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福音聯盟有時會發表對藝術或媒體作品的批判性評論,這不應被理解爲對該作品的推薦。福音聯盟經常討論電影、電視和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主要是因爲它們在幫助我們理解所要接觸的文化。在你決定觀看任何我們評論的作品之前,建議閱讀《「我可以看這部電影嗎?」:基督徒觀影指南》。
我偶爾會看看熱門真人秀,部分原因固然是節目娛樂性十足,但更因它能折射當代文化圖景。即便這類真人秀相親節目並非完全真實,但已足夠反映當下主流的愛情觀、婚戀觀、性道德觀及性別政治等議題。
看完網飛《愛情盲選》(Love Is Blind)最新季(五年裡出的第八季)部分內容後,我發現它既生動呈現了當代社會因政治立場導致的性別鴻溝,更對核心價值觀念存在根本分歧的「不同一軛的結合」發出了強烈警示——這種文化現象令人深思。
《愛情盲選》的「實驗」追蹤了十餘名單身男女在相親膠囊屋中相識的過程。他們可以隔著牆壁與潛在伴侶暢聊數小時,但始終無法看到對方容貌。經過十天閃電約會,幾對情侶在沒有「外貌干擾」的情況下建立起親密關係。
唯有當雙方決定訂婚(依然素未謀面),那堵隔離牆才會消失,他們才能親眼見到彼此。節目組將婚姻承諾作爲誘餌:唯有鼓起勇氣與相識數日的陌生人訂婚,才能解開關於對方容貌的好奇。
製作方宣稱這種「隔牆相親」模式證明了純粹精神層面的聯結足以建立真愛——即被對方的內在美吸引。不可否認,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夫妻最初是通過書信往來這種「隔空交流」的方式相知相戀的。這樣的愛情故事並非天方夜譚。但節目刻意貶低肉身存在的重要性,在解決「以貌取人」問題的同時,又製造出新矛盾——將人的真實自我與肉體存在割裂。
《愛情盲選》再次印證了當代文化中的諾斯底傾向:人們傾向於將自我認同視爲某種超脫肉體的虛幻存在。正如我之前說過的,在這個人們熱衷於精心經營虛擬人設的數字時代,出現這種現象實在不足爲奇。
社交媒體和交友應用讓當代年輕人越來越習慣於「隔空互動」的交往方式。私信和文字聊天(在《愛情盲選》中尤爲突出)成爲主流的戀愛溝通模式,足見這種"媒介化親密"已然成爲常態。數字媒介賦予的表達自由(可以精心修飾、裁剪、控制形像,精準地展現人設),使得網絡一代理所當然地認爲「自我是一個概念,可以脫離肉體存在」。
在這個語境下,《愛情盲選》的設定並不突兀。這檔節目之所以在年輕觀眾中走紅,或許正因爲它反映了Z世代不擅長社交、害怕面對面交往的困境,他們更傾向先通過數字媒介保持安全距離進行長期互動,再考慮現實接觸的風險。
當訂婚情侶終於見面時,場景往往尷尬不已。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此刻外貌突然變得至關重要。這對情侶會過度關注容貌。他們想,「如果關係破裂,是不是因爲我不夠好看?」
當兩個人確立關係後才開始考慮外表吸引力,這種原本自然而然的情感因素就會突然變成關係存亡的關鍵。有些情侶不可避免地發現彼此缺乏身體吸引力時,往往會自責「太過膚淺」。但事實上,在乎外表吸引力本就是人之常情。我們本就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婚姻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而不僅僅是思想的共鳴。
儘管《愛情盲選》的設定看似荒誕,但每一季通常至少能促成一對夫妻(季終集裡,訂婚情侶們會在婚禮現場選擇結合或——大多數情況下——在最後一刻分手)。令人驚訝的是,那些在節目中說「我願意」的夫妻,至今大多婚姻幸福——或許這證明,即便在最破碎、最離奇的情境下,上帝仍能締造堅定的婚姻。
(劇透預警)第八季的結局是三對在婚禮上分手,只有一對成功地結了婚。那對修成正果的情侶丹尼爾和泰勒都來自基督教家庭,而且他們信仰都很堅定。他們最重要的價值觀,尤其是宗教信仰,高度契合。在漫長的「盲聊」過程中,他們特意把這一點擺在首位,確保雙方達成共識。
