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穿越回 1960 年代初,你很難找到對國家前途抱有希望的基督徒。當時的性解放運動、嬉皮士運動和愛之夏都預示著這個國家正在飛速駛向放縱的無神論。1966 年,《時代週刊》更是刊發了那篇轟動一時的封面文章《神死了嗎?》
然而 5 年後,風向突然轉變。《時代週刊》的封面變成了一幅充滿迷幻色彩的基督像,配以「耶穌革命」的標題。出人意料的是,那些嬉皮士和崇尚自由的年輕人開始轉向神。這種轉變無人能夠預料——歷史總是比我們想像的更難預測。
不過,或許歷史確實會重演。過去八年與 60 年代有諸多相似之處:總統遇刺未遂、大規模抗議,以及進步文化的主導地位。在這期間,反對LGBT+相關議題的自由派觀點要付出巨大代價,「取消文化」盛行。
但正如山姆·庫克(Sam Cooke)1964 年那首著名歌曲中唱的:「改變終將到來。」過去半年,文化氛圍發生了巨大轉變,這是自布魯斯·詹納(Bruce Jenner)登上《名利場》(Vanity Fair)封面以來最顯著的變化。科技大亨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開始談論基督教,支持傳統的性別觀念。喬·羅根(Joe Rogan)在播客中邀請基督教護教家韋斯利·赫夫(Wesley Huff)做客——這可能是史上傳播範圍最廣的福音長篇演講。聖經銷量創下歷史新高,世界著名學者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前無神論者艾彥·赫西·阿里(Ayaan Hirsi Ali)公開皈依基督教。而在最不信教的年輕一代中,青年男性對信仰的興趣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們這個國家的發展並非僅僅由理念和價值觀推動。可以說,推動我們文化發展的引擎是感受、潮流和共鳴——也就是所謂的「氛圍」。如今我們正經歷著一場氛圍的轉變:新的潮流正在興起,新的共鳴在不斷迴盪,新的感受也在湧現。這種氛圍轉變現在開始影響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之一——Meta(Facebook的母公司),它似乎也在經歷著自己的轉變。
馬克·扎克伯格最近宣佈,將對Meta的內容審覈政策進行重大調整,這些調整對傳播福音內容更爲有利(當然,其他不那麼「神聖」的內容也會受益)。和許多基督徒一樣,我親身經歷過Meta那些嚴苛且帶有進步主義偏見的「事實覈查」和「內容審覈」,知道他們是如何壓制其平台上的基督教內容的。
Meta曾限制任何挑戰進步派觀點的基督教非營利組織、教會或內容創作者的帖子,幾乎迫使他們通過付費廣告來獲取關注。而當這些基督徒嘗試投放廣告時,Meta又限制了他們的廣告定位能力,有時甚至以「違反內容審覈標準」爲由拒絕他們的廣告(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解釋)。我認識許多人,他們在投放廣告時遇到了實際障礙:他們被要求在幾個月內郵寄多份經過公證的身份證明給Meta,才能推廣帖子。許多人往往不知道具體原因,只知道這實際上是在審查他們的網絡言論。
在當今的媒體生態中,這種做法無異於讓內容在無人關注中消亡。如果基督徒想要接觸網絡受眾,他們別無選擇,只能使用Meta搭建的社交媒體「高速公路」。問題在於,這些並非公共道路。任何想要傳播信息的人都必須付費通行,而「收費站」的管理員卻將某些用戶視爲「問題群體」。
如今,扎克伯格承諾要改變這一切。在他的聲明中,不僅態度大轉彎,還帶著認錯的意味。他承認Meta的「事實覈查員」和內容審覈員確實存在偏見,他們曾屈從於政府壓力而壓制某些內容。爲了避免這種情況,Meta正將內容審覈部門遷往得克薩斯州,並效馬斯克的X平台,讓社區註釋來承擔事實覈查的功能。他還表示,關於LGBT+議題的討論將不再受限。在他看來,這些改變是在回歸Meta最初倡導的言論自由價值觀。
當然,我不知道這些承諾有多少誠意。但我毫不懷疑Meta正在改變其政策。很可能是因爲它嗅到了氛圍的轉變,不想錯過賺錢的機會。進步派的「帝國」(Meta曾幫助建立)正在因自身的重量而沉沒,而Meta並不打算與之同歸於盡。他們知道——因爲他們追蹤了我們所有的通信——普通美國人已經厭倦了沿海精英們那套強人所難的做法,比如要求他們接受男性使用女性浴室、進入女子監獄和參加女子運動等瘋狂的想法。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這些變化都將重塑我們的媒體環境。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那些曾試圖壓制大家談論神的科技精英們,如今可能正在爲傳播福音鋪設新的道路。雖然歷史上曾有過類似的轉變,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仍然令人震驚。要知道,正是福音派信徒率先提出了「消極世界」的概念——在這個世界裡,像Meta這樣的進步企業處處針對基督教。但最新的文化氛圍轉變似乎預示著,未來可能與福音派信徒所預期的「消極世界」大不相同。
艾倫·任恩(Aaron Renn)那篇關於福音派「三個世界」的文章引發了人們對當前文化時刻的持續討論。他提出了一種理論:在 1994 年之前,基督教被視爲積極的(積極世界);從 1994 年到 2014 年,基督教被視爲中立的(中立世界);而在我們當前的環境中,基督教被視爲負面的(消極世界)。鑑於當前的氛圍轉變,我不禁想知道,任恩和「負面消極世界」理論的支持者們是否會重新審視這一觀點。我們是否再次進入了「中立世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可以再次信任凱勒了?)
事實上,我對這場辯論興趣不大,因爲聖經說得很清楚:每一個時代,基督徒都是邊緣人。「消極世界」始終與我們同在。對天國的子民來說,每個世界都是「消極世界」。是的,這種消極會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表現出來,但我們永遠不會脫離它——至少在復活之前是如此。
不管你怎麼形容當下這種新的社會氛圍,它都不是一個完美的世界,只是換了一種新的方式對福音產生抵觸罷了。未來,社會風向總是在不斷變化,這一點從未改變。而恆久不變、堅實可靠的,是福音的真理。我們不需要預測未來,就能看到眼前的機會。讓我們抓住當下的機會,做真正有意義的事:傳播福音、門徒訓練、服侍他人並堅守信仰。
當主再來之際,願我們都在珍惜光陰、努力作工。經歷了八年進步主義思潮主導的日子後,大家已經厭倦了令人困惑的自由主義理念和空洞的「覺醒」口號,他們真正渴求的是生命之糧,嚮往的是通往永生的活水。因此,讓我們以明白曉暢的方式大膽地傳講耶穌,以滿足世人內心的飢渴。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將刀劍鑄成犁頭,以喜樂的生命影響他人,讓世人因我們滿懷喜樂的救主而駐足觀看。
讓我們順應聖靈的感動,以禱告和盼望的心,期待上帝使用我們在這時刻餵養那些將來要歸入神羊群的迷失羔羊。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Is Meta Chasing the Anti-Progressive Vibe Sh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