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作家帕基·麥考密克(Packy McCormick)最近在X平台發帖引發熱議,他提供了這樣一個「專家建議」:「每天輕鬆讀完百多本書,讓ChatGPT做摘要就好」。
他當然不是認真的,這只是一個爲了引發討論而開的玩笑。但這個帖子之所以能引起共鳴,是因爲它精準預見了人們即將(甚至已經)認真推崇的閱讀方式。或許用不了多久,這種AI「閱讀法」就會成爲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很多人會這樣做(爲了顯得自己博覽群書或見多識廣),卻羞於承認。
如果說我們這代人上學時依賴的SparkNotes(美國知名學習指南網站,譯註)導讀手冊是偷懶的捷徑,那麼AI書籍摘要必將成爲新時代的誘惑。當某種方法承諾能讓你獲得整本書的精華,卻不必耗費數小時、啃上數百頁,這種誘惑確實難以抗拒。生活忙碌,時光短暫,世上好書無窮無盡,沒人能讀完,爲什麼不借助AI的整合能力「閱讀」更多書籍,更高效地獲取知識呢?
因爲這是筆很糟糕的交易。就像用快餐取代大餐,得不償失。
用類比的方式,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用AI生成的書籍摘要來代替真正讀書是多麼不妥當。這種「閱讀」就好比:
我們很容易理解,爲什麼這些科技捷徑如此吸引人。它們說這樣做可以減少痛苦——等待的痛苦、過程的痛苦、限制的痛苦、面對不可控環境和未知結果的痛苦。
自從伊甸園以來,人類就對捷徑情有獨鐘。這種傾向在最初就已經顯露出來:亞當和夏娃想要得到神的智慧,卻不願按著神的方式,遵循神的時間表去獲得。現代科技不過是爲追逐無限、優化、高效這種古老的衝動,賦予了新的威力。法國思想家雅克·艾呂爾(Jacques Ellul)稱這種衝動爲「技術」(technique)。
妻子懷孕了,這讓我想到,神所設定的九個半月孕期是一種滿有恩典的設計。這段過程很長,對準媽媽們來說無疑是一場身心的煎熬。假如我們能像在亞馬遜Prime上訂購襪子一樣「訂」嬰兒,當天下單、當天發貨,豈不是更輕鬆?如果真有這種「一日送達」的選項,很多人或許會覺得比這漫長、艱辛、充滿風險的孕期要好得多。然而,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種設想其實很可怕。可事實是,科技界正努力想要「突破」神在生育上的「低效」設計;而那些通過代孕購買孩子的夫婦,已經在用「技術」公然挑戰自身不能生育的事實。
人的本性總是渴望捷徑:跳過過程,直接出結果。但過程很重要。快速致富的騙局、賭博、瘋狂減肥法、「神奇藥物」……這些試圖繞過過程的誘惑,往往會反噬人自己。
神看重過程,祂賜給過程一種尊嚴。神自己就是榜樣。祂完全可以打個響指就創造世界,然而祂卻選擇用了六天(第七天安息)。耶穌訓練門徒的方式(比如對彼得)、教導人的方式(祂常用比喻,鼓勵提問),也都表明祂更看重培養耐心和信心的過程,而不是給出簡短的「結論」或馬上秀出結果。高效率、優化時間安排,這些都不是神最看重的,它們也不該成爲我們的頭等目標。
如果讀書主要是爲了「獲得實用結論」或「積累知識」,AI摘要大概就足夠了。但事實上,閱讀本身就很有價值,如果我們讓AI代替自己去讀,我們就有可能失去這些寶貴的收穫。試想一下,閱讀至少能帶來以下好處:
作爲聖書之人(people of the Book),基督徒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去堅持閱讀:因爲神使用文字向我們啓示祂自己。如果下一代人把閱讀外包給AI,從而失去了理解長篇文字的能力,這將對聖經素養和生命建造意味著什麼?
有意義的靈修生活需要花時間親自浸泡在上帝的話語中,而不是只是讓AI替我們總結。做一個遵循聖經教導的基督徒,不只是腦子裡有一些聖經知識點,而是要經常沉浸在聖經的篇章裡,渴慕地閱讀,細細地品味,因爲聖經的真理「比蜜更甜」(詩 119:103)。
AI也許能整理、總結聖經內容,讓我們的腦子能理解書上的文字,但它無法讓我們的心愛上神的話語。我們的情感和渴望,是在長時間、反覆浸泡在上帝話語的過程中被培養出來的。神賜下聖經,不只是爲了向我們交流幾條信息,而是要我們在全心專心閱讀中與祂相交。而這種全神貫注地與聖書相交的能力,也是在我們閱讀其他書籍的過程中不斷訓練出來的。
所以,放下AI摘要,好好讀書吧!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Read Books, Not AI Summaries of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