事;因爲這樣的祭,是神所喜悅的。」

換句話說,當我們跟隨耶穌,去到營外他犧牲的地方,就會更清楚地看到他爲我們所作的犧牲——爲眾罪人一次而永遠地獻上自己爲祭(來9:26, 28)——成全並結束了其他所有的獻祭,只剩下兩樣:頌讚上帝的祭(15節)以及憑愛心幫助人的祭(16節)。

這樣,我們來到營外各各他的路上,跟隨耶穌,承受凌辱,向需要而非安逸而行——那麼這是什麼路,又通往哪裡呢?再具體點兒,對你來說,今天下午,或本週、今年,你怎麼做?這條路可能會引你去爲10-40窗口(北緯線,主要是中亞地區)那些未得之民禁食禱告,或者引領你去服事廳幫助那些從烏克蘭來的孤兒,或帶你去附近那個墮胎診所,剛搬來南邊第五大街的中西婦女康健中心,支持在那裡遊行的會友撒拉和拿俄米等人,一同爲保護生命努力,或者可以去癌症晚期瀕臨死亡的會友帕蒂•拉森家中,跟她丈夫葛蘭一同面對挑戰,或去探訪其他那些在永恆國度邊緣的人,或翻開《受逼迫教會禱告手冊》(Prayer Journal for the Persecuted Church)第18頁,找到那份機構名錄,看有什麼辦法去那些受逼迫的基督徒身邊照顧他們,或去撥打那個你一直不願意打的電話,規勸那位遠離耶穌的朋友回到神的身邊,或去看望你認識的那位正在自己的不信中走向滅亡的鄰舍,等等。

這條朝向需要而非安逸的各各他之路,能引你去那些能讓你頌讚神並親愛眾人的地方。

願上帝藉希伯來書13:13震撼、釋放你

今早我禱告的就是,你們中間還沒定型的年輕人,已經退休、還有餘力和時間的老人,其他那些處於這兩者之間,也想投入生命到某些特別事業中的人——就像教會裡幾十位單身或結婚的人士過去這些年做的那樣——我祈求神,用希伯來書13:13,來搖動你的根基,從現狀中釋放你,差你帶著耶穌基督裡上帝恩典的榮耀福音,到世上未得之民中。今天不是宣教周,但這就是經文中的信息,相信也是特別給這裡一些人的信息。

就是現在,世界各地多少基督徒,正因爲信仰冒著生命危險。從啓示錄5:9可以知道,基督出到營外受苦,是爲把他的百姓從各族、各方、各民、各國中拯救出來。如果那是他出到營外的原因,那麼希伯來書13:13就有特別的意義,「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這又是什麼含義呢?是不是對我們說:起來,離開營地!離開舒適的伯利恆,安逸的明尼阿波利斯,舒服有保障的工作,走出去!加入耶穌的行列,走上各各他的道路,朝著需要,而不是安逸的方向,前進吧!

不!這段經文不是要你非得去跨文化宣教。我爲此已經講了七個方面。但是請注意:基督是爲萬民在營外受苦,其中很多民族至今沒有教會,書籍和宣教事工,根本沒聽過福音,不知道基督已經爲拯救罪人來到世上。因此我要強調希伯來書13:13的經文,這是個呼召,呼喚我們朝著需要而非安逸的方向前進。而這個主日震撼我的聲音就是:有些地方基督徒被逼迫殺害,另一些地方,成群的罪人正因著沒有基督徒願意替他們受逼迫付代價,而走向滅亡。

我求你們,當你夢想未來時,不管你是8歲,18歲,38歲或80歲,你一定要圍繞希伯來書》13:13去夢想,「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我們不是孤獨的前行

現在一起唱今天最後一首詩歌,爲這受苦的心志,把我們自己獻上,就在崇拜單上,《主裡得安息》(We Rest On Thee)。很多人知道關於這首歌的一個故事,這故事現在會特別震撼我們。1956年1月,在厄瓜多爾有群年輕宣教士,傑米,彼得,愛德,奈特,還有羅哲(Jim Elliot, Pete Fleming, Ed McCully, Nate Saint, and Roger Youderian )被當地的土著殺害了,他們當時沒有爲自己的安逸,而是爲當地奧卡族印第安人的需要而前行。伊麗莎白•艾裡奧特(Elisabeth Elliot)記錄那個殉道事件的書中,第16章用了這首詩歌的歌詞做標題:「我們不是孤獨前行。」

因爲在棕櫚灘海灣殉道前不久,他們就在唱這首歌。艾裡奧特寫道,

結束禱告的時候,他們一起唱起這首熟悉的詩歌,《在主裡安息》,用的是動人的芬蘭調子。吉米和愛德從大學時代就唱這首詩,熟記它的歌詞。唱到最後一節時,他們的歌聲中充滿了深深的確信。

我們安息主懷,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守護者,你爲我們爭戰,你要得頌讚。得勝的日子,我們凱旋,穿過珍珠般光耀的城門,從此永遠安息主懷!

帶著這樣的確信,他們走出營外就近耶穌。他們朝著需要而不是安逸的方向而行,結果,他們爲主犧牲。於是,傑米•艾裡奧特(Jim Elliot)的人生信條得著確證:「用自己不能存留的,去換取永不喪失的,這種人絕不是傻瓜。」「我們在這裡本沒有常存的城,乃是尋求那將來的城」(第14節)。

我邀請大家一起唱。唱到「奉你的名我們出發」的時候,你要切實明白和接受其中的意思,真的預備好,然後,跟著耶穌出發吧!

John Piper(約翰·派博)是「渴慕神」網站(DesiringGod.org)的創始人及導師,伯利恆學院和神學院(Bethlehem College & Seminary)校長。他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伯利恆浸信會(Bethlehem Baptist Church)擔任牧師三十三年,著有五十多部書籍,包括《渴慕神 : 論禁食禱告》、《十點十分的盛宴》、《思想的境界:讓頭腦被靈性的激情點燃》等。
標籤
釋經講道
希伯來書
逼迫
渴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