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神所設立的美好婚姻:從五大教義看婚姻的榮美設計
2025-07-16
—— Robert W. Yarbrough

六月婚禮最多。但進入婚姻真的是個好主意嗎?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要麼推遲結婚,要麼乾脆不結婚,看起來對婚姻這件事並不買賬。

然而,婚姻是神親自設計、賜下的美好禮物。它既造福個人,也造福世界;既是普遍的恩典之道,也是特殊的恩典之途。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爲婚姻辯護和倡導的人,而基督徒正適合擔當這一角色。

因此,我願意藉此機會爲婚姻獻上一份頌讚,讚美並推薦神那美好而榮耀的設計。

頌揚婚姻,並不是要貶低單身,也不是要忽視婚姻可能帶來的巨大痛苦和傷害。即便如此,以下五個基於聖經的婚姻視角,依然匯成一首讚美詩,讚美那位創造男女,使他們在婚姻中合一、生養眾多,並藉此榮耀祂名的神。

一、創始論/目的論(起初的心意與最終的目標)

神在創造中有祂自己的目的,這就是「創始論」(Protology)的意思。祂創造人類、設立婚姻,都是爲了彰顯祂的榮耀(羅 11:36)。神所造的一切,包括人、人際關係和後代,都顯明了神的真實與威嚴(羅 1:20)。

具體來說,我們在《創世記》1:26-28 中那條著名的創造使命中,看到了創始論的內容。這段經文可能是今天西方教會最容易被忽視、被違背的聖經根基。

《創世記》的創造使命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按著神的形像所造,每個人身上都帶著祂的印記。我們以男女不同的性別承載這形像,也通過婚姻中「二人成爲一體」的關係將神的形像共同體現出來。每個人都兼具個人與社會雙重身份。而人類社會得以存續的核心,正在於一男一女在一夫一妻、彼此委身的關係中,生養眾多、遍滿全地、治理管理這地。這是最基本,卻也是極其深刻的聖經創始論。

那麼,婚姻的目的論(Teleology)是什麼呢?從《創世記》二章伊甸園的婚姻範式中,我們找到線索(耶穌後來確認這範式爲永恆標準,見《馬太福音》19:3-5)。我們看見神說亞當獨居「不好」(創 2:18),意思是說,神造出夏娃後,人類得以完整,才是「好」的。夏娃被造,生養繁衍得以實現。《創世記》二章末尾爲我們呈現了夫妻關係的根基:在神裡面的愛與信任,既存在於神與人的關係中,也延伸至婚姻關係裡,讓夫婦得以探索並沉浸其中。

婚姻的一個偉大目標,就是讓神裡面的愛、從神而來的愛,不僅僅停留在夫妻二人身上,更是通過二人彼此分享,並且在神的同在中,在他們對彼此和對神的回應中,不斷得到堅固和更新,使他們得著能力去彼此相愛、彼此服事。

用一句話概括婚姻的目的論:從亞當和夏娃開始,神的心意就是要讓一男一女在與祂有活潑聖潔關係的同時,也彼此在婚姻裡結合,生養後代,並在婚姻關係裡滋養那帶有神屬性的愛與信任。

婚姻從一開始就帶有使命。丈夫和妻子是被造出來、被差派出去的一對,他們有共同的目的。他們是家庭的核心,他們不是爲了自己而活,而是爲了那位創造他們、並賦予他們使命的創造主與君王而活。在婚姻裡,這使命是兩個人牢牢綁在一起的事業,綁得如此緊密,以至於一個人的際遇,注定成爲兩個人的故事。這一點我們接下來還會看到。

二、罪論(Hamartiology,罪的教義)

神起初所造的一切本是「甚好」,但當人類的始祖違背祂的命令後,這一切被罪攪亂了。

犯罪之前,亞當夏娃與神、與彼此都處在一種完全的和諧關係中。伊甸園中的婚姻如同精密的協作,二人雖性別、角色各異,卻在與彼此、與世界、與神的互動中有清楚的分工和美好的互動。我稱之爲「關係協同」(relational synergy):他們按照造物主的設計,在榮耀而完美的和諧中同心合作。  

然而到了《創世記》第三章,夏娃先犯罪,亞當也跟著犯罪。神找誰問責?最後當然兩個人都要,但首先、也是最直接地,神先找亞當問責(9 節):「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創 3:9)此時的亞當,已經成了罪人,失去了信任與愛,出賣了自己的配偶,還把責任推給了神:「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12 節)

夏娃呢?她也只把責任推給蛇:「耶和華神對女人說:『你作的是什麼事呢?』女人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13 節)

儘管他們違背了神,祂卻在 15 節給出應許,說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這裡用了含蓄優美的表述),預示了彌賽亞要來戰勝罪和惡。請注意,神並沒有放棄夏娃。她雖然是第一個犯罪、並且在履行生養使命時要經歷生產之苦,但她也成了恩典的管道,因爲彌賽亞將從她的後裔而來。將來有一位名爲馬利亞的夏娃之女,要孕育「女人的後裔基督。

