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艺术
「重塑自我」的虛假承諾
2025-10-11
—— Brett McCracken

近幾年,在 YouTube 上興起了一股風潮:許多博主聲稱只要按照他們提供的一些簡單方法,就能快速「重塑自我」,成爲一個「全新的你」。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標題:

這些視頻都有一個共同點:往往由一些外表光鮮的生活教練或身心靈導師出面,兜售他們的「身份重塑」方法論(例如「重塑人生的七個簡單步驟」或「實現身份轉變的五個步驟」)。他們的核心思想是:行爲源於身份。當你的思維模式轉變了,當你開始以新的眼光想像自己時,你的行爲和習慣就會自然而然地隨之改變。正如某位博主在視頻裡說的:「一個視自己是體育健將的人,不需要強迫自己去鍛鍊,鍛鍊就是他身份的一部分。」

難怪這些影片會吸引成千上萬的觀眾。這種方法聽起來,幾乎就像是一種現代版的「靈丹妙藥」。

網絡時代的身份建構

在很多方面,這類視頻只是新思想(New Thought)哲學的最新表現形式。自 19 世紀以來,這種哲學就已存在。梅麗莎·多爾蒂(Melissa Dougherty)在她的新書《幸福的謊言》(Happy Lies)中對此做了詳盡解析。這些視頻可以說是諾曼·文森特·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的《積極思考的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1952 年)、朗達·拜恩(Rhonda Byrne)的《祕密》(The Secret)、各種「說出來就能得到」的成功神學異端,以及其他「通過思維把理想變爲現實」理念的延伸。

不過,身份轉變法在近幾年大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互聯網重新塑造了身份的概念。而基督徒也深受這些數字化潮流的影響,同樣容易被這種身份轉變的思維所吸引。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我們對自我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一、快速、流動、碎片化的自我

在網絡時代,我們以驚人的速度接收著來自全球的信息。這些碎片轉瞬即逝,難以在腦海中停留,更別說留下深刻印記。網絡熱梗的生命週期往往只有一週,流行時尚也變成了可以快速丟棄的消耗品。在這個環境下,系統性、穩定性和連續性反而顯得不合時宜,流動與斷裂才是當下的核心法則。

於是,我們也開始將自我身份的構建納入這樣的節奏。如今,一個人重塑自我的頻率,幾乎可以像更換社交頭像一樣高。昨天的你是誰已不再重要,互聯網只關心此刻。每一天,線上世界都會製造出新的人爲熱點、新的熱搜話題、新的視覺盛宴。一旦不夠新鮮,就意味著會被忽視。而我們竟也相信,個人的身份認同能夠、甚至必須適應這樣的遊戲規則。

二、表演型、品牌化自我

網絡時代帶來的另一個變化,是「表演」變得至關重要,同時,在一個競爭日益激烈(且高度視覺化)的注意力經濟中,優秀個人品牌者的地位也水漲船高。社交媒體讓每個人都成了擁有觀眾的演員。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的平民化特性讓成名似乎觸手可及。網紅們已經證明,只要擁有足夠好的審美和精明的營銷,任何人都可能出名。

更不用說,更不用說,名人們不斷用身份轉變來展現權力與藝術的多面性。每一張專輯或每一個新項目,都伴隨著一個全然不同的美學形像。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時代」巡演讓她成爲全球最受推崇的流行巨星,這難道只是巧合嗎?當她從憂鬱的民謠歌手轉變爲合成器環繞的「苦痛詩人」,再到如今衣著華麗的「歌舞女郎」,斯威夫特強化了這樣一種誘人的觀念:你可以隨心所欲地展現任何新身份:掌握主動權,無視他人的期待與評判,大膽地按自己的意願重塑自我。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斯威夫特那樣的資源來支持這種品牌重塑。並且,激烈的注意力競爭要求人們陷入一場追求持續新奇的疲憊競賽,這令人精疲力盡、士氣低落。如果我無法持續吸引網上的目光,定期補充我那枯竭的多巴胺油箱,那麼我就無足輕重。

外在現實確實會塑造你的身份。這是件好事。

在這個數字時代,人人都得經營自己的形像,就好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樣,這種壓力很大。即便是基督徒也難以置身事外。我們本應知道,我們不是屬於自己的(林前 6:19),基督徒的身份和命運更多取決於神的旨意,而不是自己的決定。我們本來應該擁有一套健全的苦難神學,使我們能在種種限制中看到神的恩慈。然而,我們當中仍有許多人被那些誘人的個人成長學說俘獲,它們鼓吹現實能屈從於個人意志,夢想可以靠自我暗示實現。

網紅吉爾茲·格林(Jillz Guerin)在她的一個視頻裡主張,你的身份(她特意將其定義爲「自我認知」)決定了你的現實。她認爲:「一個人永遠無法超越他對自身設定的侷限。」然而,那些存在於我們主觀意識之外的限制又該如何應對呢?現實世界的廣闊與嚴峻,遠非我們腦海中的念頭、偏好和夢想所能比擬。

以身體爲例: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生理性別,也無法決定身高。若一位男性想「重塑」爲女性,或矮個子人士想「重新定義」自己爲高個子,難道僅憑自我認知的改變就能實現嗎?難道僅憑改變自我認知,就能實現物理身體的轉化嗎?

