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從《埃及王子》思考如何欣賞不完美的聖經題材電影
2024-01-24
—— Nathan Robertson

夢工廠(DreamWorks)的動畫長片《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已經上映 25 年了。25 年後的今天,它仍然是最偉大的聖經題材史詩電影之一。在和孩子們觀看這部電影時,藉著仔細的分辨和對話,這部電影可以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到上帝不可思議的大能。

雖然這部改編自摩西和出埃及故事的動畫片在很多細節上都處理的很好。但它也有一些錯誤的地方——好萊塢對聖經題材的改編幾乎都是如此。

這樣的電影促使我們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對於聖經題材影片對聖經敘事的改寫,我們能寬容和忍受到什麼程度?

激發想像力的事實

《埃及王子》之所以震撼人心,部分原因在於它採用了震撼人心的音樂和引人入勝的視覺效果來引導故事的發展。主日學的絨布板只能幫助我們的頭腦想像上帝在出埃及敘事中展現的廣闊力量。而動畫片對影音技術的運用不是改寫故事的筆,而是幫助我們創造性觀看敘事的鏡頭。

影片開頭的一段情節讓人感覺是從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開場中學來的。在管絃樂隊演奏的《拯救我們》("Deliver Us")主題中,奴隸們在勞作、受鞭打,這是一首以色列人向上帝吶喊的史詩歌曲。我們在《出埃及記》中一次又一次地了解到,上帝的選民在遇到困難時總是急於埋怨。然而,這首開場曲卻展現了信心與不確定性之間強有力的平衡。我們仍然可以相信上帝會拯救我們,即便我們用痛苦、渴求幫助的心情真實地表達出來。

影片的亮點還包括了用毛骨悚然的音樂展現荊棘火焰的畫面,以及紅海分開時令人瞠目結舌的壯觀場面。小時候,觀看《埃及王子》激發了我的想像力,鼓勵我接受這樣一個現實:我的大腦永遠無法理解上帝的全部力量。

影片對摩西(由瓦爾·基爾默 [Val Kilmer] 配音)這一角色進行了出色的詮釋。在《出埃及記》第 3 章中,摩西顯然只是將來那位真正拯救者的預表。他有缺陷,而且顯然不喜歡上帝呼召他要做的事情。當上帝在燃燒的荊棘中顯現時,摩西三次拒絕神的呼召、認定這是不明智的,最終導致神要亞倫參與進來、替他說話。雖然影片中沒有提到對亞倫的呼召,但它確實清楚地表明,摩西更關心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上帝通過他要展現出來的能力。這是對我們的一個重要提醒,提醒我們不要懷疑上帝使用我們的能力。

把聖經必須放在首位

將已有的故事改編成電影時,忠於原著非常重要。然而,即便一部電影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也很難掩蓋明顯的未能準確展現原著文本之處。

以另一部關於《出埃及記》的電影爲例。在塞西爾·B. 德米利(Cecil B. DeMille)導演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1956 年)中,摩西並不是一個猶豫不決、不知所措的僕人,他在上帝的力量中找到了勇氣。他是一位勇敢睿智的英雄,由雙目炯炯有神的查爾頓·赫斯頓(Charlton Heston)扮演。雖然這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小的改變,但卻能讓觀眾對這段聖經敘事的看法產生巨大的不同。《十誡》的故事不是講述上帝如何在那些軟弱和破碎的人身上做工,而是更多地講述上帝如何選擇那些已經很強大、有能力成爲領袖的人。

那麼,《埃及王子》的失誤在哪裡呢?一些敘事細節的添加充其量只是值得商榷。

每部電影都需要一個戲劇性的煽情事件。在這部影片中,這個時刻就是摩西發現自己真實身份(一個應當被法老處死的希伯來人)的時刻。雖然我們並不確定,但大多數學者認爲摩西應該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身世,因爲在他生命的早期,他的母親一直在照顧他(出 2:6-10)。

影片中另一個值得商榷的情節是摩西與新法老(由拉爾夫·費因斯 [Ralph Fiennes] 配音)之間的親密關係。聖經可從來沒說過這段友情,這一令人困惑的敘事將法老變成了一個需要摩西和觀眾產生某種程度共鳴的角色。