我們讚美神,因祂在始祖犯罪後仍保守了婚姻;更因祂在公義審判中賜下了永恆應許。婚姻與生養後代雖因墮落受損,卻轉而成了神救贖計劃的一部分。

三、救恩論(Soteriology,救恩的教義)

我們究竟需要從什麼中被拯救?答案當然是罪。罪的一個表現,就是人的心中對彼此、對神、甚至對自己都充滿了敵意。聖經用許多詞來描述這種敵意,其中一個就是「爲仇」(enmity)。

就在預言基督要擊碎蛇頭的同一節經文中(創 3:15),神宣告「爲仇」(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作 ἔχθρα)進入世界。原先,亞當夏娃活在和諧中;可當他們犯罪後,創造時「甚好」的平安被打破。亞當夏娃以及自那以後所有的人,都會嚐到與神隔絕、彼此疏離的痛苦,彼此間也充滿紛爭、怨恨與分裂。

這種敵意首先在婚姻中埋下衝突的種子,又蔓延到他們的後代。亞當和夏娃的長子該隱就殺了弟弟亞伯(創 4:8)。整部舊約不僅記載神的救贖作爲,更見證了仇恨的擴散:從兄弟相爭、婚姻緊張、男人欺壓女人,直到列國紛爭。這一切何時終結?神將如何救贖世界?

《創世記》埋下的 ἔχθρα(敵意、疏離、隔閡、惡念)主題,在《以弗所書》得到解答。保羅用同一個詞宣告:「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爲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ἔχθρα)……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ἔχθρα),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爲一體,與神和好了(弗 2:14、16)。

伊甸園帶來的仇恨,神在基督裡已經完全、永遠地戰勝了。

基督所帶來的救恩,不僅體現在宏觀的社會層面醫治民族之間的隔閡,也顯明在微觀的男女關係中。在基督裡,夫妻可以靠著祂勝過這種仇恨;在教會裡也是如此:基督作元首,藉著聖靈藉使徒、牧者、輔導者及每位會眾的見證,帶領整群人活在救贖中。這也引出了下一個主題——教會論(Ecclesiology)。

四、教會論(Ecclesiology,教會的教義)

從《以弗所書》的寫作脈絡來看,教會論與婚姻的教義密不可分。這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最初的教會多是在家中聚會——也就是「家庭教會」。在猶太傳統裡,只要有 10 個家庭,就可以組成會堂共同支持一位拉比。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早期教會剛開始建立時:一群家庭組成了教會,由男性領袖帶領,這些領袖被稱爲長老、牧者或監督,他們大多已婚。在家裡聚會時,婚姻的真實狀態根本無從隱藏。反過來,對那些渴望比外邦人的婚姻更加豐富生命的人來說,以基督爲中心、彼此捨己的婚姻是極大的吸引和榜樣。

那麼,那些健康的、以基督爲中心的婚姻是怎樣的呢?它們既不是粗暴的男權統治,也不是像今天現代意義上的性別平等那樣,把性別差異徹底抹平。正確領受的福音,會帶來一種有秩序的、關係上的合一與協作,以實現神的創造旨意,並最終成就基督的大使命。

《創世記》1–2 章展示了一個「微型教會」式的社會秩序:丈夫和妻子在本質上平等,卻在受造方式、生理構造、責任擔當、恩賜才幹和看待世界的根本視角等方面互相彌補。亞當和夏娃的合一雖然因墮落而受損,但並沒有被毀滅。他們的合一之美,就在於差異與同一並存。這種對差異的珍視,是婚姻之愛最核心的部分,這也解釋了亞當初見夏娃時的由衷喜悅(創 2:23)。

罪沾染了這種喜樂。但從《創世記》到《啓示錄》,神始終邀請我們進入救贖故事,使祂伊甸園裡的平安(shalom)在今世的人際關係中,盡可能地重現出來。在初代教會裡,《以弗所書》5 章關於婚姻的教導特別強調:妻子要信任丈夫,丈夫要以基督般的愛來愛妻子。這種平安,既不是靠單純的性別平等,也不是靠性別高低分層,而是藉著重生的心靈,彼此成聖、更新生命、婚姻、家庭和教會。健康的基督徒婚姻,就是要以十架般的順服,在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活出神旨意。

婚姻和教會的使命,不是要繼續維護男性至上,也不是要抹去男女的差異,而是要恢復《創世記》1-2 章立約關係的本意:領受十架恩典,在墮落後的世界裡活出神設定的有序協同。這樣一來,夫妻就能把基督的平安帶到一個充滿仇恨的世界裡。這種平安之所以能被傳遞出去,是因爲在最基本、最日常的層面,從夫妻、家庭到教會,我們真實地把它活出來。