而在婚禮上拒絕對方的三對中,有兩對明確將「政治價值觀不合」列爲分手原因。一段在保守派意見領袖中瘋傳的視頻裡,薩拉·卡頓在聖壇前拋棄了本·梅曾加,理由是兩人在她「珍視的價值觀」上「不在一個頻道」。這些價值觀主要涉及LGBTQ+平權(薩拉的姐姐是同性戀)和「黑人的命也是命」——對她而言,這些主張近乎不可褻瀆的世俗聖經。這位定期上教堂的基督徒未婚夫在她眼中,儼然是個不夠虔誠的「進步神教」叛道者。
類似的劇情也在弗吉尼亞·米勒和德文·巴克利之間上演。弗吉尼亞在婚禮上甩了德文,同樣因爲政治分歧。和薩拉一樣,弗吉尼亞強烈支持墮胎權、LGBTQ+平等自由派議題,而德文(和本一樣)傾向保守派基督教立場。
在這兩場分手戲碼中,男性表現得軟弱——他們淡化重要分歧,甚至(尤其是本)一再爲自己的信仰或教會的立場道歉。本和德文反映了一種更廣泛的趨勢:許多男性在約會關係中僞裝得比實際更「進步」,只因擔心保守立場會嚇跑女性(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近期民調顯示,僅 35%的女性願意與另一個黨派的男性約會,而對男性來說,這一比例爲 52%)。他們本該更早坦誠價值觀的不匹配,而不是讓戀情發展到需要站在聖壇前做決定的境地。
倡導「觀點多元」或許適用於大學校園或多元化的公共領域,但在婚姻中卻往往寸步難行。聖經的告誡「信與不信不可同負一軛」(林後 6:14)至今依然振聾發聵。共同的信仰根基與屬靈契合,才是婚姻穩固的關鍵。當本希望薩拉陪他去教會,而薩拉卻堅持要他一同參加「驕傲周」時,兩人的僵局已然預示了這段感情的結局。目睹本與薩拉、德文與弗吉尼亞的關係如慢鏡頭下的列車脫軌般走向崩解,我不由感嘆:正因如此,單身信徒更應在教會中尋覓終身伴侶;也正因如此,信仰共同體才顯得尤爲重要。
倘若教會對本而言真的很重要(而Z世代的年輕男性越來越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那麼他的尋愛之旅或許就該始於教會——至少也該著眼於本地教會的社交網絡。他大可以多與牧師深交,在擇偶問題上尋求指引(畢竟這代年輕人渴求智慧的建議可不止這一項)。不妨記住這個訣竅:在信仰堅定的群體裡找對象,往往更容易遇到合適的人。
《愛情盲選》這個節目就像把意大利麪往牆上扔看能不能粘住一樣,反映了現代約會中那種漫無目的、只看表面的現象。現在人們越來越孤立,去教會或參加社團活動的人也越來越少,單身人士就像自由球員一樣在約會市場裡亂撞,就像輪盤賭裡的小球隨機亂轉。想在節目裡的相親艙找到真愛,和在約會軟件上不停劃來劃去差不多一樣不靠譜——哪怕是那些打著興趣或種族細分旗號的軟件。偶爾運氣好,你可能真能遇到「對的人」。但大多數時候,這都是一連串讓人沮喪的短暫戀情,因爲這些關係都沒有扎根於真實深厚的現實社交圈。
《愛情盲選》雖偶有佳偶天成(丹尼爾和泰勒,看好你們喲!),但更多時候,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這個抽離實體、瓦解傳統的數字時代裡,盲目約會的種種隱憂。如果你正在尋找人生伴侶:別上真人秀,別把交友軟件當首選。走進地方教會,加入那些志趣相投的線下社群。從知根知底的親友圈起步,別等到談婚論嫁時才發現三觀不合,從一開始就要找價值觀一致的人。
婚姻之愛,從來就不該是「盲目」的。它最需要的,恰恰是一雙能看見彼此、望向同一個方向的慧眼。正如切斯特頓那句名言:「愛不是盲目的,絕對不可能是。愛會帶來束縛,束縛愈大,越不可能盲目。」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Love Is Blind』 Shows the Romantic Disaster of Misaligned Va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