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是人心最深處的夢想,我們都希望成爲一個新人。這也是福音最大的應許——耶穌讓萬物更新。
隨著2023年褪去,2024年到來,全世界都在夢想改變。在一方面,這很奇妙。日曆有一種普遍恩典,固定帶給我們機會,讓我們重新思考應當如何生活。在一年的這時候疾風暴雨般出現的各種立志提醒我們,我們確實盼望得到更新。
但這也有一個黑暗面。我們把希望得到救贖的願望浪費在沒有能力改變我們的這些立志之上。本週我們許多人要做出雄心勃勃、勢如破竹的新年立志。不出一個月,我們的集體健忘症就要發作。我們的盼望被一聲不響扔在一旁,唯一能救我們脫離這一切尷尬的,就是我們那了不起的忘記的能力。
因此新年有一個挑戰:不要立志,要立習慣。
和立志不一樣的是,我們的習慣塑造我們的爲人。習慣不改變,生活就不能改變。如果我們真要改變,就需要嚴肅來看我們的習慣正把我們帶向何方。
習慣塑造我們的爲人,因爲習慣是小小的敬拜禮儀。
請思想這一點。習慣就是你下意識一次又一次做的事情。我們早上醒來玩手機,我們等紅綠燈的時候查短信。我們收到一份很麻煩的工作電郵,我們不是面對這工作任務,而是去瀏覽新聞頭條。
我們可能模模糊糊對這些事情感到懊惱,但很有可能並沒有把這些看作是能深深塑造我們的事情。我們大錯特錯了。
這些小小禮儀每一樣的根源,都是我們在追尋某樣根本的事——我們的目光翻看照片,要尋找一種美好生活的願景。在紅綠燈面前,我們心裡發癢,要與另一個人類建立聯繫;在困難的工作時刻,我們意識到自己寧願用分心的事讓自己變得麻木,也不願面對生活本身的痛苦。
人受造是要敬拜上帝,因此我們不能停止敬拜。一刻也不行。這些小小、普通和極具能力的時刻,每一樣後面都是一種敬拜習慣。在一個新科技習慣在我們生活方方面面不斷湧現的世界上,什麼也不做,實際上是在做一樣極其異乎尋常的事。這就是順服在一種奇怪、畸形的現代敬拜模式之下。
這給我們帶來一個難題:如果我們要接受塑造去愛上帝和愛人如己,我們就必須控制我們的習慣。
兩千年來,基督徒的共同體已經在堅持踐行群體的習慣模式,以此抵擋被文化習慣塑造,並且接受塑造,更好地愛上帝和愛人如己。這種做法有不同的名稱和形式,但在修道院的處境當中,這種群體性的習慣有時被稱爲是一條「生活原則」。
一些人認爲這些做法是律法主義,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爲如果我們嘗試追逐習慣,以此賺取上帝的愛,這些就是律法主義。但是當我們對上帝的愛如此著迷,以至於決定相應安排我們生活中每一個小小的片段——這完全就是在回應我們救主的美好。習慣在愛之前,這是律法主義。但愛在習慣之前,這就是恩典的邏輯。
我們的現代時刻有一件很奇妙的事,就是我們已經意識朦朧採用了一條新的生活原則。但這條新的生活原則,並不是由那些很在意要我們接受塑造成爲基督形像的人設計的;這原則而是由那些要吸引我們的關注,把我們的關注賣給廣告商的公司設計的。對此不採取任何行動,其實就是在採用一種對抗上帝的生活原則,這原則企圖讓你相信,因著你買什麼,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什麼,你讀什麼,做成了什麼事,或思想什麼,你就得著了愛。不加抵抗,就是順服一條生活原則,這原則企圖說服你離開福音之美。
我們亟需清醒過來。有一種更好的方法,這在於制定一條生活原則,使用平常的習慣在福音裡塑造我們。
我們並不需要新的立志——我們需要一條更好的生活原則。我們需要反塑造的習慣,蔓延到我們清醒的時刻,我們工作的節奏,我們共同體中的模式當中。我們需要小小的習慣,這些習慣在大大小小的時刻把我們指向耶穌的福音。
這就是我邀請群體的人嘗試使用「普遍原則」的原因。
「普遍原則」是一種集體的習慣模式,分四種每天,四種每週的習慣,目的是對抗我們現代科技生活帶來的混亂。這是要與其他人共同操練的,目的是推動日常生活,讓我們愛上帝,愛人如己。
你可以在這網站上(https://www.thecommonrule.org/)更多了解這些習慣。有每天的習慣,例如先讀聖經,再查手機。把手機關掉,一天一小時和某人面對面相處。也有每週的習慣,像安息日,刻意安排與朋友交談。
這些習慣的目的,是要打破目前塑造我們生命的文化模式,引入把我們推向共同體,推向面對面,推向更深入相信福音的習慣。
因此挑戰就是:今年不要立任何新年志向。而是要在你的教會或小組當中找幾位朋友,下載網站上的指引,把一月份的頭31天用來試一試「普遍原則」裡的一些習慣。
譯/校:古舊福音。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Make Habits, Not Re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