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神学
模範神學家馬利亞:學會正確提問
2024-06-08
—— Matthew Lee Anderson

提問是件危險的事。儘管近代的基督徒不再像前人那樣忌諱提問,而且也能大膽地提出問題,我們依然吃不准該怎樣提問。

我們提出的問題並不是中立的:提問不是在世界的田野上一邊吹泡泡一邊玩耍。提問是智識生活的根本,從這個角度來說,提問設立了人與世界和與神的位置。我們提的問題反應了我們的心靈、意願、思想,甚至身體的方向:要麼更加貼近三位一體的神和祂的愛,要麼與其背道而馳。

《路加福音》讓我們看到兩種對待天使宣告的不同提問,一種帶來危險,一種得到祝福。祭司撒迦利亞在殿中事奉神時提出的懷疑,與我主的母親懷著敬虔謙卑之心提出的信心之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撒迦利亞的懷疑

當主的使者出現在撒迦利亞面前時,路加告訴我們,祭司「驚慌害怕」(路 1:12)。 天使宣告的是好消息——對於這位膝下無子的悲傷之人來說,確實是一個最好的消息:當施洗約翰出生時,撒迦利亞和伊利莎白將會「歡喜快樂」(14 節)。

不過,撒迦利亞卻提了一個透出濃濃懷疑的問題:「我憑著什麼可知道這事呢?我已經老了,我的妻子也年紀老邁了」(18 節)天使責備了他。在告訴撒迦利亞自己是誰之後,天使對他說,「到了時候,這話必然應驗。只因你不信,你必啞巴不能說話,直到這事成就的日子。」(20 節)

表面上看,撒迦利亞的問題似乎非常合理。然而,他問題的細節和提問的形式卻揭示了他受責備的原因。在英文欽定版《路加福音》裡,撒迦利亞提問時所使用的字眼與七十士譯本中亞伯拉罕在《創世記》15:8 中所提出的問題完全一樣,「我怎能知道必得這地爲業呢?」在第 5 節中,耶和華告訴亞伯拉罕,他將有一個兒子——亞伯拉罕相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爲他的義(6 節)。接下去,亞伯拉罕在第 8 節中提出問題,他如何才能知道上帝應許他將擁有那片土地。

這樣近距離地剖析,我們就很容易看出撒迦利亞的提問顯出他的不信。撒迦利亞暗指自己所處的位置可能和當年亞伯拉罕一樣——但是他把亞伯拉罕所分開的內容合併在了一起:神應許亞伯拉罕和撒萊他們會有兒子,神又籠統地說亞伯拉罕將會「擁有」這塊土地。亞伯拉罕聽說他將有一個兒子,因爲他相信神,耶和華就以此爲義;撒迦利亞聽說他將有一個孩子,他想知道他憑什麼知道這真的會發生。

在《羅馬書》4:17 中,保羅明確指出,亞伯拉罕對神在《創世記》第 15 章中的應許之回應,是對神大能的肯定: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能賦予必死的身體以生命、使無變爲有的神——這也是叫耶穌從死裡復活的大能(羅4:17,8:11)。撒迦利亞的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在質疑神的創造力和再創造力。

質疑啓示

撒迦利亞也質疑神的啓示是否可靠。因此,他爲提出問題而受到懲罰:不能說話,直到約翰出生,應驗了神的話之後。加百列「是站在神面前的,奉差而來對他說話,將這好消息報給【撒迦利亞】」,但撒迦利亞依然「不相信【他的】話」(路 1:19-20)。於是,撒迦利亞所受了相應的處罰,這是神一貫的方式。

撒迦利亞不接受神話語本身的權柄,他希望根據某種超越上帝話語的標準來確認其真實性。雖然他的問題看似謙卑,但他的不信卻毫無依據。當天使來到撒迦利亞面前時,他正在聖殿中燒香。作爲大祭司的他當然知道,在上帝神聖的計劃中,年紀老邁並不會成爲生育的障礙。但是,如果天使沒有制止撒迦利亞的不信,他就會繼續不斷地懷疑上帝的計劃和目的是否可靠,這樣的後果最後會導致他再也說不出話來。

撒迦利亞的問題提醒我們,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是正確的。有一種提問方式和模式會讓人變得尖酸刻薄,懷疑不信。

在這種情況下,撒迦利亞豐富的學識和神學訓練並沒有預備好他,讓他能夠正確地面對神的啓示。我們可以說,他是爲了想相信從而尋求更多的理解。撒迦利亞想確定地知道神的應許會以何種形式出現,他需要多一份安全感,所以我傾向於認爲,他並不是完全不信,而是因爲懼怕。

