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事工 讲道工具箱
教導艱難的教義卻不至分裂教會
2020-06-30
—— Hershael York

編注:本文屬「講道工具箱」系列文章中的一篇。


在教會歷史上,無論是基督教整體,還是幾乎每個宗派,都有爭端、分歧、以及分裂的故事。許多教會和宗派的誕生,不是特意植堂好讓更多人傳福音,而是因爲個人之間的衝突或是教義上的衝突。

如果牧師在遇到要教導聖經中難解、或有爭議的教義時,能採用一些本文中所建議的基本對策,就不需讓教義造成分裂。

第一,要基於經文

除非掌握聖經的經緯,否則基督徒無法真正了解教義。穩定持續的解經式講道不但能讓我們對整本聖經的敘事有一個宏觀的了解,也能更好明白其中的深層真理。哪怕是經文中的敘事文也「都是爲教訓我們寫的」(羅15:4;林前10:11),爲要成爲我們的借鑑。基本上,它們都包含使我們成聖的真理,讓我們效仿榜樣、或避免犯罪。即便經文只是描述某些行爲,也仍然是在教義的架構之下,目的在於彰顯神的性情與旨意。

以約拿書第4章爲例;它的敘事極其打動人心,你也許以爲故事到了第3章就結束了:約拿從起初的悖逆主,被神管教,在大魚的肚子裡三天,呼求拯救,順服下來,到了尼尼微,宣告了審判來臨的信息,那裡的人悔改轉向神。再沒有比約拿的故事更符合亞里士多德戲劇學分析的作品了:緣起、發展、高潮、反轉、以及結局。約拿是個先知(緣起),他拒絕順服(發展)、被大魚吞掉(高潮)、他向神呼求並且去了尼尼微(反轉)、他傳道的結果讓尼尼微的人悔改了(結局)。

但是第4章卻完全出人預料,似乎與前面不太相稱,就在我們以爲緊張的情況已經解決的時候,我們被帶到另一個出乎意料之處——神的心腸。這位領受了神憐憫的先知,因爲神憐憫了不配的尼尼微人,就像一個被慣壞的、浮躁的小孩,撅著嘴發脾氣。神揭露了約拿荒謬錯誤的情懷,接著顯明神如何爲尼尼微人民憂傷,神向約拿袒露心跡。如果神毀滅罪有應得的尼尼微人,那麼神也要連帶毀滅那些兒童與智障的人,就是4章11節說的:「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神愛惜他們。他甚至還愛惜無辜的牲畜(4:11)。

這種突如其來的轉換,正是修辭學裡的湍流模擬——把某些完全不相關的東西加進故事裡以便闡述重點。一個傳道人不該僅僅講一個故事,他還必須要把故事的意義講解清楚。約拿書的結尾讓我們瞥見神的心、他的憐憫、以及他對自己的創造所懷的心意。約拿書不只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它把教義用美麗的敘事啓示出來了。正是因爲這樣的心腸,神派自己的獨生子爲他的子民受死;愛惜約拿和尼尼微人的神,卻沒有愛惜自己的兒子(羅8:32)。

每當你傳講一篇敘事文的時候,要把神學真理融合在本來就吸引人的故事裡。故事通常能引出這樣的問題:「神爲何這樣做?」、「一個自稱認識神的人怎麼會做這樣的事?」 好的傳道人即便在講大故事裡的一小環節時,也能回答這些問題。

同樣的,教導式的經文(例如書信)往往啓示我們關於基督、人、救恩、以及其他類別的神學。在這種文體裡,教義可能比較容易被發掘,字面意思往往就足夠了。但是要與其他經文銜接,就需要小心解經、並了解它們的相關性。對教義的忠心教導一定要始於經文,而不是來自某個系統。

如果你要避免教會的紛爭與分裂,那就總是訴諸聖經經文,這是教義的權威源頭。

第二,使用聖經的語言

儘管這一點看似理所當然,然而有的時候發現,之所以教會會陷入分裂,是因爲使用了過多的神學術語。問題往往不在於他們教導了不合聖經的教義,而是因爲他們使用了聖經以外的用語。牧師的首要任務是教導「神的話」,而不是某個神學系統所說的話。

如果牧師教導某個系統、依賴內行人的用語,或採用時尚的說法,就比較容易引起爭議。一個成員很容易錯誤地領會一個字意(至少不是牧師的原意),然後舉出100個網站資料來支持他自己的錯誤理解。

例如,我的教會有一位成員,他之前所屬的宗派非常反對「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教義。雖然我們教會,在信仰告白中公開宣告我們相信罪人一旦重生就不會再永遠沉淪,但我們也不相信一個人可以單單因爲做了認罪禱告、或舉手回應了講台呼召,生命卻沒有改變、過著屬肉體的生活,還能指望上天堂。

