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本文對影視作品的神學探討並不代表本刊認可或推薦相關作品。福音聯盟經常討論電影、電視劇及其他藝術形式,主要是因爲它們具有解釋力,能幫助我們理解目標文化的內涵。爲了幫助讀者做出明智的觀看決定,我們建議閱讀《我可以看這部電影嗎?》(「Should I Watch This?」)並查看影片的內容指南。
我常常留意電影和其他流行文化作品,看它們是否蘊含某種普遍恩典的真理,尤其是在那些充斥著虛假或宣傳意味的主題中。
保羅·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的《火燒天堂鎮》(The Lost Bus)和德瑞克·希安弗朗斯(Derek Cianfrance)的《屋頂人》(Roofman)就是這樣的作品。雖然兩部電影在類型和故事上完全不同,也並非處處值得稱讚(兩部都是限制級影片),但它們都屬精良之作,而且在刻畫男人與父親身份上,都展現了真實細膩的洞見。在當今的好萊塢,許多作品刻意模糊性別界限、削弱父職呼召,因此,像這樣的電影值得基督徒留意與欣賞。
表面看來,《火燒天堂鎮》似乎與父親這個主題無關。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 2018 年加州天堂鎮那場致命的營地山火。故事主角是一位校車司機凱文(由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飾演)。大火突襲天堂鎮,全鎮都陷入火海,凱文必須要載著一群被困的小學生前往撤離點。像格林格拉斯其他作品(例如《93 航班》(United 93)和《菲利普斯船長》(Captain Phillips)一樣,這部電影節奏緊湊、令人屏息,展示了一場扣人心絃的求生之旅。但它同時也是一部關於父親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就刻畫了凱文作爲父親的身份。他與十幾歲的兒子(利維·麥康納〔Levi McConaughey〕飾演)關係緊張,卻又真心愛著兒子。凱文在危急關頭展現出強烈的保護欲這條副線也讓整部電影更具情感張力。然而,最打動人心的,是凱文對不是自己血脈的孩子們所流露出的父性。火勢失控,局勢越來越惡化,觀眾開始明白凱文是這些孩子與死亡之間唯一的屏障。災難徹底喚醒了凱文的父性本能。爲了保護孩子們,他拼盡全力,哪怕以生命爲代價。
車上還有一位女教師瑪麗(亞美莉卡·費雷拉〔America Ferrera〕飾演)隨行。瑪麗在危難中自然地承擔起母親的角色,與凱文的父親形像互補。雖然兩人之前素未謀面,但在這場災難中,他們不約而同地成了孩子們的父母:凱文專注應對外部的威脅,奮力駕車穿越火海,甚至親自下車撲滅逼近的火焰;瑪麗則溫柔地安撫、照顧孩子們,幫助他們在恐懼中平靜下來。
凱文並非完美的父親形像,但影片精準地刻畫出一個重要的真理:神造男人(即使是那些單身或沒有孩子的男人),賜給他們一種父性的本能:在危險面前勇敢無畏,爲保護無辜挺身而出。這正是父親的本質。
如果說《火燒天堂鎮》中的凱文是一個有缺陷但值得敬佩的父親形像,那麼《屋頂人》(Roofman)中的傑弗里(由查寧·塔圖姆〔Channing Tatum〕飾演)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浪子。儘管他的人生充滿魯莽和錯誤選擇,但他依然無法逃避父性本能。他真心渴望爲家人提供生活所需,只是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這部由德瑞克·希安弗朗斯(Derek Cianfrance)執導的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導演德瑞克曾執導《藍色情人節》(Blue Valentine)與《松林外》(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故事取材於 2000 年代初的連環劫匪傑弗里·曼徹斯特(Jeffrey Manchester)。他的慣用手法是從屋頂鑽洞進入目標商店(多爲麥當勞),因此被稱爲屋頂人(Roofman)。然而,片名中屋頂一詞也有更深一層含義:傑夫之所以行竊,並不是爲了個人貪慾,而渴望爲孩子「撐起一個家(屋頂)」。
這個動機在影片開頭便顯而易見。女兒過生日,傑夫因爲買不起一份像樣的禮物而十分沮喪。對他來說,如果無法爲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就不像個男人。《屋頂人》講述的正是一則悲喜交織的故事:父親想用錯誤的方式(偷竊)去實現正確的目標(供養家人)。
影片也探討了許多父親在養家餬口與陪伴家人之間所感到的張力。片中有一段描寫傑夫正在與(由克斯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飾演)的單親媽媽莉(Leigh)交往。莉有兩個女兒,她對傑夫說:「我們不需要那麼多東西,我們只想要你。」這句話點出了父親角色的矛盾:物質方面的供應當然重要,但當父親過度專注於賺錢養家時,往往反而失去了陪伴家人的機會。比如,那些忙得幾乎不回家的工作狂父親;或像傑夫這樣,用非法手段去謀求收入,結果鋃鐺入獄,徹底失去了與孩子相處的機會。
希安弗朗斯在拍攝過程中多次探訪獄中的曼徹斯特,並在訪談中引用了他的一段反思:「傑夫告訴我,他想爲家人供應一切所需,他確實也做到了。但最終作爲父親的主動權完全被奪走了。他再也不能供養家人、陪伴他們,他看不到他們,更不能強迫他們來看自己。」
傑夫終於明白,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錯。影片的最後一幕描繪了莉到監獄探望傑夫的情景,我覺得導演很可能是在致敬達內兄弟(Dardenne Brothers)2005 年的電影《孩子》(L』Enfant)。兩人相擁而泣,傑夫承認了自己的過錯,十分懊悔。畫面漸漸淡出。正如影片《孩子》的結尾那樣,《屋頂人》的收尾既充滿救贖、讓人釋懷,又令人心碎。它讓觀眾不禁思考:如果傑夫當初能以更好的方式表達他真摯的父愛,結果又會如何?他又能爲孩子和家庭留下怎樣的遺產?