模範神學家馬利亞

路加並沒有只寫撒迦利亞的懷疑。馬利亞也以問題來回應天使的宣告。

當天使第一次稱馬利亞爲「蒙大恩的女子」時,她感到疑惑。路加使用了兩個重要的詞來描述馬利亞的反應(路 1:28)。首先,他說馬利亞很驚訝(ESV 版譯爲「極其不安」),就像哲學家遇到一個很困難的問題那樣。這個詞只在新約聖經此處出現,但在色諾芬和柏拉圖的作品中,這個詞經常用來描述一種混亂困惑的狀態。接下去路加告訴我們,馬利亞做了任何困惑不解的人都會做的事情:她試圖弄清楚天使的宣告到底意味著什麼(第 29 節)。

雖然天使告訴她不要怕(第 30 節),但《路加福音》的其他地方告訴我們,天使出現的時候,人都會驚慌害怕(第 12 節,2:9,24:5),唯一的例外是當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路 22:43)。馬利亞可能會感到困惑,但她並不害怕。

相反,馬利亞提出了一個問題。她嘗試明白天使的意思。她問,「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路 1:34)。聖經譯者通常將她的問題翻譯的與撒迦利亞的問題一樣,但《路加福音》的意思很明確:撒迦利亞想讓天使告訴他如何知道天使的話會實現,而馬利亞想知道天使的應許將怎樣發生

在希臘文中,馬利亞使用了未來時態動詞,直譯意思就是:「這事將如何成就呢?」("will this be"),因爲她知道天使所說的一定會實現——這點她很清楚,不需要再單獨驗證。撒迦利亞的問題表明了他的懷疑,而馬利亞的提問則揭示了她的信心。

此外,馬利亞想要了解這將如何發生,這樣她就可以順服上帝的引領;她提問的原因不是不願順服,也不是因爲害怕,而是想理解,並預備全心全意的順服。她交託出自己的意願,以此結束了問題:「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第 38 節)在《創世記》中,夏娃不願質疑蛇的謊言,讓人類陷入死地,而馬利亞向天使提出的問題則使人類獲得救贖。

馬利亞方式的提問是每個基督徒都當學習的:那一刻,她是神學家的新約典範(我們每個人都是神學家)。馬利亞熱愛研讀神的話語,當天使來宣告時,她已經預備好了。她知道:信才能懂,懂了才能順從。她毫不在意自己的無知,因此她可以自由地提問,因爲她知道神的啓示會給她和世界帶來益處。

權衡問題

我們可以從這些問題中學到很多。《創世記》第 4 章有兩種敬拜模式:亞伯的敬拜是主所接受的,而該隱的則不是。《路加福音》第一章中,有兩種詢問模式:一種是主所歡迎的,另一種則不是。

五世紀敘利亞神學家薩魯格的雅各布(Jacob of Sarug)寫道:「審慎的人啊,請看,有一種(類型的)提問是有益的,還有一種懷疑的提問會帶來害處。」有一種人「詢問,但他不會被輕視,因爲他站在真理的一邊」,而另一種人「爭辯,最終會以失敗告終」。

如何辨別提問者忠心與否,是一個難題。撒迦利亞看似老練,在天使面前顯示他的淵博學識,卻給自己帶來了麻煩:恐懼和焦慮攪動著他的心,他深入經文,以爲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利亞。她試圖在一個奇怪的時刻找到自己的方向:她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話語道出了她的疑惑,同時也顯出她對神熾熱的愛。以理解爲目的的提問很少是錯誤的。

撒迦利亞受到了責備——但這是一種醫治性的責備,這種責備修復了他和神的關係,沒有讓神疏遠他。路加對撒迦利亞的描述沒有停留在他的不信。路加告訴我們,撒迦利亞和伊利莎白「在神面前都是義人,遵行主的一切誡命禮儀,沒有可指摘的」(第 6 節)。當約翰出生時,他按照天使的指示爲兒子取名,順服神的旨意。接著,他的舌頭也舒展了,就說出話來,「稱頌神」(第 64 節)。

撒迦利亞不幸的提問是他忠心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路加記錄了這個問題,讓我們學會像馬利亞一樣提問,並對那些不會提問的人以恩典相待。

提問是一門藝術,難以掌握,因爲人心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深淵,充滿了黑暗、謊言和自欺。當神的話語刺入我們的心時,就像當年刺入馬利亞的心一樣,我們常常會困惑猶豫。

這是我們榮耀的機會,讓我們可以像馬利亞一樣,以真誠和信心向神提出問題,來迎接神的應許:「這將怎樣成就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準備好和她一起說:「我是主的僕人,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第 38節)。

編者按:更多內容在馬修·李·安德森(Matthew Lee Anderson)的新作《質疑:在信仰生活中培養對學習的熱愛》(Called into Questions: Cultivating the Love of Learning Within the Life of Faith)穆迪出版社,2024 年。


譯:變奏曲;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Mary, Model Theologian: Learning to Question Well.

Matthew Lee Anderson(馬修·李·安德森)是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宗教研究院的博士後研究員,同時是Mere Orthodoxy網站的創辦人。
標籤
撒迦利亞
馬利亞
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