最後,朗朗上口的主打歌《只要你相信》("When You Believe",惠特尼·休斯頓和瑪麗亞·凱莉演唱)歌詞核心是一個大問題。這首歌的副歌宣稱:「只要你相信,就會有神蹟。……知道你能創造什麼樣的神蹟,只要你相信。」這聽起來可能很動聽,也很鼓舞人心,但實際上,神要做的事是神做成的事——和你相不相信沒多大關係。

神並不依賴我們的「相信」來行神蹟,我們也不是創造神蹟的催化劑(詩 50:10-12;徒 17:24-25)。當您和孩子們一起觀看這部影片時,尤其是當他們開始唱這首朗朗上口的歌曲時,也許值得討論一下這其中重要的神學細微差別。

對聖經故事的創作許可

如果你是《指環王》或《哈利·波特》等書的粉絲,你就會親身經歷將故事翻譯成電影時不可能完全準確的情況。人們會在幾天或幾個月內一小段一小段地閱讀書籍,但只會坐下來觀看兩三個小時的電影。這意味著編劇在將書本改編成銀幕時,必須有選擇地傳達最重要的人物元素和故事情節,以忠實於原著敘事,同時還要想方設法讓觀眾在不間斷的幾個小時內都能投入其中。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聖經故事改編。我們是否期望聖經改編作品只使用明確取自聖經的對話?還是說只要不違背聖經中的任何神學命題,就可以運用創作自由來填充聖經人物性格的細節?

請看最近幾部改編自聖經的銀幕作品:達倫·阿羅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導演的《諾亞方舟:創世之旅》Noah)、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導演的《法老與眾神》Exodus: Gods and Kings)或達拉斯·詹金斯(Dallas Jenkins)的《揀選》Chosen)。這些作品中的每一部都引發了大量的討論和批評,批評的焦點往往集中在對聖經人物或場景的明顯添加或獨特詮釋上。這種批評本身沒有錯——尤其當對經文的創造性自由發揮會帶來神學命題的偏差時。但是,我們有時會過於關注字句上的準確性,而忽略了這些作品的價值,即把經文帶給(原本不會打開聖經)的讀者,並最終把人們帶回聖經。

如果你曾經看過一部標明「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你很可能會在電影的不同時刻產生這樣的疑問:真的是那樣的嗎?銀幕上的聖經故事最棒的一點是,它們經常會促使我們問:「聖經真的寫了這個嗎?」或者激起我們的興趣,想要知道更多聖經中關於這個人物或那個場景的確切記載。

當《諾亞方舟》於 2014 年上映時,它因阿羅諾夫斯基對《創世記》敘事的狂野演繹而招致了大量基督徒的憤怒。但是,它也讓許多觀眾開始閱讀聖經,YouVersion(英文世界最大的聖經 APP——譯註)報告稱,在《諾亞方舟》上映後的幾天裡,打開《創世記》第六章的人數增加了 300%

這就是敘事的力量。無論誰來講述,無論改編得多糟糕,觀眾都會憑直覺知道原始材料本身值得一讀。

因此,將聖經故事搬上銀幕,可以成爲信徒和非信徒之間強有力對話的開端:聖經對此究竟是怎麼說的,這部電影或電視渲染又是如何詮釋的?銀幕上的故事是否喚起了人們對上帝的驚訝或好奇?它是否會讓我思考一些我在聖經中讀到這個故事時從未思考過的問題?它是否促使我提出更好的問題並更深地信靠上帝?是否激起了我敬拜上帝的心?

當你觀看《埃及王子》或其他受聖經啓發的電影或電視劇時,你可能會問這些問題。作爲基督徒,我們不應該期望好萊塢製作的一切以聖經爲素材的作品都能得到我們的喜愛或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盡我們所能讚美這些作品,並邀請其他人——我們的孩子、我們不信的朋友或所愛之人——與我們一起觀看和討論。

因此,儘管《埃及王子》可能並不完美,但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令人心潮澎湃的配樂和精湛的視覺效果,它還爲任何被上帝故事的力量所打動的人提供了一個指向聖經的路標。


譯:DeepL;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Prince of Egypt' and Appreciating Imperfect Bible Movies.

Nathan Robertson(內森·羅伯特森)是肯塔基州路易維爾一個市場營銷機構的內容經理。
標籤
聖經
電影
好萊塢
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