在這兩部電影中,男主角都在按著他們受造的本性行事。正如派崔克·施賴納(Patrick Schreiner)、J. 布齊謝夫斯基(J. Budziszewski)等人所指出的,男人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父親的潛能」(the potentiality of paternity)。這不僅指男人在生理上能成爲父親的潛能,也包括屬靈和心理層面的潛能。換句話說,即便男人沒有孩子,他的男子氣概仍然與保護、供應、陪伴等父親式的責任密切相關。
這兩部電影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爲要活出這種按受造本性而行的呼召,意味著男人隨時都要做出抉擇。這些抉擇可能是智慧的,也可能是愚蠢的。智慧的選擇會成就他,愚蠢的選擇會讓他跌倒。男人需要智慧來分辨在關鍵時刻該做什麼;他們也需要群體的支持和正直的榜樣,幫助他們以健康的方式活出真正的男性氣質。特別是在《屋頂人》中,這一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影片的宣傳語就寫著:「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以及一連串糟糕的決定。」
麥康納和塔圖姆的表演中都有一些令人難忘的時刻。他們的臉上浮現出那種痛苦的神情,彷彿在問:「我是不是做錯了決定?我是不是反而害了那些本該保護的人?」在《火燒天堂鎮》中,凱文時常懷疑自己選擇的逃生路線是否反而讓孩子們陷入更大的危險。
而在《屋頂人》中,這種懷疑則化爲痛苦的悔恨。傑夫明知自己的犯罪行爲終將受到懲罰,他早晚都要進監獄。但當他再次得到做個好父親的機會時,他仍想努力嘗試。在兩次坐牢之間,他甚至開始與莉和她的女兒們一同去一間長老會教會(這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情節)。然而,在那些看似向好的選擇之中,仍夾雜著許多錯誤:繼續搶劫、婚前性行爲、謊言不斷。看著這一幕,我意識到,教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實至關重要:它幫助男男女女活出神賦予的性別身份,引導他們在這過程中以正直、健全、賦予生命的方式成長。這一直是教會的使命,也是它對社會的祝福。
最終,《屋頂人》體現了男性的悲慘失敗,而《火燒天堂鎮》則展現了男性的英勇擔當。但兩部電影都值得肯定,因爲它們都認真地探討了男人的獨特呼召與內在構造。我認爲,它們反映了當下文化中一種日益增長的渴望,即渴望一種更深、更有救贖意義的男性氣概。
這兩部電影只是近年來眾多流行文化作品中的一部分,它們重新描繪了一個更有尊嚴、也更值得嚮往的父親形像。雖然婚姻率和生育率持續下滑,但父親這個「牌子」反而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具吸引力,尤其對男性而言。
在音樂中,這股趨勢十分明顯。喬恩·貝利恩(Jon Bellion)的《父親形像》(Father Figure)和本·雷克特(Ben Rector)的《世界上最富有的人》(The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這兩張 2025 年的專輯,都用非常美的方式歌頌婚姻與父職。我也從《布魯伊》(Bluey)、社交媒體上不斷湧現的「奶爸網紅」,以及《極速車王》(Ford v. Ferrari)、《米納里》(Minari)等電影中看到類似的現象,它們都認真刻畫了父親在決定家庭未來方向上的影響力。80、90 年代電視劇裡那種笨手笨腳的老爸形像,現在已經逐漸被更真誠、更有擔當的父親角色取代,例如《勝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或《我們這一天》(This Is Us)中的父親。
運動界的領軍人物也在公開強調父親身份的重要性。斯科蒂·舍夫勒(Scottie Scheffler)說:「我寧願是個好父親,也不願只是個好高爾夫球員。」酋長隊四分衛帕特里克·馬霍姆斯(Patrick Mahomes)與妻子布列塔尼(Brittany)育有三個五歲以下的孩子,他經常談到自己非常享受當父親的時光。他的隊友特拉維斯·凱爾西(Travis Kelce)也一心想和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結婚、生兒育女。
最新數據顯示,在年輕人當中,男性比女性更渴望擁有孩子,這一點顛覆了長期以來女性更想爲人父母的普遍印象。是什麼帶來這個變化?也許是年輕男人開始思考,不一定是功成名就之後才可以當父親。正如《自由新聞》(The Free Press)的一位作者所說,「有了孩子,你的生活會變得更好,你這個人也會變得更好。」越來越多的父親也認同此理。
我認爲,父職之所以吸引人,與年輕男性開始去教會密切相關。在一個經常貶低、嘲諷男性氣質,甚至試圖削弱男性責任感的文化中,許多年輕男人反而願意尋找能促使他們成長、成熟、承擔責任的環境。他們開始願意在生活與屬靈層面上,活出自己內在的父性潛能。
年輕男性更渴望成爲父親,這是好事,也是非常自然的事。雖然現在還無法判斷這股趨勢是否能扭轉婚姻率與生育率的持續低迷,但我盼望它能帶來改變。
基督徒應該爲《火燒天堂鎮》和《屋頂人》這樣的電影感到欣慰,因爲它們凸顯了神對男性角色與父親角色的美好設計。不過,教會的使命不只如此。教會要幫助男人活出真正的男性氣質,也幫助女人活出真正的女性氣質;同時也要引導弟兄姐妹走向更忠心、更聖潔的生命,讓世界看見:按照神的智慧,男女之間如何互補、共同成長,並在神的設計中真正興盛。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Lost Bus,』 『Roofman,』 and the Fatherly Wiring of 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