因此,身爲牧師,我最好的做法就是避免使用任何專用術語,以免暗示了不是我所要教導的,所以只要可能,我確保自己嚴格使用聖經的語言。例如在這個問題上,我可以教導重生之後不會再被神丟棄也不會失喪。我可以把聖經說的「沒有什麼可以讓神的愛與我們隔離」指給他們看,我可以指出雖然哥林多人不順服,保羅對他們仍有信心,因爲耶穌「必堅固你們到底,叫你們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林前1:8);我可以解釋,一旦一個人在基督裡成爲新造的人(林後5:17),就不可能再變回舊人;我可以指向在信心與聖潔中永蒙保守的經文,並且誠實面對那些警告背道的經文而不用神學術語、流行口號或輕描淡寫的話帶過去。我盡力地使用聖經的語言來說明教義。

第三,要聯繫實際

就連最具爭議性的教義,也不是在無菌、隔離的教會裡面的空談,而是落實在敗壞黑暗世界和生活上的屬靈掙扎中。如果牧師傳講基督的人性,只以位格合一、和這一教義在教會歷史中的角色來解釋,那就只會叫人打呵欠,甚至還會引來那些教會中好鬥神學家的反擊。

當牧師把神學與聽眾的生活,教義與責任連接在一起,大家就比較容易領會教導的果效與意義。希伯來書的作者正是如此,他把基督的人性,與他是忠心的大祭司能體恤我們的軟弱連結在一起,一位有智慧的牧師,務要指出教義的應用。行動會被信念驅使,信心必然帶來行爲。傳講教義一定要有真實世界的應用。

不僅如此,牧師務必要讓你的教導指向基督。所有的真教義最終都要與基督的位格與工作發生聯繫。當牧師指出教義如何指向基督,並且該如何適當的理解,就能領人跟隨基督。要把教義生活化!

第四,要平衡

牧師容易犯的錯是,傳講他們所愛、所熱衷的教義,而把神所啓示、其他的重要教義排除在外。例如,我們可以在聖經裡找到大量關於社會正義的經文。但是專注在這些經文的傳講,而沒有平衡地教導包括稱義、禱告、或傳福音等信息,那很快就會讓一個教會加入社會福音的行列,讓教會致力於把世界變得更好,但卻忽略了世界再好,人也是會面對地獄的(當然,另一個極端也有可能)。

因此,有系統地覆蓋兩約中的每一本書、每一種文體,保持律法與恩典之間的平衡,這種連續的解經講道是給會眾最好、最穩定的飲食。透過解經講道系列涵蓋聖經的重要部分,能幫助牧師與會眾有效掌握聖經的宏大敘事。如果沒有對每一個小環節真理的認識,就無法欣賞整體,反之亦然。

有些教會以及宗派,容易過於專注某些教義而排除其他的,把教會和事工定位在他們所擁護的那些事上,進而忽視整本聖經裡更顯著的主題與神學的連貫性。他們所高舉和關注的,也許是彼此洗腳、女人的髮型、宣教方法,或其他的細枝末節,他們這樣做正是濾出蠓蟲,吞下了駱駝。最好的教義傳講,不是縱容自己只講喜歡的,而是全面處理神的話。

第五,要有愛

哥林多前書13章也是爲傳道人寫的,這應該再明顯不過了。沒有愛,教義算不了什麼。一個傳道人頭腦裝滿知識,心中卻沒有愛,這樣的人無法建立教會。更糟的是,他可能建立了一個驕傲的教會,加上扭曲的福音。

我曾經在某些議題上和教會成員就一些困難的教義辨論過。如果我提醒他們我可是新約的博士、懂聖經原文、擔任神學教授20年,又服事了將近40年,我覺得這一點不會叫他們動容。當然,他們也不需要爲之動容。

然而,如果我滿懷愛心的,謝謝他們願意花時間跟我談,提醒他們我尊重基督與神的話超過一切,並且,即便我們互不認同,我仍然愛他們。通常他們會更接受我的教導,即使他們最後仍跟我的看法無法一致。通常在他們離開的時候,我們仍是朋友,仍是主內珍貴的弟兄姐妹。我想這也是耶穌的做法。


譯:麗文;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reacher’s Toolkit: How Do I Teach Difficult Doctrines without Splitting the Church?

Hershael York(赫雪·約克)是美南浸信會神學院教務長,及基督教講道學教授;也是肯塔基州,法蘭克福一所浸信教會(Buck Run Baptist Church)的牧師。
標籤
教義
講道
解經
衝突
分歧
講道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