神賜給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有無法改變的侷限性(這令當代性別理論者頗爲困擾。)正像我說過的,跨性別思潮的興起,與網絡世界將「去身體化」的虛擬身份常態化的現象密切相關。在線上,我們可以擺脫肉體與物理空間的束縛,成爲「純粹的自我」。漸漸地,我們開始相信虛擬「自我」比那個實際的、有身體的自我更真實。

但現實永遠大於內心獨白。個人身份絕不是什麼僅憑主觀意願就能在真空中構建出來的東西。它是在時間的長河中,由一張由無數「名詞」(他人、環境、際遇)交織而成的網所塑造,其中大多超出你的掌控。身份,很大程度上是被給予的,而不是完全由人自己選擇的。

這恰恰是值得慶幸的事。身份(某種程度上)的不可控,如同世界的不可控,實際上是一種深厚的恩典。

由他人塑造

在當今流行的「身份轉變」視頻以及更廣泛的個人成長和心理療法文化中,一個常見的主題就是:你要只和那些認同你理想身份的人交往,遠離那些攔阻你的人。娜塔莉·道森(Natalie Dawson)這樣說:「你身邊的人要麼接受你新的身份,要麼就必須退出你的生命。」暢銷書《讓他們去》(The Let Them Theory)也宣揚類似的信息:清除生命中那些不認同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能決定你要成爲怎樣的人。那些不能完全與你的「靈魂頻率」對齊的人,就是消耗你的人,應當捨棄。

然而,我們的身份從來不是完全靠自己來決定的。每個人的自我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和環境的塑造。正是因爲我們的原生家庭、信仰傳統、接受的教育、經歷的制度、所在的文化地理環境、社會經濟處境、艱難困苦,以及我們所立下的承諾,讓我們更有深度,更有趣。我很感恩,我的父母、配偶、教會家人,還有許多其他人,幫助我認識到我是誰,也提醒我應該成爲什麼樣的人。

因此,我們應當喜樂:身份不是在真空中幻想出來的產物。當他人對我們的選擇或自我認知提出質疑時,我們不該馬上視他們「有毒」,認爲他們消耗能量,更不該立刻與他們劃清界限。因爲有時候,這些質疑和挑戰常常就是神用來陶造我們的方式。

在這個人人力圖表現自我、博取關注的時代,擁抱群體智慧及他人對我們身份的影響,實際上是幫助我們卸下了一副重擔。在教會群體中,這一點尤爲有力。神將我們聚在一起,並非只是爲了肯定我們當下的樣子或我們自主選擇成爲的模樣,更是要我們彼此激勵,日益活出基督的樣式。

真理的影子與真正的盼望

在許多「重塑自我」的視頻裡,確實藏著一些真理的影子。比如,他們強調改變必須由內而外,這和基督信仰中的成聖觀相去不遠。成聖正是從裡面開始:聖靈在我們裡面賜下新造的身份,而這個身份正是推動新生活的根源。金·福斯特(Kim Foster)在某個視頻裡說過:「如果你想改變樹結的果子,就必須從樹根入手。」這話聽起來幾乎像出自傳道人之口。

然而,這裡存在一個關鍵區別。在世俗的個人成長理論裡,處理樹根的人是你自己:你必須拼命調整心態,全靠自己的努力。但在基督信仰裡,真正觸及根源的是耶穌。他來改變我們。他賜下新的身份。這不是我們爭取而來的,而是我們白白領受的。當然,基督徒仍需要活出與這身份相符的生命(某種意義上也像這些「七步驟計劃」所強調的那樣),但關鍵在於:身份的源頭不是我們,而是神。

正如身體是神賜下的禮物,不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同樣,神藉著福音賜下的身份,也只需要我們去領受就好。

這是何等大的解脫!

又是何等美善的盼望!


譯:MV;校:JFX。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The False Hope of 『Rebrand Yourself!』 Identity Shifts

Brett McCracken(布雷特·麥克拉肯)是福音聯盟高級編輯,著作包括Uncomfortable: The Awkward and Essential Challenge of Christian CommunityGray Matters: Navigating the Space Between Legalism and LibertyHipster Christianity: When Church and Cool Collide。布雷特和妻子琪拉居於加州聖安娜市,二人都是薩瑟蘭教會(Southlands Church)的成員,布雷特在教會擔任長老。
標籤
自我
社交媒體
表現型個人主義
個人成長