我們就是這樣去活:放下仇恨,活出平安,彼此照顧,勤奮工作以榮耀神,在生活中廣傳福音,並按著神起初賜下的性別身份去活出來。無論是單身、已婚,或在教會群體中,我們門徒,要把個人和集體的生命都獻給祂,一起活出並傳揚福音的呼召,在「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中,「使……喜樂充足」(約壹 1:3-4)。

這樣,我們就在基督再來、更新萬物之前,預先成就了《創世記》1:26–28 的創造使命和《馬太福音》28:19–20 的大使命。這也帶我們進入下一個主題——末世論(Eschatology)。

五、末世論(Eschatology,末世的教義)

在一次與撒都該人的辯論中,耶穌提醒人們,不要過度解讀今生的婚姻與永恆的關係。祂說:「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太 22:30)。但這並非否定婚姻的永恆意義。正如《希伯來書》13:4 強調:「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污穢,因爲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審判。」

一段敬虔的、不斷成長的基督徒婚姻,會散發著永恆的馨香之氣。婚姻成爲恩典的管道,神透過婚姻賜下能力,幫助我們完成祂託付的呼召和使命。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夫妻「恐懼戰兢,作成得救的工夫(腓 2:12)時,已隱約預嚐了永恆中完全的生命。但這並不是我們單打獨鬥能做到的,而是與配偶一同攜手的結果。

永恆將會顯明今生的真正意義。我相信,對已婚基督徒而言,我們結出的最重要果子,往往與我們的婚姻生活品質直接相關。以教會領袖爲例,他們講道、教導、寫作等公開事工的果效,其實都扎根於他們在家中與配偶之間,那份只有配偶最清楚的真實與正直。

2010 年,我辭去神學院的優渥職位,因爲我和妻子伯妮都覺得應該搬家,和我母親與繼父住得近些。他們都八十多歲,身體不好,需要人照顧。他們住得很遠,但我仍能繼續在我現在任教的新約神學院履行我的呼召。《提摩太前書》5:8 說:「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那時我正在寫《提摩太前書》的註釋,這句話深深扎進了我的心。妻子放棄了她熱愛的護理工作,我放下了深愛的教學、熟悉的城市和眾多好友。我們在行情低迷時賣了房子,搬家時心裡也沒多少喜樂。

隨後 13 年的養老重擔,主要落在妻子肩上。她提前退休,導致收入銳減,卻要駕車帶公婆無數次就醫,操持飲食,協調護工,後來更親自在護理院照料婆婆。她洗了無數次衣服,也安慰過婆婆住院期間的室友們,還要承擔她帶來的情緒壓力,這對很多主要照顧年邁公婆的人來說都不陌生。我自己也成了他們的房子和 10 英畝土地的管家。多年下來,無論是身體、情緒還是心理,我們的擔子都十分沉重。2024 年 1 月,母親安息主懷時,伯妮就守在她床前,陪她走完了最後一程。

如果在母親生命的最後時刻,她還能聽得見聲音的話,那麼她所聽到的就是兒媳在她耳邊讀著聖經,輕聲唱著那首偉大的宗教改革聖詩《我渴慕的救主》(I Greet Thee, Who My Sure Redeemer Art)。母親在生命的盡頭時,讚美詩的第三段大大地安慰她:

主啊你是我們一切生命,
我們重新得力唯靠你名;
當死亡臨近時求你安慰,
靠你能力內心堅固無畏。

《箴言》稱讚賢妻:「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箴 12:4),「得著賢妻的,是得著好處,也是蒙了耶和華的恩惠」(箴 18:22),「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箴 31:10)。

當然,那些敬畏神、愛神、事奉神的丈夫們也有他們的美德,只是《箴言》對他們的描述沒那麼詩意罷了。重點在於,無論是在事奉還是基督徒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神賜下婚姻這份恩典,那麼夫妻之間那些不爲他人所知、只有彼此最清楚的相處之道,常常決定了一個人在信仰和服事裡是否站立得住。

婚姻在低谷時,只是映射出一個墮落世界裡的仇恨與破裂;但在它最美好的時候,卻是一幅伊甸園式關係合一的預表和預嘗——終有一天,神要與祂的子民永遠同住,彼此之間不再有隔閡。

我不知道將來在新天新地,我們與配偶今生這種關係合一,會以什麼樣的樣子延續下去。耶穌已經說過,復活的時候,人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所以那時候必然不一樣。畢竟,我離天使的樣式還差得遠。但我深知,那時我們的生命必將永遠爲「主神全能者和羔羊」(啓 21:22)的榮耀與讚美而存在。而如果在那天上的眾聖之中,我感到那已被更新、得改變的妻子輕輕拉起了我的手,我也一點都不會感到意外。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God’s Good Design for Marriage: 5 Doctrinal Dimensions

Robert W. Yarbrough(羅伯特·亞伯勒)是位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的聖約神學院(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新約教授。同時他也活躍於其他大洲,在那裡宣揚福音。
標籤
教義
預表
伊甸園
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