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報告,伊斯蘭教是目前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宗教群體。在北美,伊斯蘭教的發展不僅靠移民和較高的出生率,也依賴積極的宣教策略和有計劃的拓展。
佛羅里達州的伊瑪目穆罕默德·穆斯里(Muhammad Musri)在一次講道中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穆斯林)正在抓住機會。許多教堂正在空出來……我們買下這些教堂。目前我們已經買下了三座教堂,並將它們改造成清真寺。」不幸的是,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我上次在堪薩斯城參觀的清真寺,也是由一座舊教堂改建而成的。
在美國向穆斯林傳福音的需要從未像現在這樣迫切。然而,許多基督徒在傳講耶穌的好消息時會遇到一個巨大障礙,那就是穆斯林普遍認爲聖經的文本已經被篡改。因此,他們堅持認爲,聖經中關於「以撒·麥西哈」(Isa al-Masih,即「彌賽亞耶穌」)的記載並不可信。基督徒如果要有效地向穆斯林傳福音,就必須學會溫和地回應他們對聖經準確性最常見的三大質疑。
根據伊斯蘭傳統,猶太人因爲嫉妒穆罕默德的成功,故意從妥拉中抹去了關於穆罕默德的描述。這種說法最明確的表達來自穆格提勒·本·蘇萊曼(Muqatil ibn Sulayman,卒於公元 767 年),他是現存最早的《古蘭經》註釋書(tafsir)的作者之一,在解釋《古蘭經》2:79 時提到了這個觀點。
雖然《古蘭經》中對聖經的描述整體上是正面的(例如《古蘭經》2:4,5:66, 10:94,12:111),但穆格提勒卻將這些讚許性的經文限定在某些他認爲「已經失傳」的文本上。他的意思是,《古蘭經》稱讚的那些聖經部分要麼已經遺失,要麼被故意篡改。因此,猶太人和基督徒,也就是所謂的「聖書之人」,就被視爲不可信的群體。
這一質疑其實最容易反駁。因爲大量抄本證據清楚表明,今天我們所持有的妥拉文本,與穆罕默德之前的早期手稿基本一致。例如,五世紀的亞歷山大抄本(Codex Alexandrinus)包含了大部分希臘文舊約;此外還有同樣出自五世紀的武加大拉丁譯本(Latin Vulgate),以及寫於公元前 225 年至公元 50 年的死海古卷,這些文獻幾乎涵蓋了舊約中除《以斯帖記》外的所有書卷。
如果妥拉在穆罕默德時代就已被篡改,那麼我們本應在這些早期手稿中發現所謂「預言穆罕默德」的內容,但實際上並沒有發現任何類似證據。
穆斯林反對聖經可靠性的另一個常見論點,是認爲文士以斯拉在巴比倫被擄之後,重寫並篡改了《妥拉》(參見《尼希米記》8:1)。伊本·哈茲姆(Ibn Hazm,卒於公元 1064 年)聲稱,猶太人在公元前六世紀被擄到巴比倫,遭受逼迫期間不可能保存一份可靠的妥拉文本;因此,以斯拉只能靠零碎的文稿重新拼湊並改寫,才編出了一本看似連貫的經文。伊本·哈茲姆還指控四位福音書作者是篡改「福音」的罪魁禍首,這「福音」是安拉直接賜給耶穌的一本書。伊本稱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爲「受造界中最狡詐的人」。
但這種指控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它與《古蘭經》自身的教導直接矛盾。以斯拉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紀,早於穆罕默德(卒於公元 632 年)一千多年。然而,《古蘭經》有多處經文明確指出,在穆罕默德的時代,《妥拉》和《福音書》仍是完整的,且爲猶太人和基督徒所持守(例如《古蘭經》7:157)。
舉例來說,安拉在《古蘭經》2:41 對猶太人說:「你們當信我所降示的,這能證實你們所有的經典。」又如 10:94 說:「假若你(穆罕默德)懷疑我所降示你的經典,你就問問那些常常誦讀在你之前所降示的天經(指《妥拉》和《福音書》)的人們。」這些經文表明,《古蘭經》對聖經的整體見證並不支持聖經被篡改的說法。
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很難想像,四位福音書作者有什麼動機去篡改耶穌的教導。如果像穆斯林所說,耶穌所傳的「福音」僅僅是勸人歸順獨一真神的訊息,那麼猶太宗教領袖大可不必置他於死地,也不會迫害他的門徒。然而,耶穌的門徒之所以遭遇嚴酷的逼迫,正是因爲他們宣稱耶穌是從死裡復活的聖子。換言之,既無文獻證據,也無心理動因支持穆斯林關於門徒篡改現存福音書的說法。
第三種質疑可能是最常聽見的一種。許多穆斯林認爲,早期基督徒在羅馬帝國和猶太人雙重逼迫下,不可能保留完整的聖經文本。他們說安拉曾將一本實體的「福音書」賜給耶穌,由門徒們傳揚。然而在耶穌升天後的數十年間,這本「福音」卻逐漸被歪曲,變成了如今所見的四福音書。此外,他們認爲,從耶穌被捕開始到君士坦丁(卒於公元 337 年)掌權爲止,門徒一直在四處逃難和受迫害,致使福音書的傳承鏈斷裂。這種理論實際上站不住腳。
這種篡改文本的理論建立在一個錯誤前提上:即早期的聖經正典是在尼西亞會議上由權威機構確定下來的。但歷史證據並不支持這一說法。聖經學者約翰·米德(John Meade)指出,這個傳言最早見於九世紀後期的一份希臘文手稿《古會議錄》(Synodicon Vetus),其中聲稱在尼西亞會議上發生了神蹟,正典書卷被神奇地留在桌面上,而非正典的則被挪到底下。然而,實際上,尼西亞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解決亞流主義(Arianism)之爭,而非決定哪些書卷應當納入聖經正典。
此外,穆斯林在判斷傳統是否可信時,十分重視口傳的「傳述鏈」(阿語 tawātur),也就是完整、未中斷的傳承。但如果文獻本身就是出自親歷者或其直接門徒之手,那麼是否有傳述鏈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當然,早期教會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權威機構來統一監督和認證四福音書的寫作和流傳。但正是因爲這種自由而不受控的傳播方式,反而使聖經文本的真實性更具有歷史說服力。護教學者韋斯利·赫夫(Wesley Huff)指出,新約的快速流傳和自由複製帶來了「多點傳播」的特點:多位作者,面對不同對象,在不同地點由不同抄寫員抄寫,形成廣泛而多元的文本見證。
事實上,四福音書展現出驚人的文本穩定性。基督徒有充分的歷史依據堅信,今天我們所讀的福音書與當初那些第一代聽眾所聽所讀的內容是一致的。
相比之下,《古蘭經》的傳承則是由上而下地加以控制,這反而削弱了它的歷史可靠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布哈里聖訓》(Sahih al-Bukhari)第 4987 條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Uthman)因擔心穆斯林內部對《古蘭經》內容產生分歧,下令文士宰德·本·薩比特(Zayd ibn Thabit)將手頭的手稿抄成標準副本,然後把這些「官方版本」分發到各省,並命令焚燬所有其他版本的《古蘭經》材料。
因此,從「文本是否被篡改」角度來看,穆斯林比基督徒更難回答這一問題。
當然,福音的果效只有在聖靈的工作下才能顯明。但我們仍應渴望,穆斯林能有機會讀到聖經,親自認識那帶來救恩的大能之福音。理解穆斯林對聖經這三大質疑的來龍去脈,將幫助基督徒更好地向他們傳講耶穌基督。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Countering 3 Muslim Attacks on the B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